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征:把老手艺“剪”进新时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0:42 2

摘要:初见郑长征,身着朴素衣衫,脸上挂着明媚笑容,一双眼睛明亮灵动,与想象中自带距离感的非遗传承人形象迥然不同。他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听听,那些被他“剪”进岁月里的新鲜故事。

初见郑长征,身着朴素衣衫,脸上挂着明媚笑容,一双眼睛明亮灵动,与想象中自带距离感的非遗传承人形象迥然不同。他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听听,那些被他“剪”进岁月里的新鲜故事。

纸间初心:从童年烙印到退伍寻根

“小时候村里人家摆的嫁妆,柜子上都有描金的花,我特别喜欢这些东西。谁家摆的什么柜子,谁家的镜子上画了什么图案,都能记住。”郑长征从小就对剪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男孩子怎么净爱些老太太们干的事?”刚开始家里人并不支持,他也不敢光明正大坚持自己的爱好。“剪纸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郑长征暗自庆幸剪纸如此方便。他曾顶着各方面的压力,跟随村里老人学习传统剪纸技艺,15岁时便能剪出汾阳传统婚俗全套贴花作品。

2003年,郑长征退伍后回到家乡汾阳,进入吕梁南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工作。生活的安定,让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这时他开始四处寻访汾阳民间剪纸老艺人,向他们讨教学习、提升技艺。

“汾阳作为文化之乡,剪纸艺术繁盛,拥有众多剪纸能人,如张庆英、李桂花、曹俊琴等,这些老艺人就像一本生动的剪纸艺术史书,其作品和技艺承载着汾阳剪纸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密码。”郑长征对老前辈们满怀敬仰,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不辞辛劳地穿梭于汾阳的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对近百位老艺人进行专访。

寻访之路布满荆棘,但这些从未动摇过郑长征的决心。“通过多年努力,我收集到了万余件汾阳本土剪纸艺人所创作的剪纸花样,全都是原生态的传统剪纸作品。”聊起这些收藏,郑长征眼中满是自豪。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追求的见证,更是汾阳剪纸艺术的瑰宝,为后人研究汾阳剪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刀剪春秋:以创作叩响艺术之门

“郑老师的剪纸古朴自然又不失精巧,每一幅都意味深长,看多少遍都觉得新鲜。”剪纸爱好者刘女士看到郑长征的作品后频频称赞。

在汾阳剪纸艺术的传承谱系里,郑长征是那个用剪刀续写传奇的人。“汾阳剪纸的魂,藏在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谚语里。”他摩挲着手中的剪刀,指着面前的作品解释道,“比如这幅婚俗剪纸,中间是一对如意,表达着‘万事如意必定宝,夫妻二人活到老’的美好祝愿。我们汾阳剪纸真正做到了‘图意相生,相得益彰’。”

扎根汾阳沃土三十余载,郑长征的剪刀成了丈量民俗的标尺。从田间地头的婚俗仪式到村口老槐树下的传说故事,从孩童手中的生肖糖人到春节张贴的窗花纹样,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些原生态剪纸正在消失,再不记录,老祖宗的手艺就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他翻出泛黄的采风笔记,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老鼠娶亲”“蛇盘兔”等传统纹样的制作要点,“你看这刀痕,得顺着老辈人的习惯走,差半分就没那个味儿了。”

在郑长征的工作室,案头摆放着《三晋石刻大全·汾阳卷》《汾阳市志》《肖家庄镇志》等著作,与剪纸作品相映成趣。别看他整天“舞刀弄剪”,他在整理地方志、点校古县志也十分专业。郑长征说:“文化研究和剪纸创作,在我这儿从来都是一回事儿。这些文化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汾阳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为我的剪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任凭时光流转,郑长征握着剪刀的手越发沉稳有力。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山西省第三届职工文化节一等奖、“迎新春”全国剪纸精品展铜奖,并入选“情系三晋”海内外山西儿女书画作品展、中日剪纸艺术交流展。面对满屋子的荣誉证书,郑长征挥一挥手说:“这不算啥,我只是尽力完成儿时的梦想,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教我剪纸的老前辈。”

薪火相传:在传承与守望中前行

“如今,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有耐心坐在那里和一张纸‘较劲’。”谈及剪纸艺术的现状,郑长征言语间满是忧虑。作为吕梁市人大代表、吕梁非遗保护项目(汾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疥圪蟆背斗,日子越过越有”“狮子拱绣球,好事情在后头”“鱼儿戏莲,好事连连”……工作室里,郑长征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剪纸图案背后的寓意。前来学艺的人们不禁感叹:“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藏着这么多讲究!”

“剪纸艺术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新人。”郑长征率先行动,将工作室打造成了剪纸艺术传播阵地,无偿为剪纸爱好者传授技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来找他学习。同时,他还探索推行“非遗进校园、进单位、进养老院”系列活动,让剪纸艺术由“酒香巷深”走进了大众视野。

交谈间,郑长征从手机里翻出了一段在汾阳市禹门河小学的教学视频。“哎呀,我剪坏了!”一个孩子急得小脸儿通红。他走过去,笑着安慰:“别着急,你看咱们稍微调整下,这五角星就又漂亮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长征依旧倍感幸福,“听着孩子们各种奇奇怪怪的提问,看着他们的小手在红纸上忙乱摆弄,比什么都高兴!”

从自家客厅的一盏孤灯,到工作室里的欢声笑语,再到社会上的文化热潮,郑长征用手中的剪刀与红纸编织着非遗传承的网络。或许那个偷偷摸摸藏桌子底下剪纸的15岁男孩儿,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手中的剪刀,能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让那些沉淀在时光褶皱里的民俗记忆,在新时代重新舒展,并成鲜活的文化图景。记者 冯凯治 焦晓宇

吕梁日报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