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3月份大甩卖135亿,是否还值得长期持有吃股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03:54 2

摘要:作为坚定的银行股持有者,平安银行的大甩卖行为,引起了我内心的强烈波动,但没有动摇我坚定持有平安银行的的信心,因为我是这样分析平安银行大甩卖行为的。

作为坚定的银行股持有者,平安银行的大甩卖行为,引起了我内心的强烈波动,但没有动摇我坚定持有平安银行的的信心,因为我是这样分析平安银行大甩卖行为的。

3月份平安银行巨额不良处置:是风险出清还是隐患暴露?

2025年3月,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密集挂出42批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135亿元,转让起始价仅5.33亿元,潜在损失率高达96%。若以起始价成交,相当于2024年全年净利润(445.08亿元)的29%化为乌有,接近Q4单季利润的2.7倍。这一动作引发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强烈担忧,3月17日股价暴跌即是对此的直观反应。

核心争议点

风险出清力度:平安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1.06%,拨备覆盖率250.71%,资本充足率13.11%,均优于行业均值。但此次大规模转让是否意味着此前风险未充分暴露?利润侵蚀压力: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2%,若不良处置常态化,未来盈利能否支撑高分红?

2025年平安银行高股息的诱惑:5%股息率能否持续?

尽管业绩承压,平安银行2024年仍派发股息117.99亿元,对应股息率超5%(按3月18日股价11.49元计算),显著高于银行理财收益率(约2.5%)。其股息吸引力体现在:

分红政策稳定:2024年分红比例28.32%,且承诺2024-2026年分红率维持10%-35%,社保基金、险资年内增持超3%;估值低位:当前市净率(PB)仅0.51倍,处于历史底部,机构预测2025年股息率仍有望达5%-8%。

风险警示:若不良处置导致资本充足率下滑(2024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1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可能迫使银行缩减分红以补充资本,从而使2025年5%股息率能否持续?

平安银行对于资产质量真相,数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1. 对公业务:地产风险可控,但新兴领域承压

地产风险:2024年末地产不良率1.79%,显著低于行业均值3.55%,且通过转让剥离高风险资产;新兴领域:科技、绿色贷款增速超20%,但高风险的新能源供应链融资规模激增(如某新能源车企贷款逾期率已达5%),潜在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2. 零售业务:压降高风险,转向高净值客群

主动收缩:信用卡、消费贷余额同比下降10.6%,压降高风险资产;私行崛起:私行客户AUM占比达47%,财富管理收入占比提升至60%,但高净值客户对市场波动更敏感,可能加剧收益波动。

平安银行战略转型成效,能否支撑长期分红能力?

平安银行的“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战略初见成效:

零售转型:财富管理AUM达4.19万亿元(+4%),私行业务贡献近半收入,降低对传统信贷的依赖;对公优化:新制造、新能源贷款增速超40%,替代低收益票据业务(贴现规模降13.5%);科技赋能:AI风控系统降低不良生成率至1.8%(-0.09pct),成本收入比压降至27.66%。

关键挑战:净息差已降至1.87%,未来下行空间有限,但零售贷款收缩与对公高风险投放可能形成“跷跷板效应”,影响盈利稳定性。

目前机构分歧与市场信号:短期波动VS长期价值

1. 机构观点分化

乐观派:民生证券、华泰证券等认为,不良集中出清后利空落地,2025年PB修复至0.6倍(目标价14-15元),维持“买入”评级;谨慎派:申万宏源下调盈利预测,指出信贷结构调整可能拖累中长期增长,需警惕分红率下调风险。

2. 资金流向信号

外资增持:深股通年内增持700万股,持股比例升至3.84%,反映长线资金对其价值底部的认可;散户抛压:3月17日暴跌显示短期情绪脆弱,市场对一次性风险事件过度反应。

现阶段平安银行的强烈波动,必须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人才能把平安银行作为高股息组合的核心配置,但扔需做好承受短期波动的心理准备;在银行业“剩者为王”的淘汰赛中,平安银行的战略定力与股东回报诚意,仍是其长期价值的重要支点。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