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不了解港股的朋友们科普一下。18A指的是港交所在2018年所推出的第18A章规则,这一章的规则是专门为那些规模小,未盈利,但是未来市场前景较好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设立的,因此,18A公司指代的就是这些在港股上市的潜力型生物科技公司。
港股18A正在疯狂造富中。
给不了解港股的朋友们科普一下。18A指的是港交所在2018年所推出的第18A章规则,这一章的规则是专门为那些规模小,未盈利,但是未来市场前景较好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设立的,因此,18A公司指代的就是这些在港股上市的潜力型生物科技公司。
这些公司曾经因为缺乏收入和盈利的确定性,被港股市场给边缘化了,但是却在2025年突然就受到市场追捧了。根据港媒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新上市的58家港股公司中,有10家为18A公司,首日涨幅前6名的公司中,有5家是18A公司。
而在众多18A公司中,股价走势最富有戏剧性的,非北海康成莫属了。这家公司是专做罕见病药物开发的,也就是网上常说的孤儿病药企,顶着罕见病第一股的名号,2021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了。但是上市即破发,IPO首日就暴跌了27%,此后的三年一路阴跌至0.095港元,市值跌到了不到1亿港元。但是从2025年的5月份开始,由于一款核心产品获批上市,该公司的股价一路暴涨了16倍,成为了今年港股市场最励志的仔。
这种从地狱到天堂的股价波动其实并不罕见,18A板块的估值逻辑向来这么极端:要么因为一款潜力药物被炒上天,要么因研发失败、现金流断裂被踩入地底。
除了北海康成,八月份上市的中慧生物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了超过4000倍和5341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分别超过2000亿和3000亿港元。18A板块在投资人们的眼中就成了一座大金矿,各路人马纷纷涌入这个曾经被冷落的领域。
18A公司今年的集体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资金层面来看,美元外流的影响已经显现了。虽然目前美联储还没有正式降息,但是美元的名义利率减去通胀预期而得出的实际利率已经下行到1%附近了,这就迫使国际资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中国资产就成为了外资的重点配置对象。而香港作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资金进出自由、港元挂钩美元,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而在外资的投资偏好里,创新药赛道几乎算得上是必备的布局,18A板块因此就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撑。
同时,来自内地的南向资金也通过港股通持续涌入,2025年一季度,业绩前20的医药主题基金中,有17只重仓港股,其中8只的含港量超过85%。这种内外资合力的局面为18A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但是,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18A企业自身硬实力的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已经逐步完成了从模仿到跟随,再到源头创新的蜕变。自2024年下半年起,港股18A企业迎来密集的成果转化,重磅授权交易不断出现,比如说,、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了10.8亿美元的合作,而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完成了总交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多笔交易。
在18A板块中,有三个领域的公司表现的尤为耀眼,分别是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前文提到的罕见病领域,为了避免荐股的嫌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从机会方面来看,创新药出海已经成为明显的投资主线,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已经占到全球总交易金额的近60%,中国已逐步成为全球创新药交易中心。截至5月底,中国创新药在海外MNC中5000万美元以上首付款项目的比例已经提升至42%,而2020年仅为4%。同时,头部企业盈利拐点出现,8家18A公司2024年实现盈利,打破了创新药企“烧钱”的传统印象。
但是,大家也不要忽视18A板块的高风险。在存量的72家18A公司中,仍然有55家股价低于发行价,破发率仍然较高,多数公司尚未盈利,商业化能力有待验证,临床失败的风险始终存在。这些小公司往往依赖单一管线,如果关键临床试验失败了,那股价绝对会跌到没边。并且,小市值公司的融资能力有限,一旦现金流断裂,研发停止,公司一夜之间就会陷入绝境。
那么,这一波18A热潮的可持续性如何?
从产业周期上来看,国内的创新药从十年前起步,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到了批量收获的阶段。从数量上来看,中国的临床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全面覆盖各类热门靶点,是跨国企业补充管线的宝库。从质量上来看,中国药企已储备了一批原创药物,且在疗效上有望超越全球重量级上市产品。而在政策层面也在持续加码,香港2024年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生物科技公司秘密提交上市申请,以降低早期企业的曝光风险。
随着更多18A公司陆续上市,港股市场的18A公司有望在明年突破100家。中国的创新药企已经不再是老百姓眼中的拖油瓶,而是逐渐成长为实实在在的创富发动机。
来源:RexLiu深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