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大跳水!国内跌到9.9元3斤,为什么在日本依然是“天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0:24 3

摘要:从“葡萄中的爱马仕”到如今无人问津的“地摊货”,阳光玫瑰的落差让人唏嘘。不过,它在日本却依然保持着高价,一斤售价可达2500到36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0到180元,礼盒装甚至能卖到600元。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原因何在?

一味追低价,终于让 “顶奢水果”阳光玫瑰从高台跌落。

近期的报道显示,这种曾经高不可攀的葡萄,如今在不少城市已是价格雪崩。“阳光玫瑰卖到9块9都嫌贵”的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的吐槽声。

走在街头,随处可见“10元3斤”的吆喝;在外卖平台上,主流价也只在10元一斤徘徊,更有商家干脆把它当添头,250克只标价0.01元,几乎等于白送。

从“葡萄中的爱马仕”到如今无人问津的“地摊货”,阳光玫瑰的落差让人唏嘘。不过,它在日本却依然保持着高价,一斤售价可达2500到36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0到180元,礼盒装甚至能卖到600元。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原因何在?

阳光玫瑰的故事,还是从日本开始的。最初,它源自日本科研人员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晴王”,颗粒硕大,果肉紧致饱满,还带有独特的花果香。1988年在日本初次亮相时,国内几乎买不到,即便有渠道,一串也能卖到500元以上,可谓天价。

为了让更多国人尝到这种稀罕葡萄,我国在2010年开始引进试种。经过5年的培育,终于实现量产,也正是那时,阳光玫瑰在国内迅速蹿红。

由于供应量有限,加上口感确实惊艳,早期的售价常年在百元左右,精品果甚至高达300元一斤,一度成了品位、身份的代表,被称作“葡萄中的爱马仕”。

然而,高价的光环也带来了跟风。2015年,全国种植面积还只有十几万亩;到了2020年,仅一年时间就暴增80多万亩。如今,种植规模已突破150万亩,占到鲜食葡萄的四成以上。产量过多,价格自然一路下滑。

但真正把它从神坛拉下来的,并不只是“多”。成都的种植户陈蓉直言:“市场下跌的根源,其实在于质量参差不齐。”

不少果农为了抢市场,早已忽视标准化管理。有人依赖催熟剂和化肥,有人只追求产量不再疏果。原本需要精细管控的果粒数量和甜度,如今全被高产的冲动取代。

表面上看,省下了人工、提高了产量,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品质急速下滑。消费者买到的葡萄,不是味道寡淡、甜得发齁,就是果粒小硬、毫无香气,就像有人说的:“像在嚼泡糖水的塑料。”

当年动辄几百元一斤的阳光玫瑰,凭借卓越的口感根本不用担心卖不掉;如今,即使降到9.9元一斤,甚至打包成“9块9两斤”,依旧让人提不起兴趣。

归根结底,任何产品想立足,都要靠品质说话。拿眼下火热的“去湿”市场举例,我国研发的“速湿/轻”就是一个典型。它的定价在三位数,比常见的红豆、薏米类排湿产品贵得多,但在京、猫等平台的月成交量仍然过万。

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并非只针对单一的水肿问题,而是把中医调理与现代科技结合:一方面清理湿气淤阻,一方面提升代谢水平,从本质上打造“易 瘦”体质。

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成果的灵感首先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融合了新会陈皮等草本8种,用于代谢多余湿气、缓解浮肿。而后,“速湿/轻”还大胆引入了曾刊登在《Nature》期刊、连马斯克母亲梅耶都在长期使用的成分——尿石素A,从而进一步提升代谢效率。

因此,它不仅能因对夏天常见的湿热疲惫、排便粘黏,对中年顽固小肚腩以及刷脂过程中遇到的“平台期”,也有不错的反馈。检测数据显示,短短7天,平均代谢改善可达到1.5公斤以上。

正因为这种中西结合的创新思路,“速湿/轻”的讨论度和关注度远超同类产品。相比之下,那些依旧停留在机械拼凑草本、照搬古案的品牌,逐渐被边缘化。哪怕打出低价策略,也难以真正留住的消费者。

回过头看阳光玫瑰的遭遇,本质上就是扩张时忽略质量带来的结果。而日本由于限制了水果进口,本身产量少,进行着格外精细化的管理,所以那阳光玫瑰还保持着高价。

当然,国内还是有很多好的国产阳光玫瑰。在云南的优质产区,有商家透露,他们店里的批发价格几乎没有波动;在国内的Ole’精品超市,一盒800克的国产阳光玫瑰依然能卖到99元,说明优质始终有市场。

如今,我们的整个葡萄种植行业寻求转型升级。以湖南澧县为例,当地已经启动地理标志保护,并设定糖度必须达到18度以上的分级标准,试图用更严格的管理把阳光玫瑰重新拉回高端赛道。

在浙江嘉兴,也推出了“碳足迹标识”,让优质水果在市场上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同时,“产地直发”等缩短中间环节的模式逐渐流行,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把控住产品质量。

不少专家提醒,要想真正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关键还在于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溯源体系,从源头上杜绝“次品挤压精品”的恶性循环。

阳光玫瑰从“葡萄中的爱马仕”到如今“烂大街”,就是最直白的警钟。靠高溢价撑起来的神话,终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等泡沫褪去,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坚守品质、建立标准并赢得口碑的品牌。

来源:图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