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期间,沙特阿拉伯嘎迪控股公司执行总裁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一行人驱车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探访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
传统大棚中间坐落的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
8月30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期间,沙特阿拉伯嘎迪控股公司执行总裁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一行人驱车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探访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
上午10时许,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站在挂满红黄两色彩椒的大棚里,品尝着大棚中种植的各色小番茄和彩椒后,赞不绝口。
外宾品尝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种植的小番茄。
沙特阿拉伯地处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低,传统温室大棚难以大面积实施,种植的蔬菜、水果质量不稳定,大部分依赖进口。
缺水、缺电是沙漠地区发展的短板,那就利用风、光、沙的优势来弥补。多年来,宁夏旱区节水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孙兆军带领科研团队潜心实践,探索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技术,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弥补旱区缺水短板,实现“零能耗”环境调控。
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墙面。
棚顶的透光光伏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智能系统通过通风-雾化装置调节湿度,地下由废旧轮胎创造的复合渗灌管道默默输出来自水资源循环系统的滋养液。
当天,记者看到,棚内智慧环境监测站显示:温度25.1℃、湿度55%,光伏系统今日已发电318千瓦时。
红寺堡四个示范大棚的数据显示,每天每棚预计发电500多千瓦时,该技术使节水率达40%,土地利用率超90%,种植高档果蔬单棚年净利润10万元以上,可使用20年。
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
摆世荣是永新村村民,也是示范基地的长期工,她告诉记者,大棚种上后,只需要一人管理,大棚自己能处理很多问题。
“耐盐碱,病虫害也少,一年能种两茬半,收入也高。目前来看,这个大棚没什么缺点。”摆世荣说。
11时许,来自沙特、摩洛哥、巴林等9个国家的30名水利技术人才培训班学员进入大棚参观学习。
“大棚在沙尘暴天气中能稳定运行吗?”有学员问。
“经历过阵风13级考验。”技术人员回应道。
“余电上网,上哪里的网?”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追问。
孙兆军转身指着背后几米外的高压电线说:“就接入门口的电网,自发自用外还能创收。”
阿拉伯水利技术人才培训班学员参观。
贾玛力・萨勒姆・蓝达迪表示,这项中国的高科技项目从气候适应、环境适配、资源节约等多维度满足沙特阿拉伯的需求,解决传统农业种植的痛点,具备在沙特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我要把中国的高科技带回去,两年后,我相信,我们也会有1万亩的沙漠菜篮子。”(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