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伯庸,应该大家都认识吧?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还有《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等等作品,都出自大作家马伯庸。
马伯庸,应该大家都认识吧?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还有《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等等作品,都出自大作家马伯庸。
就这样一位文学大咖,也舞弄不明白自家娃儿!
这位能用文字构建盛唐气象的作家,面对儿子的语文试卷却束手无策:"我儿子也不爱看书,语文也不好,尤其作文不行。"
常人思维来看,大学教授家的孩子,必须妥妥清华北大;新华社外国记者的小孩,英语必须满级;大作家的孩子,必须作文满分。
但现实生活里,往往教授的孩子上了一个普通一本;外籍记者的孩子英语全班倒第一。马伯庸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高知家长的共同焦虑:为什么我们能搞定复杂的专业工作,却教不会孩子最基础的作文?
就拿我自身为例。
我爸爸是物理老师,但我的物理,那叫一塌糊涂。别说算电压、电流之类的题了,就是连基本的物理常识,我都搞不懂!每次上物理课,就像鸭子听雷,左耳听右耳冒,一点点知识点都不曾留下痕迹!
学校的老师,看我的物理太差,忍不住吐槽:“龙王爷的儿子也得会浮水啊”,你怎么一点你老爸的钻研细胞都没继承……
就课堂上的这句话,一度成为我中学时期最糟糕的“学生梗”。
其实,父亲在哪方面突出,真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继承哪方面的优点。你看豪门家族的二代、三代,往往都有那么几个男孩儿不想“子继父业”的,弄点“节外生枝”的专业,让全家族愤恨的!
所以,孩子的喜好和学科发展,不能以父母的强势专业为目标。孩子有孩子的一生,孩子有孩子的喜好。尊重一个小生命的选择,有时候也是为家族开启了其他赛道的突围可能!
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转型教育投资人后坦言:"给孩子讲明白一个概念,比做一期深度报道难十倍。"
家长的专业光环,未必能照亮孩子的学习之路。
我们那个时代的家长,往往不会照顾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每家每户都三四个孩子,所以,孩子的需求极容易被忽视。那时候孩子的出路也比较少,不像现在可以多元化发展。
如果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听话”、“懂事”、“不忤逆”,最后,教育出来的,只是一个“不如你的复制品”!
而如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爱好发展,那么最后孩子可能又向你所反对的方向发展。所以培养孩子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你说呢?
——小禾
来源:藏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