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带着170万大军扑过来,这就是后来人说的“八月风暴”行动,分了三路——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二方面军,像三把刀子插向关东军。
1945年8月9日夜,东北桦林镇,苏军士兵正端着刺刀,跟日军在月光底下厮杀。
子弹早打光了,炮弹也用尽了,就剩钢铁刺刀往肉里捅。
那一晚,镇上到处都是“乌拉”的喊声和日本人的惨叫。
可这地方平时地图上都找不着,怎么就成了苏日两军拿命搏的地方?
他们争的哪只是一个镇子?
事出突然。1945年8月8日晚上11点,苏联突然对日宣战,把日本还想调停的幻想砸了个稀碎。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带着170万大军扑过来,这就是后来人说的“八月风暴”行动,分了三路——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二方面军,像三把刀子插向关东军。
关东军那边根本没准备,第23师团刚开始还以为是演习,司令山田乙三当时正在通化开会,一听下面报告说“苏军从所有方向打过来了”,整个人都懵了。
桦林镇看着不起眼,地方不大,可它卡在峡谷口,一边是西边的山地,一边是东边的松嫩平原,火车站就在这交汇处,火车往南能到沈阳,往北能抵哈尔滨,谁占了这里,谁就能卡住通往东北腹地的道。
苏军那边早就盯上了,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接到的命令是死的,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必须先把这地方拿下来,日本人也知道这地方的厉害,调兵遣将往这儿堵,两边其实是在抢时间,谁先占了桦林镇,谁就攥住了进东北腹地的钥匙。
苏军那边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120辆坦克、600名步兵,天不亮就钻进了原始森林,上头下的死命令,必须抢在日本人前面到桦林镇。树高林密,坦克开得比人走还慢,遇到山梁就得用炸药炸出通道。走了没多远,日军就在峡谷里打埋伏,机枪从两边山上扫下来,底下还埋了地雷,“轰隆”几声,前头几辆坦克履带就被炸断了。这一仗下来,30多辆装甲车要么坏了要么陷住了,兵也折了些,不过主力还在,没停下脚。
日军那边其实也急,师团长后知后觉,临时从周边据点抽了约1100人往桦林镇赶,装备差得远,97式坦克跟苏军的T-34比,简直就是铁皮盒子,他们自己也知道,就挖反坦克壕、堆石头、埋地雷,想把苏军挡在峡谷外头。可苏军不管这些,坦克开道,步兵跟在后面清剿,前头的车坏了就当掩体,硬往前冲。
双方就这么一路打一路走,苏军边打边修坦克,到傍晚6点,总算摸到了桦林镇外围。远远就能看见火车站的水塔,还有日军在镇子边上挖的战壕,枪眼在夕阳下闪着光。
苏军先头部队刚到桦林镇外围,还没喘口气,日军那边就打枪了。
镇子边上战壕里机枪“哒哒哒”响起来,子弹跟下雨似的扫过来。
苏军这边70辆坦克装甲车摆开阵势,炮口对着镇子猛轰,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往前冲。
日军有2000多人,躲在工事里不出来,就拿机枪、掷弹筒打,想把苏军挡在外面。
打了没多会儿,苏军弹药就见了底,前头的坦克被手榴弹炸坏了几辆,开不动了,后面的步兵没了掩护,只能趴在地上。
这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月亮刚出来,照着地上的尸体。
苏军指挥官喊了一声“乌拉”,拎着刺刀就站起来往前冲,后面的兵跟着也吼,400多个人像潮水一样扑过去。
日军那边也疯了,从战壕里跳出来,举着枪上的刺刀迎上来,嘴里喊着“天皇万岁”。
两边撞到一起,枪托砸脑袋、刺刀捅肚子,喊叫声、惨叫声混在一起,血把地上的土都染红了。
苏军个子大,力气也足,刺刀捅得又快又狠,日军虽然人多,但好多是临时拉来的,没怎么练过拼刺,打着打着就顶不住了。
这一仗从天黑打到后半夜,地上躺得到处都是死人,日军扛不住了,开始往后跑,最后就剩500多个人逃出去了。
桦林镇一丢,关东军西边的防线就像被撕开了道口子,再也堵不住了。
后续部队顺着铁路线往里冲,跟潮水似的挡不住,8月12号哈尔滨落了,13号长春也被占了,15号沈阳城头上插上了红旗。
同一天,天皇在广播里说要投降,关东军上下都懵了,枪还在手里,却不知道该不该放。
8月19号,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在长春关东军司令部签了投降书,穿着军装坐那儿,头垂得老低。
整个关东军67.7万人,死了8.3万,剩下59.4万全成了俘虏,被拉到西伯利亚挖土豆去了。
桦林镇这一仗,其实就是整个“八月风暴”行动的一个小缩影。
苏军要打通进东北的道,关东军想守住最后一点脸面,他们争的哪是一个镇子?是整个东北的控制权。
战场上T-34坦克碾过日本人的竹制反坦克障碍,就像大人踩碎小孩的玩具,装备差得太远;可有时候也邪门,400个苏军硬扛着没退,这股子狠劲也起了作用。
说到底,这世上哪有什么轻易来的和平?拳头硬了,腰杆才能挺起来,这道理从古到今都一样。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