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坐上部门总监的位置,手里攥着公司要求削减25%人员的裁员通知时,才发现过去二十多年的职场认知全错了。我原以为,裁员名单上最先出现的,会是那些上班摸鱼、偶尔迟到、动不动请假的员工。可三个月的观察与抉择,让我看清一个残酷真相:公司最想裁掉的,是总把这3句话挂在
当我坐上部门总监的位置,手里攥着公司要求削减25%人员的裁员通知时,才发现过去二十多年的职场认知全错了。我原以为,裁员名单上最先出现的,会是那些上班摸鱼、偶尔迟到、动不动请假的员工。可三个月的观察与抉择,让我看清一个残酷真相:公司最想裁掉的,是总把这3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他们的话像无形的蛀虫,悄无声息地啃噬着团队的根基。
01 初任总监:一场颠覆认知的裁员任务
刚接手总监职位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该裁谁”有一套固有判断。部门里,小陈爱趁领导不在刷短视频,老张偶尔会迟到十几分钟,李姐因孩子生病每月要请两三天假,这些人一度被我列为“重点考察对象”。我甚至觉得,裁员不过是按“工作态度”排序,把不守规矩的人筛出去就行。
直到公司下达裁员指标,人力总监找我谈话时说的话,才让我陷入沉思:“张总,别只盯着表面的小错,有些员工看着‘规矩’,却在悄悄拖垮整个团队。你要找的,是那些‘语言带毒’的人。”
起初我不懂这话的意思,直到一次部门会议。当时团队要推进一个新的客户拓展计划,大家正讨论如何落地,老周突然开口:“这计划根本行不通,现在客户都挑剔得很,咱们这点资源,纯属白费力气。”
他的话一出口,原本热烈的讨论瞬间冷了场。几个年轻员工对视一眼,低下头不再说话;负责方案的小王涨红了脸,却不知如何反驳。我当时没多想,只当是老周随口抱怨,可接下来的日子,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只要有新任务、新想法,老周总会第一时间泼冷水,而团队的积极性,也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02 关键发现:三句“毒话”比摸鱼更伤团队
随着观察深入,我发现像老周这样的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总爱说三句“负面口头禅”,每一句都在瓦解团队的凝聚力。
第一句是“这事儿根本做不成”。
部门接手一个跨行业合作项目时,小林全程唱衰:“我之前在别的公司试过类似的,客户要求多还不配合,最后肯定烂尾。”他不仅自己消极怠工,还私下跟同事说:“别白费力气了,到时候项目黄了,咱们还得背锅。”结果,原本主动报名参与的员工纷纷打退堂鼓,项目推进速度比预期慢了一半。后来我才知道,小林口中“失败的经历”,其实是他当年自己没做好准备导致的,可他却把问题归咎于“事情本身不可能成”,用主观臆断断了团队的信心。
第二句是“公司从不兑现承诺”。
去年公司推出“业绩达标发奖金”的激励政策,大家都干劲十足,唯独老赵在背后嘀咕:“别信这一套,去年说给的提成,到现在还没影呢,公司就是画大饼。”这话传到几个新员工耳朵里,他们原本饱满的热情瞬间凉了半截,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更糟的是,有客户偶然听到老赵的抱怨,私下问我:“你们公司连员工都不信任,我们合作会不会有风险?”我这才意识到,这种话不仅打击内部士气,还会损害公司的外部形象——连自己人都在质疑公司诚信,外人怎么敢放心合作?
第三句是“在这公司没前途”。
小吴进公司三年,业务能力不算差,却总把“这公司早晚要完”挂在嘴边。部门招新人时,他会私下跟新人说:“别太投入,咱们公司效益一年比一年差,说不定哪天就裁员了,到时候你找工作都麻烦。”有次我路过茶水间,听见他跟同事吐槽:“我早就想跳槽了,要不是还没找到下家,早走了。”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态度,像瘟疫一样传染——原本踏实工作的员工,也开始焦虑地刷招聘软件,团队人心惶惶。
反观那些被我最初“重点关注”的员工:小陈摸鱼归摸鱼,但分配给他的客户维护任务总能提前完成,还帮同事解决过好几次棘手的客诉;老张迟到后会主动加班补回时间,上个月还签下了一个大订单;李姐请假时会把工作交接得清清楚楚,从不让手里的事出纰漏。他们虽有小缺点,却从不说负面话,更不会影响他人,反而在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03 抉择时刻:裁员名单里的“真相”
确定裁员名单那天,我把总说这三句话的老周、小林、老赵、小吴等人列了进去,而小陈、老张、李姐则被保留。提交名单时,人力总监看了一眼就笑了:“张总,您总算看明白了。”
我问过老周,为什么总爱说“事情做不成”。他愣了愣,说:“我只是说实话,免得大家期望太高,到时候失望更大。”可他没明白,职场里最需要的不是“提前泼冷水”,而是“一起想办法”——哪怕真有困难,私下跟领导沟通解决方案,也比在公开场合打击团队信心强。
后来我听说,老周在新公司没干满三个月就被辞退了,原因还是“总传播负面情绪,影响团队协作”。而我们部门在裁员后,氛围明显变好了:新计划推进时,没人再随口说“做不成”,而是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公司的激励政策出台后,大家都卯着劲冲业绩,没人再质疑“会不会兑现”;就连之前焦虑跳槽的员工,也开始主动规划在公司的发展路径。半年后,部门业绩同比提升了30%,这更让我确信,当初的抉择没有错。
04 职场真相:语言的力量比能力更关键
现在的我常常跟下属说:“职场里,能力是基础,但态度和语言是放大器。你可以能力不够,我们可以学;但你不能用话‘毒’害团队,因为这种伤害,比摸鱼、迟到难修复得多。”
摸鱼的人可以通过管理纠正,迟到的人可以通过制度约束,请假的人可以通过流程补位,可总说负面话的人,会慢慢瓦解团队的信任、信心和凝聚力——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恰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
任总监后的这场裁员,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公司裁掉的从来不是“有小缺点的人”,而是“会拖垮团队的人”。而那些总把“这事儿做不成”“公司不兑现”“没前途”挂在嘴边的人,正是团队里最危险的“隐形蛀虫”。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总说这些话的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应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来源:肥东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