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清晨的薄雾中,南和区宋东路的沥青路面泛着露水的光泽。“以前这里就是田间小路,大车过不来,阴天下雨路都没法走。现在交通便利,种植户通过宋东路可以把中药材发到全国各地,平均每年能增收1万余元。”东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志平说。
本报记者谢霄凌通讯员杨欢
8月28日,清晨的薄雾中,南和区宋东路的沥青路面泛着露水的光泽。“以前这里就是田间小路,大车过不来,阴天下雨路都没法走。现在交通便利,种植户通过宋东路可以把中药材发到全国各地,平均每年能增收1万余元。”东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志平说。
这条9.84公里长的道路有着特殊意义。它像一条银链,串起沙河、鸡泽两地的交通脉络,更连通着南和区特色种植产业的致富梦想。
8月,南和区贾宋镇南白线附近的一个葡萄采摘园内,藤蔓如绿色的河流般铺展,累累果实沉甸甸地垂挂,紫如宝石,青似翡翠,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负责人沈雪超介绍,路面修好后,路上的车多了,人也多了,来他们采摘园的游客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去年,他们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亩效益超过4万元。
路要修好,更要养护管理好。阎里乡阎圈村进村路的道路施工现场,沥青混合料被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项目负责人刘晓东介绍,他们在严把路面强度、配建排水系统等“硬指标”的同时,特意预留了产业运输通道,希望让这条路的“金纽带”作用发挥得更足。
南和区交通运输部门推行“随时查、马上修”的动态管理模式,全力保障区域内农村公路的畅通安全。这种高效管养模式,增强了全区农村公路应对突发交通状况的能力,为沿线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截至目前,南和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21.921公里,公路密度达259.6公里/百平方公里,21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双通”,等级公路实现全覆盖。从田间到市场,从乡村到景区,从不便到畅达,南和区的“四好农村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不断打通‘瓶颈路’、铺平‘坑洼路’、延伸‘产业路’、拓宽‘致富路’,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越修越宽。”南和区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中心主任李达说。
本文来自【邢台日报-邢台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