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像一场无声的潜伏。很多人以为血糖值暂时稳定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高血糖正在悄悄侵蚀着血管、神经和各个器官。这种损害是渐进式的,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糖高≠没事。并发症来了,身体不会和你商量。
糖尿病像一场无声的潜伏。很多人以为血糖值暂时稳定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高血糖正在悄悄侵蚀着血管、神经和各个器官。这种损害是渐进式的,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真正危险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心、肾、眼、足这四个关键部位一旦出现病变,后果往往不可逆转。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阻断这场"沉默风暴"的唯一有效方式。
日常的血糖测量只能反映瞬间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则记录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这个指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揭示血糖控制的真实趋势,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偶然情况。
红细胞在血液中存活约120天,在此期间,葡萄糖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这个指标,就相当于查阅一份详细的"血糖日记",能够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整体情况。
研究表明,血糖的剧烈波动会加速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就像定期审视自己的健康账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国内外指南普遍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对于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在6.5%以下更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贫血、血红蛋白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医生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因此,这项检查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肾脏是一个具有极强代偿能力的器官,即使部分肾单位受损,剩余部分也会加倍工作以维持正常功能。这种特性使得糖尿病肾病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时,肾脏损伤往往已经相当严重。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能够在肌酐升高之前就发现肾小球的早期损伤。肾小球就像血液的精密滤网,在健康状态下只允许极少量小分子蛋白通过。当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后,滤网的孔径就会变大,导致白蛋白泄漏量增加。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是糖尿病肾病的首发信号。这个阶段的肾脏病变尚处于可逆期,通过强化血糖和血压控制、使用RAS阻断剂类药物,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在这个阶段进行积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进展至临床蛋白尿期的风险。
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会以每年约10-12mL/min的速度下降,可能在数年内就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除了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群也应定期进行这项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我国工作人群失明的首要原因,但其发展过程往往非常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血管瘤或点状出血,这些变化患者自身难以察觉,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才能发现。
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导致血管闭塞、组织缺氧。为了代偿缺氧状态,视网膜会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结构异常,管壁脆弱,极易破裂出血。当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眼前点状黑影;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突然的视力骤降甚至完全失明。
根据临床指南,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首次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5年后开始筛查。无病变者每年检查1次,轻度病变者每6-12个月检查1次,中重度病变者则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和干预。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激光光凝、抗VEGF药物注射和玻璃体切除术。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治疗都是为了控制病情发展,而非恢复已经丧失的视觉功能。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才是保住视力的关键所在。
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周围神经病变让双脚逐渐失去保护性感觉,患者无法感知鞋内异物、水温过高或局部过度受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伤口,可能因为不被察觉而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深部感染。
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皮肤汗液分泌减少,足部干燥皲裂,细菌易从裂口入侵。运动神经病变则会引起足部肌肉萎缩,足趾变形,行走时压力分布异常,某些部位承受压力过大形成胼胝,其下容易发生皮下出血和溃疡。
下肢血管病变使情况更加复杂。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足部血供不足,组织缺氧,伤口难以愈合。一个小溃疡可能迅速进展为深部组织坏死甚至坏疽。完整的下肢评估应该包括10克尼龙丝试验、128Hz音叉试验、踝肱指数检测等多个项目。
任何足部异常表现,哪怕只是颜色改变、温度差异、轻微肿胀或不易愈合的小伤口,都应该立即就医。日常护理包括每天自查双脚、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定期进行专业修脚等。这些预防措施虽然简单,但对于避免严重的足部并发症至关重要。
定期完成这四项关键检查,就相当于为糖尿病管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早期预警系统。它们分别从代谢控制、肾脏功能、微血管状态和周围神经血管四个方面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生和患者全面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不在于治疗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在最佳时间窗口发现了问题。通过定期检查、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完全有可能避免或延缓大多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让糖尿病患者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来源:陈志谦本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