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人这辈子,能活个畅快坦白不容易。你要是遇上了李敖,估计多少会被他一顿“怼”,不管你是不是高官名流。他嘴上没什么情面,偏偏内心又极细腻。想想看,这家伙,靠一支笔闹腾了大半辈子,从哈尔滨一路折腾到台湾,名头响得跟锣鼓一样——思想家、写手、批评家,这些就不说了,
李敖:骄傲一生,风雨里评毛
都说人这辈子,能活个畅快坦白不容易。你要是遇上了李敖,估计多少会被他一顿“怼”,不管你是不是高官名流。他嘴上没什么情面,偏偏内心又极细腻。想想看,这家伙,靠一支笔闹腾了大半辈子,从哈尔滨一路折腾到台湾,名头响得跟锣鼓一样——思想家、写手、批评家,这些就不说了,反正他自诩“白话文第一人”,西方人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批评家”。但其实,他心里那些问号,远不止在纸上写过。
说到李敖,绕不开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1950年代,他刚到台北,骨子里还带着东北的冷劲儿,每天琢磨:世界这么乱,是不是只有骂才是出路?他年纪轻轻,已经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边。既不甘当顺从的学生,也不愿被体制收编。别人图安稳,他偏要逆着风走。你看立法院那几年,他嘴上没关过:批国民党、批共党,批自己人也批老外——就没他不敢说的。
有一次我听他回忆,不经意就蹦出来:“我爸那一年带着家里逃亡,哈尔滨的雪下了一宿,我冻得半夜背书,结果第二天还考了全班第一。”你说这算不算命硬?其实他讲毛泽东,也是带着那份“命硬”在比划。李敖常问——套用生活常识那种:“你让谁再回井冈山,还能把红旗举起来?你能不能像毛那样,玩蒋介石于股掌?把几十万军队翻来覆去?你能吗?”读到这,你是不是有点被怼住的窘迫。
但李敖给人的感觉,绝不是盲目的吹捧,这更像是隔着时空的较劲。他笔下毛主席的那些年——输过、赢过、熬过,那种从一无所有到扭转国运的狠劲,让他心里始终有点敬佩,有点无法逾越的焦虑。不能不说,这种态度,带点东北人的直性子,也有点台湾老兵的彷徨。
其实他曾经也疑惑过。早年写书,写到毛的三大战役,他本想批几句。翻资料翻了三天,结果越看越糊涂,“凭啥我们做不到?”后来心里明白了:“人有人的宿命,有人一生就为点小事打转,有人一出手就是改变国家命运。”他偶尔在夜里自言自语,说世上大多数人,说毛泽东的好坏容易,真要你干一回,你是不是能撑得住?这就是李敖式的“较真儿”。
人是矛盾的。这话放在李敖身上,再贴切不过。他表面风风火火,逢人就怼,骨子里却很念旧——有次他在朋友聚会上,喝到一半突然说:“我年轻时什么都不怕,后来发现最怕没影子的自己。”一时间大家都笑着摇头,其实他是知道,骄傲的人内心也常拿别人的成就标尺衡量着自己,尤其碰到像毛这样“天生英发”的人物。
他嘴上说毛泽东是古今罕见的伟人,隔几天又在书里讽刺毛的宣传癖好。真真假假,李敖其实有点像是随时在跟权力打游击的人。不站队,专挑难碰的钉子钻。他真想明白的是,人都说毛是“神圣领袖”,可李敖更在乎底下一句话:你让任意一个人,带着一身破衣服和一口气,把这么大的国家拼出来——你能吗?他喜欢挑战,喜欢反问,人家骂毛,他偏要你亲自再走一遍那条路,才有资格开口。
他对“奇迹”这件事也很较真。比如说发展“工业强国”,说得容易,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李敖写过,机器轰鸣的照片下,工人们脸上也有无数愁苦。他总觉得,毛泽东的厉害之处不只在胜利,更在于承受那些看不见的失败和孤独。有时夜里写书,窗外雨点稀里哗啦,他说自己其实更加佩服“能撑住压力的人”。嘴硬是一回事,心里能扛住几万吨重量,是另一回事。
这两年我重读李敖,越发觉得他那种“白话文第一人”的嚣张,其实也是对命运的无奈反抗。就像很多人的青春,不服气、不认命,总想凭一口气改变世界。他对毛主席的评价,很少是一面倒的赞美,更像是抬杠式的自我较劲。你要是能做到,他就服你,做不到,批两句也心安。
说到这里,别的人也会问:“既然李敖这么标新立异,他自己的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其实这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李敖吃饭自夸、自嘲,喝酒时嘘寒问暖,写书时泼墨挥洒,嘴上耍横内心脆弱。他活在一个必须不停发问的世界——对毛主席也好、对自己也罢,那种连环套般的较劲,恐怕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枷锁。
或许人心就是这样,大时代里总有人敢骂,也有人敢服气。李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活成了一个问号。他对毛泽东的“较真儿”也许是真的敬仰,也许只是想借另一个巨人的身影,瞧瞧自己是不是真的能翻转命运。就像他说过的:“有些事,你亲自来过一遭,才明白那难。”
这人这一辈子,到底是跟命运拼一场,还是做看客?李敖没给答案。只留下一句老话:你敢,你就试试。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