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1日,是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日子——1999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次大会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以更好地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
3月21日,是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日子——1999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次大会决定宣布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以更好地推广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
深圳是一座理工男聚集的高科技城市,也是一座诗歌人口较多的城市。每年的世界诗歌日,都会举办各类诗歌活动。那么,当诗歌与高科技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写诗的理工男,有什么特别的气质吗?在世界诗歌日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聚焦深圳写诗的理工男或高科技行业从业者群体,通过他们来探寻城市的诗意。
▲谭贻国
“我,要把每一天都过成诗和远方”
2025年3月17日,中诗网第十届签约作家名单正式揭晓,专家评审团在全国范围内层层筛选,最终选定大象集团董事长谭贻国为签约作家。
谭贻国的头衔很多,一边,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财经小说《手机江湖》、2020年出版诗集《大象望月》(2023年再版)、2025年拟出版第二本诗集《世界第一眼》;另一边,他是中国蓝牙技术产业联盟发起人,是前沿经济技术信息研究(广东)院院长、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产业协会会长,大象集团董事长。诗歌与科技,像两条河流在他的体内交汇。
接受采访时,谭贻国对记者说,他比较早从事虚拟现实行业,他写诗,就是要运用想象去填充虚拟现实空间,“每个人都渴望挣脱眼前的苟且,去到诗和远方。而我,要把每一天,都过成诗和远方。”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不久前,微信公众号“深圳市VR产业联合会”推出了一则题为《2025第三届AI诗歌创作文化盛典圆满落幕》的消息,“2025年2月14日,由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协会、深圳市南山区大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主办的2025第三届AI诗歌创作文化盛典在深圳市南山区国人通信大厦A栋201大象培训学校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AI诗界·创想未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AI技术专家、文化界人士及媒体朋友的热情参与,共同见证了AI与诗歌的完美融合。”
活动开场,一场别开生面的“AI诗人李白、王维、苏东坡复活”表演拉开了序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三位古代诗人“空降”现场,与观众互动,展现了AI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无限可能。这一环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样的场景很深圳,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很好的见证。而出席活动的嘉宾,除了“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张效民,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诗歌评论家谭五昌,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深圳市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吴坚斌”等之外,就是“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产业协会会长、深圳市南山区大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理事长谭贻国。”
谈到自己的诗歌写作与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时,谭贻国对记者说,“第一,我会发挥自己做VR和AI的优势,迅速用AI谱曲,AI做MV,全网传播;第二,我的本质工作是做虚拟现实(VR、AR、MR)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想象力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工作,我会经常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妙不可言的宇宙世界;第三,我一半时间以上都是出差,全世界满地跑,行走的力量,行走的感动,会让我经常写出不一样的诗歌。”
谈到VR与诗歌,谭贻国对记者说,随着科技的发展,VR已不再局限于游戏、影视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想象空间,而VR技术则为这些文字赋予了新的呈现形式。将文学转化为VR作品,能够打破传统阅读的二维局限,让读者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体验文学世界。
2025年1月,第十一届中国诗歌春晚新诗获奖名单公示,深圳诗人谭贻国荣获“十佳行吟诗人”称号,这是继2020年度中国十佳新锐诗人、2022年度中国十大作词家之后,谭贻国再次获得中国诗歌春晚大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在出行空前便利的今日,好似我们常常对世界失去了一份好奇一份惊喜。走过的路在我们灵魂上留下的印记,正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我们见山是山,世界上千座山;我们见水是水,世界上万道水。但对诗人谭贻国来说,不是如此。他走到哪里,就从灵魂中撕裂出自己的一部分,将它和脚下的山水土地牢牢牵绊在一起。于是山,变成了塑造人格的山;水,变作了滋养骨血的水。他用心去感受,用热爱去发现,用从胸口流淌出来的诗句去赞美,去怜悯。用整个生命去链接世界的诗人,是为新时代的行吟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谭贻国还是一位优秀的作词人,由其作词、王令怡作曲演唱的歌曲《心愿》是全球芯片产业链高峰论坛-天鸽奖的主题曲,同时也是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主题曲,并登上了央视。
谈起《心愿》的创作体会,谭贻国说,“作为深圳(VR、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新质生产力最早一批创业者,我经历了中国芯片产业很多个艰难的时刻,见证了无数同行人的坚守与探索。这首词是我向他们致敬的一种方式。”
▲陈昊天
左手开拓机器人市场,右手写诗
大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90后”陈昊天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但最近记者才知道,他还拥有诗人的身份。
从大象机器人的办公室窗户往下望,楼下便是有着“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华强北。近些年来,华强北从简单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和仿制电子产品生产,向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转型,无人机、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在华强北研发生产,其中就包括大象机器人的机器人产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3年开年的时候,曾推出过一个叫《向春而行》系列微纪录片的重点报道项目,华强北是系列报道走访的首站,展现了华强北不一样的“深夜奋斗”场景。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大象机器人——为保证产品如期上线,入夜时分,大象机器人的办公室仍然灯火如炽。而陈昊天为接待美国客户,凌晨6点才从公司离开。
就在上个月,记者到大象机器人采访,陈昊天对记者侃侃而谈:“2024年,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得益于过去3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大象机器人公司业绩稳步成长,在2024年达成8600余万营收。” 陈昊天介绍,2024年大象机器人共发布了6款新产品,以高性价比、高度开源、高度易为核心竞争力的轻量级协作机械臂不断发展迭代,受海内外500+前沿学府、研究机构青睐,产出超100篇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器人殿堂级学府的前沿技术论文。
而这一次,他向记者谈起了诗。
他说,“我大概13岁读初二的时候开始写诗,可能从小自己的情感比较细腻,看得不算多但写得多,QQ空间火的时候可能每个月都会发几首。最开始看仓央嘉措、普希金,后来课本里的诗人如泰戈尔、舒婷、徐志摩等我都很喜欢,古代诗人如柳永的诗我也很喜欢。稍微成年的时候开始看严肃一点的文字,也会帮助到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喜欢史铁生等。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花了比较多时间写了一篇散文诗。在本科的时候加入了大学的诗社,叫青铜诗社,任创作部长,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写。”
他通过微信向记者发来了几首诗。其中一首叫《滑雪》:
滑雪是有意思的 从山顶到山腰
一会儿陡峭,一会儿平缓
所以我
一会儿享受狂躁
一会儿息事宁人
这点倒很像我们
从相遇到分别
一会儿炙热,一会儿冷落
所以你
一会儿爱到疯狂
想哭被逗笑
一会儿哭到绝望
悬崖也敢跳
他说,“这首诗写的是我2017年读研究生时,第一次在墨尔本的雪山滑雪的感受,滑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当时的女朋友,于是有了这首诗。”
还有一首诗叫《一只小猫》——
她会从后面抱住我,传递柔软的温度
像是我养过的那只布偶
当我没空理,她会安静地趴在床上
装作很乖的模样
她偶尔也会骗我
因为记恨我长期的冷落
当我回到家,她会收起一天的期待
偷偷藏匿起来,在暗中窥探我的手足无措
可今日我匆匆回到家
铃铛不摇晃,风也沉默了
你的确曾在床上等我
因为褶皱还在
发丝还在
唯一不一样的是
你不在的我
陈昊天说,“这首诗是来深圳工作生活后写的,描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自己一直对猫比较喜欢,觉得猫的性格和女生的一些行为很像,到底是在写人还是写猫,就看读者怎么理解了。”
一边制造智能机器人,一边写诗,陈昊天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穿梭。他回忆,当年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他本打算选文学创作类,致力于写作,但遭到父母反对,认为这难以谋生。“将来等自己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我会再重回写作。”
▲田国生
“在代码与诗意之间架一座桥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深圳还聚集了一批“数学诗人”。
这其中,太阿是比较活跃的一位。
太阿大学时读的是数学系,却因为热爱写诗在大二时一度想转到中文系,“那时转系很难,校党委副书记戴海老师特批我转,但必须从大一开始重新读,于是便放弃了,毕竟我的数学又不是读不下去。”
毕业后南下深圳,先在一家通讯公司就职,后来去了一家银行,再后来转战媒体,数年后进入地产行业,先后在数家大型上市地产公司担任过地产营销总经理、集团分公司董事长、集团副总裁等职。
不管身份如何变化,这些年来,对他来说一成不变的可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写诗。工作关系需要满世界跑,无论是飞机上,还是高铁上,他都不忘写诗,而且是写在纸上的那种。几乎每隔一两天,他就会在微信朋友圈晒他新写的诗。
2025年1月9日,第九届栗山诗会暨中国诗歌田野调查香蜜公园·香蜜湖写作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视频致辞。在这次活动上,太阿荣获第9届卡丘·沃伦诗歌奖。
他说,通过写诗,他试图从空间进入历史,从身体进入心灵,将世界性的知识经验和时事地理景观解构到个人的现实中,以达到某种共时性状态,并在远古神话向现代神话过渡的形态中找到诗性的立意与立言基础。诗歌大多都立于当下或瞬间,或从历史、宗教、传说中来,或从建筑、自然、爱情中来。
另一个“数学诗人”叫田国生。
田国生,笔名耕者,于上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数学学会理事。主持过国家级重点课题,主编专业公开出版物多种。可以说,在深圳的数学教学领域,他是一个颇有名望的人物。
但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对记者说,他从1980年代走来,80年代就是他的故乡。那个文学的黄金岁月,打下了他生命的底色。他读诗、写诗,来深圳之前,就曾加入过省级青年诗歌学会,参加过《诗刊》社组织的诗歌提高班。来深圳之后,教学之余,也从不忘诗歌写作与思考。
2022年10月,田国生的诗集《花期峥嵘》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在为《花期峥嵘》所写的序中所说:“优秀的诗人能从诗歌中悟出数学的美,好的数学家也能从数学中悟出一种诗意。诗人耕者的数学生涯不但没有遮蔽他的诗歌才华,反而有助于他对诗歌与数、与美的理解。”
深圳中学数学老师郭慧清也是这样一个“数学诗人”。他被誉为“用诗歌讲解数学的老师”,曾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特别关注奖”。郭慧清老师善于将数学与诗歌结合,用浪漫的诗歌形式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冰冷的数学符号中感受到温度。
除了“数学诗人”,深圳还活跃着“程序员诗人”“代码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各类诗歌社团中,有相当比例的成员来自高科技行业。这些理工男和高科技从业者们,用他们的笔触,在代码与诗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看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也让诗歌在科技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