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32年,李世民突然同情心泛滥,和390个死囚做了个约定:我先放你们回家团圆,明年你们再回来行刑。第二年秋天,死囚尽数归来。李世民大喜,大手一挥,又做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说,李世民的杀伐果断和阴谋阳谋比李渊更能胜任这个岗位。在唐朝的律法
公元632年,李世民突然同情心泛滥,和390个死囚做了个约定:我先放你们回家团圆,明年你们再回来行刑。第二年秋天,死囚尽数归来。李世民大喜,大手一挥,又做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从做皇帝的角度来说,李世民的杀伐果断和阴谋阳谋比李渊更能胜任这个岗位。在唐朝的律法上,李世民几次三番做改革,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安稳无忧,同时也是为了让唐政权更稳固。
在“纵囚”事件发生的前一年,李世民刚好错杀了一个人。
长安境内有个叫张好德的疯子,属于精神层面的疯子,言语无壮,胡说八道。在皇权专制,言论并不自由的时期,哪怕是疯子也得捂住嘴巴,不然说出点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也容易牵连全家。
这个张好德的疯状时有时无,被以“妖言惑众”为名逮捕入狱,大理寺寺丞张蕴古站出来为张好德求情,他大概上奏的意思是:“这个张好德一看就是个疯子,癫痫的症状也很明显,对待这样一个病人,我们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咱们和疯子一般见识做什么,若是让民间知道,老百姓也会对咱们有不好的印象。”
李世民觉得张蕴古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便派人去调查张好德是真病了还是假病了。如果是真病了,根据大唐的法律,张好德是可以被赦免罪过的。回来的人证实了张蕴古的猜测,皇帝就想要赞同张蕴古的提议。
本来这是挺好的事,张蕴古立刻来到大狱向张好德报告好消息,还忘了自己的身份同张好德在大狱里玩起来。这一下子就给了同僚弹劾的机会,有人就查出来这张好德的哥哥曾经在张蕴古的家乡做官,怀疑二人私下有往来,张蕴古替人辩护恐怕有私心。
李世民震怒,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竟然糊弄自己,皇权脸面都受到了羞辱,干脆下令将张蕴古杀了。
张蕴古死后,李世民忽然反省了自己,觉得这事办得不理智。就算张蕴古和张好德坏了规矩,也罪不至死,这皇帝一生气就杀人,传出去像话么。
李世民就把房玄龄等人叫过来一通训斥:“你们这些个人,平日里都好模好样的,关键时刻也不顶用,你拿我的俸禄不应该替我想周到么。我那么生气,你们就该站出来阻止我,让我冷静。”
“张蕴古这个事,他身为执法人员做得确实不对,提前泄露我的想法,但你们就没错吗?我当时盛怒,你们竟然不发一言。咱们以后凡是定死刑,全都要五复奏,不能胡乱杀人了。”
通过这些事我们大概能看出来,李世民很在意名声,毕竟他当时皇位来路一直受诟病,再一个,他也很想当个好皇帝,确实想干一番事业,不能走隋炀帝暴政的老路。
因为张蕴古,唐朝律法的死刑核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年后,就发生了李世民纵囚事件。
这一年年关将近,监狱里羁押了390名死囚,每个人都唉声叹气的,有想家的,有不想活了的,状况百出。李世民看着天下百姓阖家团圆的喜庆心生感慨(玄武门事件后,父子之情,手足之情都没了),难免动了一点恻隐之心,想要给这些死囚送温暖。
于是,李世民大脑袋一拍,决定将这390名死囚释放回家,并约定一年为期,明年的秋天必须回来等候问斩处决。死囚们欢天喜地的收拾东西,可把司法愁坏了。
第一,死囚之所以是死囚,除了一部分冤假错案,大多数都是罪有应得,手里多少沾点人命官司的。
这些人放虎归山,会不会对当地治安造成严重后果?会不会报复?会不会再次出手?
第二,死囚也会怕死,原本关在监狱里等死,现在突然被释放,有一年的自由。他们如果不回家,而选择跑路呢?
落草为寇成为社会之患,或者逃之夭夭,到时候追逃犯人,也够司法部门奔波的。追不回来还要受牵连。
第三,死囚如果可以胡来,那天下百姓岂不是对刑法失去敬畏之心?
但皇帝既然下令了,他肯定有自己的道理,底下官员秉持着不理解但尊重的态度,就将这390名全部送回了家。
一年后,这些人竟然都守信用,一个不落地全回来了。李世民大喜,大手一挥,免去了这些死囚的死罪,都放回了家。这下子,司法部门眼前一黑又一黑,好家伙,心惊胆战地熬了一年,发现问题升级了。
但李世民“纵囚”的美名传播出去了,白居易还为此写诗来赞扬“死囚四百来归狱”。
李世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老百姓,刑罚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必要的工具,如果大家能浪子回头,能放下屠刀,还是可以重新做人的。
他实际上想要倡导的是一种仁政思想。不过,宋朝欧阳修就针对这次事件对李世民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李世民此举轻视法律。人犯了罪可以不受惩罚,犯罪成本太低,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会增加。
看似仁政,实际上是李世民沽名钓誉的一场作秀。
更有不少人提出,这390名死囚也极可能都是这场秀里的角色,为了配合李世民的表演。
仅仅是放390名死囚回家,背后涉及的人力物力就不计其数。
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以及他雄才伟略,还是被肯定的,他对中国历史还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
来源:友书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