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大清第十位皇帝,慈禧太后之子,1856年出生,1862年、31岁的咸丰去世,6岁的同治继位,1875年去世,终年19岁。
同治皇帝
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大清第十位皇帝,慈禧太后之子,1856年出生,1862年、31岁的咸丰去世,6岁的同治继位,1875年去世,终年19岁。
“幸福”的皇帝
没兄弟争抢皇位的皇帝同治是咸丰长子,也是唯一活着的儿子,咸丰去世后,他就毫无争议、名正言顺的登上九五之尊。
没有学习压力的皇帝同治幼年丧父、登上九五之尊、生母慈禧又忙于垂帘听政,他的童年是能管他的人没时间、或者没心思管,其它的人都管不了的状态。
不用操心的皇帝同治是既没有管理大清的实际权力,也没有管理大清的才华,他也没想过要夺回权利。
不过,她有一个能干的幕后、慈禧老佛爷替他操心,维持着大清朝的运转。
咸丰去世时,6岁同治继位,因他年幼,曾安排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慈禧不满八位辅政大臣专权,联合慈安太后和咸丰弟弟、恭亲王奕䜣发动北京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处死,其余五人罢免,自此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傀儡,慈禧掌控大清王朝长达50余年。
厌学、贪玩、不务正业的皇帝
同治幼年丧父,生母慈禧忙于处理朝政,所以他的童年是没人管的童年,加上小孩的天性就是贪玩好动,他就逐渐养成了不喜欢读书的习惯。
曾经当过同治老师、咸丰年间的状元翁同酥在《翁同酥日记》中记载了同治的学习情况:晨读懒洋洋,只是敷衍了事;作文腹内空空,几乎不能成篇;作诗吭吭巴巴,不忍卒读。
状元翁同酥教了两年,同治连《大学》都不会背诵,他的文化差到甚至连奏折都看不懂。
他把做皇帝当成上班,曾经有一次,同治和翁同酥聊天,其间居然抱怨“当皇帝的差事太累了!”贵为一国之君,治国理政是他的分内之事,可他居然把当皇帝看成一个差事,怀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当皇帝,也难怪慈禧不把权利交给他,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当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大清王朝的家,巴不得有人替他管那。
同治还充分遗传了他父亲咸丰皇帝的贪酒好色的本性。为了给年少的同治找个陪他读书的小伙伴,慈禧就让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澄进宫陪读,结果可倒好,这哥俩臭味相投,因为载澄对宫外的世界比较了解,就经常带着同治一起偷着去宫外吃喝玩乐。
亲政后的第一件事 ——重修圆明园
1873年(同治十二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同治开始亲政。虽然这时太平天国和捻军已经被镇压,和西方列强也处于“和平友好”的局面,可他亲政后,第一件事不是想着广纳贤臣、振兴国家、驱逐列强,却一门心思要修复被西方列强烧毁的他家的花园——圆明园。
这可急坏了辅政大臣、恭亲王、他的叔叔奕䜣,看到自己的侄儿如此胡作非为,再加上京城百姓盛传的关于同治总是私自出宫、寻花问柳的风言风语,于是他就写了一封奏折,提了八条建议:停园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写完,奕䜣又怕自己一个人的分量不足以打动同治,就联合醇亲王、军机大臣等九名重臣一道上疏,希望能引起同治的重视,让他迷途知返。
十大臣的奏折递上去了,然而却石沉大海,并不见同治召见群臣商议此事。过儿几天,几个大臣一商量,觉着不能再等了,就决定大家一起去面见皇帝同治。
谁知进了养心殿一看,同治正拿着奏折,面沉似水,气色不正。奕䜣心一沉,暗叫不妙,连忙率众人跪下磕头,果然,同治不等大臣们起来,就大声嚷道:“你们这些大臣好不饶舌!说说停工的事情也就罢了,为什么又说起其它的事?”
奕䜣回复到:“皇上,臣下所奏,确实不止停工一事,还有其它条陈,请容臣一一讲来。”
说完,也不等同治答应,就从袖中取出奏折念了起来。
谁知还没念几句,同治就“啪”的摔掉手中奏折,怒气冲冲嚷道:“别念了,你们不就是说我当不得皇帝吗?奕䜣,这个位置我不坐了,让给你,你来!”
此言一出,众大臣乱作一团,只有奕䜣黑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他真的是被这个侄子激怒了。
同治又怒火中烧的嚷道:“你们说我微服私访,可有证据?竟敢污蔑我,实属可恶!”
奕䜣此时再也忍无可忍,就大声说道:“陛下,据臣所知,某年某月某日,陛下曾经到过某处;又某年某月某日,陛下又曾经到过某处------”他口讲指划,一一道来,竟是分毫不差。
同治被说到痛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就愤怒的质问奕䜣:“你是怎么知道的?”
奕䜣此时也顾不得许多,就回答说:“臣子载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同治忍无可忍,当即就下旨要将奕䜣革职,降为庶民,交宗人府严加查办!
众大臣一听,连忙替奕䜣求情,正在气头上的同治就要把所有的大臣都革职查办。
君臣正闹的不可开交之时,李莲英从殿外跑了进来,叩头道:“皇上,两宫太后有旨,宣您见驾。”
同治一听母后召见,只能强压怒火,向十大臣嚷道,我先去见母后,你们回家等着接受处罚吧!说完,就怒气冲冲的走了。
原来,同治与十大臣在养心殿正闹得不可开交时,就有太监报告给了两宫太后。慈禧听说后十分不悦,尽管重新圆明园是同治提出来的,但其实是慈禧的意思,聪明的奕䜣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点呢?奕䜣这一定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但她也没想到,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居然把事情弄的这么僵,看来园子是不能修了,奕䜣当然也不能杀,不过让同治亲政是不行了,只好由我继续亲政了。
在慈禧的调停下,这场闹剧算是草草收尾,自此以后,同治再也不敢擅作主张,凡事均先请示慈禧再做定夺;奕䜣虽官复原职,但猜忌和怀疑的种子已经埋在了慈禧的心里。
微服私访轶事之“吃饭竟然要付钱”
同治自幼养尊处优,不谙世事,刚刚微服私访接触外面世界时,就连吃饭要给钱的道理都不懂,他是饿了就吃,吃饱就走,摊贩虽然不满,但见他前呼后拥、派头十足,只得自认倒霉,不敢讨要。
不过出去的次数多了,同治自然也有所察觉,有一次,他吃饱喝足,看到别人付钱,就问老板为什么要付钱。老板哭笑不得,说道:“我们做生意都要养家糊口,怎么能不要钱!哪儿像少爷您一看便不是凡人,我们是等着您一总赏下来呢。”
同治一听,也觉着不好意思,便说:“我老来你这吃吃喝喝,大概也欠了不少钱,不过,我出门都不带钱,给你写个欠条然如何?”说完就取纸笔,写了几个大字“饬广储司付来人银五百两”。老板不认字,不知道写的什么,便拿给朋友看。朋友一看,说这广储司是内务府的银库啊,敢让你去广储司领银子的,只有当今皇上啦。
老板一听顿时吓的半死,说什么也不敢去,无奈朋友怂恿,就硬着头皮去广储司试试。管事儿的一看,心想,这个摊贩就是摆一辈子摊,也赚不够五百两银子啊!他知道是同治微服私访,胡乱承诺,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差额过大,他拿不定主义,不敢私自做主,只得禀告慈禧太后。慈禧便叫来同治问是否有这个事,同治供认不讳。慈禧就告诉管事的说:“皇上虽然是胡闹,可也不能让百姓觉着皇上说话不算数,这钱你就付了吧。”
微服私访轶事之奴才翻身进海关
有一次,同治出宫玩耍,不巧赶上大雨,同治就到一座寺院避雨。正巧碰到一个人,穷困潦倒。同治也是无聊,便上前搭话。二人攀谈起来,原来这个人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奴才,被主任赶出来了,无处容身,只得寄居在这座寺庙。同治听说后,就问他想做什么。此人长叹一声,说是要能到广东海关当差,就心满意足了。
同治立刻命人取纸笔写了一封信交给他,让他拿着这封信去步军统领衙门,包你心想事成。此人半信半疑,第二天就拿着信去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一看这封信,认得是皇上的御笔,心里知道皇上这是又微服私访多管闲事了,然而也无可奈何,只得安排此人赴广东任职。
同治是死于天花 还是死于花柳病
同治广泛出没于京城的花街柳巷,秦楼楚馆。据说,他经常到崇文门外的酒馆和妓院中饮酒作乐,这个时候,他又认识了王庆祺。
这个王庆祺虽是世家子弟,却不学无术,吃喝玩乐的手段花样繁多;同治是在广德楼饭庄认识的他,两人一见如故,同治不仅给王庆祺加官进爵,还和他日夜游玩,形影不离。
同治的身体本来就弱,根本经不起这种折腾,很快就病倒了,1879年,年仅20岁的同治病逝。
关于同治的死因,官方说法是因得了天花而死,翁同酥也支持这种观点。
然而,同治混乱的私生活,不少人认为同治不是死于天花,而是认为官方说同治死于天花,是因为“为尊者讳”,其实是死于其它不便明说的疾病。
梅毒致死说
根据野史记载,同治外出寻花问柳,由于担心被人认出,不敢去正规的地方,而是专拣伺机取乐。这种地方鱼龙混杂,交叉传染的概率很大。同治患病后,太医院怕伤了皇家体面,不敢对症下药,就按照天花来治,结果是越治越重,最终不治身亡,关于此事,《越漫堂日记》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慈禧太后害死说
据说,同治病重时,曾召李鸿藻见驾,同治自知病重不治,便决定立储君,由于担心慈禧太后日后为难皇后,便召见李鸿藻写遗诏,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就想立贝勒载澍为储君。
载澍原名载楫,康熙皇帝的玄孙,光绪四年过继给道光九子为子,改名载澍,封为多罗贝勒。
由于载澍年纪较长,这样慈禧就不能为所欲为操控政局。
李鸿藻假意答应同治,回头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就命人活活逼死了统治。
同治之死 是一场宫廷阴谋
大英博物馆汉文藏书部助理道格斯提到过一种说法,同治去世之前,同治与慈禧、慈安两太后发生一次严重冲突。1874年9月10日,同治下旨革去恭亲王奕䜣世袭罔替的秦王爵位,降为郡王,其子载徽革去贝勒郡王官衔。第二天,皇太后懿旨,赏还奕䜣及再载徽爵位。不久,两宫就宣布同治病重。12月18日,以皇帝生病为由,命军机大臣李鸿藻代批奏章。
1875年1月,同治病逝。2月20日,同治皇后吞金自杀。民间也有传言,说是同治皇后有同治遗腹子,慈禧为了不影响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同治死后就逼死了同治皇后。
同治因同时得天花和梅毒而死
当年曾在北京行医的英国医生德贞就认为同治不可能死于天花,德贞曾明确告诉《泰晤士报》,同治还是小孩时,他给同治接种过天花疫苗,所以同治不可能得天花。
1990年《清宫医案研究》出版,公布了同治患病期间的全部医疗档案,根据医疗档案分析,同治确实死于天花。
但仍然有人认为,清廷当时的医疗档案并不一定是全部真实的,也有可能是御医迫于压力,只能按照慈禧的要求来写,说同治死于天花,而关于其他的情况则全部隐瞒,目前更多的学者的观点是,同治患天花的同时,也可能感染上了梅毒,两种疾病的共同作用下才死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