官媒30天后再发声,印乐上任三大变化,再次揭开释永信“遮羞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9:51 3

摘要:2025年7月27日,一纸通报震惊佛教界,少林寺前住持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院资产、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被注销戒牒。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2025年7月27日,一纸通报震惊佛教界,少林寺前住持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院资产、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被注销戒牒。

仅仅两天后,拥有佛学硕士学位、曾在白马寺任职20年的印乐法师接任。人们都开始关注,这位1966年出生的新住持,能否让这座千年古刹重回清净。

将近一个月过去了,官媒发声称少林寺出现三大变化,彻底撕下了释永信时代的"遮羞布"。

那么三大变化究竟是指什么?这场改革又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第一大变化就是撤销了原有的商业措施,走进如今的少林寺,游客们发现了明显的变化。

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简单的木质功德箱。过去那种几步一个收款码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改变发生在方丈室,释永信在任时,这里被打造得像企业老板的办公室,层层围挡,处处彰显着个人色彩。

印乐法师上任后,这些装饰全部被撤除,只留下简单的灰墙瓦顶。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实际上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少林寺是佛门净地,不是某个人的私产。

更重要的是,那根曾经标价9990元的高价香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雄宝殿前的免费清香,香客可以自取三支,不再有任何推销和暗示。

释永信的问题其实早有端倪。根据官方通报,他不仅挪用侵占寺院资产,还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佛教戒律,败坏了佛门清誉。中国佛教协会在7月28日发布公告,对其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并同意注销其戒牒。

这些改变背后,也见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寺庙管理理念。释永信把少林寺当成了生意场,处处想着如何创收。

而印乐法师则把它当成修行道场,努力恢复其宗教本质。从商业化到去商业化,这个转变过程并不容易。

寺庙需要维护资金是事实,但过度商业化让信众失去了对佛门的敬畏。印乐法师的做法证明,寺庙可以在保持基本运营的同时,守住宗教场所的底线。

现在的少林寺,香客们可以安静地上香祈福,不会被各种商业项目打扰。这种改变让人看到了希望,一座千年古刹正在慢慢找回它应有的样子。

第二个变化是制度的恢复,印乐法师上任后的第一个早晨,少林寺的钟声在凌晨四点半准时响起。

这个时间对许多僧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本该是寺庙的传统,陌生是因为这个制度已经荒废了太久。

早晚课制度的恢复只是开始,据说印乐法师还要求所有僧人统一上交手机,集中保管,只在特定时间使用。这个规定刚开始执行时,不少年轻僧人很不适应。

更大的改变是农禅制度的恢复,每到周末,僧人们要轮流到寺院的菜地里劳作。锄地、浇水、除草,这些农活对很多僧人来说是全新的体验。

有些年轻僧人刚开始连锄头都拿不稳,半天下来腰酸背痛。但印乐法师亲自下地示范,他说农禅并重是禅宗的传统,通过劳作可以磨炼心性,体会修行的真谛。

这位新住持的背景确实不一般。印乐法师1966年出生于河南桐柏,拥有佛学硕士学位,还曾经到斯里兰卡深造。

在洛阳白马寺担任方丈的20年里,他一直坚持反对商业化,推行传统的修行方式。7月29日下午4点36分,经过少林寺两序大众的民主评议,他正式成为新任住持。

僧团管理方面的改革更加严格,过去那种松散的管理模式被彻底改变,现在僧人们必须按时参加集体活动,不能随意外出。

寺院还恢复了传统的过堂用斋制度,所有僧人在斋堂集体用餐,吃饭时保持安静,这与过去释永信掌舵时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改变让少林寺的氛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那种浮躁、功利的气息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庄严的修行氛围。

第三大改变就是对外活动的改变,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诸多商业项目。印乐法师明确表示,少林寺要逐步退出商业化运作,那些打着少林旗号的商业活动必须停止。

最典型的例子是少林武僧团的商业演出,过去这个团体经常到各地进行商业表演,门票动辄几百元,一场演出下来收入可观。

印乐法师上任后,这类纯商业性质的演出全部叫停。他认为,武僧可以表演,但应该是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而不是为了赚钱。

寺院内部的商业设施也在逐步清理,那些卖纪念品的摊位被撤除,天价素斋餐厅关闭,连带着一批靠这些项目生存的人员也离开了。

有知情人透露,光是素斋餐厅一项,每年的营业额就不少,现在说关就关,确实需要很大的决心。

有意思的是,这场改革得到了官方媒体的支持。不少的主流媒体纷纷发文,肯定少林寺的去商业化改革。

这种舆论支持给了印乐法师更大的底气,也让那些想要阻挠改革的“有心人”不敢轻举妄动。

但改革的阻力依然存在,有些既得利益者通过各种渠道施压,希望能保留部分商业项目。他们的理由是寺院需要资金维护,完全去商业化会影响寺院的正常运转。

对此,印乐法师的举措回应也很简单,寺院的维护费用,显然可以通过香火钱和信众捐赠解决,不需要靠商业项目赚钱。

目前看来,印乐法师占据了上风,但改革能否彻底成功,还需要时间检验。毕竟,打破一个运行了二十多年的商业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与释永信时代追求商业利益不同,印乐法师更看重文化传承。改革后的少林寺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印乐法师提出,少林寺要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而不是旅游景点。为此,寺院恢复了传统的禅修班,每月定期举办,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

参加者需要提前申请,经过审核后才能入寺学习。这种方式虽然限制了人数,但保证了学习质量。

少林功夫的传承也回归正轨。过去那种花钱就能学的商业培训班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想要学习正宗少林功夫的人,必须经过严格考察,品德端正才能入门。

值得注意的是,印乐法师特别重视年轻僧人的培养。他建立了严格的学修制度,要求年轻僧人不仅要学习佛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寺院还与佛学院合作,选送优秀僧人去深造。这种培养模式与过去那种只重视商业技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寺院实行了预约制度后,每天限制参观人数。虽然这样做减少了门票收入,但寺院的环境变得更加清净,也更适合修行。

这些改变让少林寺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它不再是一个商业机构,而是回归到佛教道场的本质。

印乐法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座寺庙可以在不依赖商业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活力和影响力。这种模式能否长久持续,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现在,少林寺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释永信到印乐法师,少林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是住持的更替,更是理念的转变。

从商业帝国回归修行道场,从利益至上回归信仰本真。印乐法师的改革虽然刚刚开始,但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或许,这座千年古刹正在找回它应有的模样。

信源:极目新闻 少林寺回应新住持印乐法师上任后出现“离职潮”:没听说有僧人或工作人员离职

信源:大江网 印乐法师接棒少林主持:16岁出家,在白马寺当方丈20年,主张农禅并重,会开挖掘机

来源:知识观察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