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的项目正好涉及到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最新的应用软件发布往往和适配的系统软件加油会结合在一起,有点像之前做电商项目通常会涉及到前端—中间层—底层一样,前端依赖中间层,中间层依赖底层,一系列开关和兼容性都在中间层或者前端实现。只要上层没进行调用,理论上底
最近的项目正好涉及到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最新的应用软件发布往往和适配的系统软件加油会结合在一起,有点像之前做电商项目通常会涉及到前端—中间层—底层一样,前端依赖中间层,中间层依赖底层,一系列开关和兼容性都在中间层或者前端实现。只要上层没进行调用,理论上底层接口实现了也没关系。怕就怕不同版本间的切换和兼容,需要有好的测试计划,安排充分的测试场景,协调好足够的人力和系统资源,确保新应用版本—新系统版本、新应用版本—老系统版本、老应用版本—新系统版本都能够规划到,能够结合实际业务,排除一些组合更好。因为随着系统和应用版本多了,这样的排列组合更多,所需要的资源更多了。所以推动客户版本升级,维护尽可能少而精的版本显得非常必要。
版本控制,兼容测试
回顾软件项目,不同的版本之间升级是常态,应用软件依赖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往往都是大厂家的,应用软件适配系统软件是常态。正好借此机会来把学到的东西交回给老师,在小规模温习一下。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是计算机软件的两大核心类别,核心区别在于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系统软件是“底层支撑”,应用软件是“上层工具”。
系统软件vs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为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的基础软件,用户通常不直接系统操作。其主要功能—管理硬件(如CPU调度、内存分配、磁盘读写等)、提供运行接口(让应用软件能调用硬件资源)、维护系统的稳定(如安全防护、故障修复)等。系统软件,最出名的是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等操作系统,显卡驱动、打印机驱动等drivers程序;磁盘清理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系统工具。
固件某种意义上是固件的一部分
—固件:通常被视为系统软件的特殊子集,但与传统的系统软件存在较大差异。固件的核心特点是“固化在硬件中的软件”,主要功能是直接控制和驱动特定硬件设备(如路由器、打印机、手机车载芯片等)的基础运行,为上层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提供硬件接口支持。因此,固件是连接硬件与系统软件的“桥梁”,虽然不像操作系统具备通用的系统管理功能,但因服务于硬件底层控制且无它则硬件无法正常工作,所以被归为广义的系统软件范畴。
—应用软件:直接解决用户在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功能针对性强。它通常是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如办公、娱乐、设计)而开发的软件。常见应用软件有Microsoft Office、WPS Office、飞书等办公类;视频音频播放器、游戏等娱乐类;微信、QQ、飞书等社交类。当然,微信、飞书等上亿级别的应用,又是应用软件的另类,依托于强大的用户数量和平台流量,作为平台软件提供应用程序API供第三方接入,建立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是作为特别的应用软件而存在。
怎么做好兼容性测试呢?需要围绕“覆盖核心场景、精准定位差异”展开,核心是明确测试范围、设计有效用例并高效定位问题。
兼容性测试闭环
—明确测试范围:确定需兼容的核心维度,聚焦用户真实使用场景,而非盲目全覆盖。优先覆盖目标用户占比高的应用软件,主流系统及版本,比如app常用的稳定安卓苹果版本,依赖的第三方工具准备
—设计聚焦关键功能的测试用例:围绕“易出兼容性问题的场景”设计,而非重复常规功能测试;优先覆盖核心功能;重点关注不同版本的差异点;每个用例只验证一个兼容性维度
—选择测试工具与环境提升效率:使用自动化工具,采用模拟器测试增加覆盖度,手工测试重点验证自动化工具难以覆盖的点
—执行测试与记录问题:清晰记录“差异场景”,便于开发定位;严格按用例执行,每遇到一个兼容性问题,需记录具体环境(设备型号+系统版本+软件版本)、复现步骤、问题表现(附截图/录屏)、与“标准环境”(如主流设备)的差异等;定义和设置问题优先级,优先推动高优先级问题修复
—回归验证避免二次问题:修复后需针对性回归测试,而非重复全量测试;仅在“原问题出现的环境”中验证修复效果,同时简单验证“是否影响其他已兼容环境”;最终输出“兼容性测试报告”,明确已覆盖的环境、未解决的低优先级问题,供产品决策。
来源:小丁科技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