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菜激活一座城——汾阳市全力打造“汾州筵席厨师”劳务品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1:08 1

摘要:清晨的汾阳老街,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青砖灰瓦,郭师傅的灶台已腾起袅袅白烟。铁勺在铁锅沿“哐当”一碰,半勺胡麻油滑入,葱花下锅的瞬间,香气便顺着巷子漫开——这把传了七代人的炒勺,如今正和全市1.6万名汾阳厨师的厨具一起,翻炒出“汾州筵席厨师”品牌的滚烫未来。

清晨的汾阳老街,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青砖灰瓦,郭师傅的灶台已腾起袅袅白烟。铁勺在铁锅沿“哐当”一碰,半勺胡麻油滑入,葱花下锅的瞬间,香气便顺着巷子漫开——这把传了七代人的炒勺,如今正和全市1.6万名汾阳厨师的厨具一起,翻炒出“汾州筵席厨师”品牌的滚烫未来。

“以前做菜靠手感,现在连切葱的角度都有讲究,得按标准来。”刚拿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王师傅笑着说。

在汾阳,这样的厨师“蜕变”正成常态:2021年以来,50余期培训班让7500多人次练就“标准化功夫”,全市1.6万名厨师里,不少人年均收入突破14万元。一把炒勺、一口铁锅,不仅撑起了万千家庭的生计,更成为汾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场“蜕变”的顶峰,是品牌的“两级跳”,2023年摘得省级劳务品牌,2024年跻身国家级名录。这份荣誉背后,是实打实的“味道硬实力”——“汾阳八八宴席”入选“中国菜”晋菜代表名录,“小米炖辽参”成晋菜名片,国务院津贴专家李光、省人大代表梁耀奎等“顶流厨师”,更带着汾阳味道站上全国舞台。

如今走进汾阳的厨师培训基地,“叮叮当当”的切菜声不绝于耳:老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吊高汤,电子秤精准称量每一份调料,屏幕上播放着古法菜谱的数字化复原影像——这里不只是教“做菜”,更在教“如何让汾阳味道走得更远”。

“政府搭台、协会牵线、名厨唱戏”,12个字道尽汾阳厨师品牌的成长密码。

汾阳市委、市政府的专班办公室里,《餐饮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码得整整齐齐,每年的专项资金如同“营养剂”,为品牌培育添柴加火;餐饮协会化身“大管家”,一边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里搞“传帮带”,一边带着厨师们闯全国展会,去年成都美食节上,汾阳师傅现场表演“一根面拉成百米丝”,围观人群的掌声此起彼伏。

“名厨工程”更让榜样的力量看得见。中华金厨奖得主赵师傅的工作室里,墙上挂满获奖证书:“25个中华金厨奖、72个国家级金奖,不是凭空来的——每周三晚上的‘厨艺夜校’,老师傅们掏心窝子教,年轻人拼了命学。”

线上线下的“吆喝”同样热闹:抖音平台上,“汾州筵席”的制作教程播放量破千万;线下“中国菜”艺术节上,老师傅现场演示“酒入菜”的绝活,刚出锅的“汾酒红烧肉”香气扑鼻,引得观众直咂嘴。

在贾家庄的“非遗盛宴”现场,游客围着灶台看厨师做“汾阳八八宴席”,刚出笼的“黄米凉糕”裹着蜂蜜,甜香混着远处的酒香飘过来——这是汾阳玩出的新花样:让厨师技艺和乡村旅游“搭伙共赢”。

“名厨+美酒”的组合更显巧思。汾酒集团和厨师们联手开发的“酒膳宴席”里,“杏花村醉鸡”带着汾酒的清冽,“酒糟鱼”透着粮食的醇厚,端上桌就被抢尝一空;赵庄村的“水打磨豆腐宴”更绝,老磨盘转出来的豆腐,经厨师巧手变成十八道菜,游客边吃边拍,成了朋友圈的“爆款”。

如今,120多项团体标准的制定,让汾阳菜有了“身份证”;智慧零工平台的搭建,让厨师们找活更便捷;脱贫户通过培训掌勺挣上了钱——这盘由“汾州筵席厨师”炒热的大菜,正让整座汾阳城尝到甜头。

从街头巷尾的寻常灶火到国宴餐桌的精致摆盘,从口传心授的家族技艺到标准化输出的职业体系,汾阳的炒勺还在继续翻炒。这座“中国厨师之乡”正以美食为媒发出邀请:来尝尝吧,这味道里藏着千年匠心,更裹着新时代的鲜活活力。记者 张娟娟

来源:黄河新闻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