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从周一开始,车企们就在疯狂举办发布会,像下饺子一样发布新车。而且似乎只要上市,就能爆单!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从周一开始,车企们就在疯狂举办发布会,像下饺子一样发布新车。而且似乎只要上市,就能爆单!
尚界H5,18小时小定5万;
问界M8纯电版,24小时大定破万;
小鹏P7,7分钟大定破万;
坦克500,2小时大定1.2万;
捷途山海L7 PLUS,60小时大定4.8万;
岚图知音,12分钟大定3000台……
但到了周五,本该是成都车展的正日子,上市的新车相比往年,却少了一半还多!
(里面正儿八经的新车,其实只有差不多10台)
而且更离谱的是,这次成都车展冷清得甚至不像一届车展。有些品牌偌大的展台,居然连一个看车的人都没有,而且还不是个例。
就连比亚迪这种,以往发布会上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满满当当的展台,也只剩里三层了。
那么,种种反常现象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车展的变化,又会对汽车行业、乃至每一位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务实的车企
之所以觉得冷清,最主要的原因,是车展的逻辑变了。
对车企来说,以往大型车展最主要的功能是“秀肌肉”,要的是声量。因此各家车企与其单打独斗,还不如在车展“抱团取暖”、一起把盘子做大来得实际。
但最近这几年,因为疯狂的内卷和竞争,已经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存量市场。
哪怕只是上市延期两个月,或者是因为产能不足、交付不及时,都会迅速被竞争对手抓住机会截胡。
所以从今年车企们的传播节奏来看,理想i8、蔚来ES8、小鹏P7这些重磅新车都选在了在车展前进行发布,尽量避免和友商“撞车”的情况。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好处,让大家能够更早了解产品,从而在车展上做出购买决策。
没错,所有参加成都车展的汽车品牌,目的几乎只有一个:卖车!
从数据来看,成都2024年的汽车销量达66.5万辆,同比增长9%,属于潜力深厚的核心市场。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年1-7月份卖新能源车最多的地方,正是力压北上广深的成都。
因此在成都车展上,各家车企纷纷使出了杀手锏,来尽可能留住用户。
有简单粗暴,把价格牌打在明面上的:
有喊出“中国汽车,全球冠军”,强调品牌背书的:
有包下一整个外场,只为了展示自家技术武器库的:
有额外多租一块外场场地,当做客户洽谈室的:
有陪着用户一起过七夕的:
有给用户发联名礼品,吸引大家关注的:
也有借着发可爱多的契机,展示自家产品优势的。
而成都车展也顺应车企们的需求,从“广告”属性,回归了原本“展销+卖车”的属性。
车展第一天,不再是只对媒体开放的媒体日、拒普通人于门外,观众同样可以购票入场,第一时间看到上市的新车。
现场增加了为用户服务的购车一体化专区,用来解答补贴、置换、贷款、保险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可以合理怀疑,他们已经打通了渠道,今天交钱当天就能提车)。
如果想试乘试驾,也有车展官方的一条龙服务,品牌也真不少:
而且……谁规定车展只能卖车了!
既可以卖卖车模:
觉得小的不够看,还有两个巨大的车模展厅:
也可以卖卖周边:
甚至还可以卖卖可乐!
这种务实,既是川渝地区的底色,也体现在了这届成都车展的方方面面。
02. 需要高品质的家庭用户
有意思的是,来车展看车的人群,也在最近5-10年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车展头一天,社长就看到好几个小孩哥带着家长来逛,看见自己喜欢的车就看一看、摸一摸:
当然,更多的其实是拖家带口、一大家子来的,也有一些年轻的小情侣。
这同样对应着用户的变化。
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5年汽车增换购的比例将超过65%,相比2016年的23%提升到了近3倍。
这也就意味着,大家正在从“有没有”的基本需求,向“好不好”的品质追求靠拢,也更希望在自己的爱车上能见到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体验。
根据易车研究院的数据,小朋友成了车企必争的流量密码。
购车用户中,二孩以上的家庭占比超过了1/3,35-45岁的用户又是绝对的购车主力。两者一叠加,就让那些空间大、功能丰富、价格到位的大三排,成了新晋的“带娃神器”。
但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用户,还有车企们的销售模式。
新势力的展台无一例外,都有非常多的主播在线上直播。现场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
起初,我以为是新势力的直营模式比较灵活,也更偏向线上销售,才允许线上主播和线下销售同步进行。
但我走了2万多步,整个车展都逛遍了,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个例!
哪怕是BBA、沃尔沃这种豪华品牌,也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面对线上用户。
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销售稍显“落寞”的身影,和透明到不能再透明的价格。
最近这段时间,我去参加发布会,最终放价格的时候现场媒体的反应就只有两种。要么就是全场直呼“NB”,要么就是周围小声嘀咕的“贵了”。
可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车企们在价格上的军备竞赛,一定会是常态。
03. 行业剧变,刚刚开始
一个事实是,如果一台新车拥有顶尖的技术能力和精准的产品定位,但只要价格没到位,依然很难成为爆款。
这不仅仅对上游供应商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车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更体现在车企在研发端和产品端所付出的努力。
举个例子,乐道L90和蔚来ES8能把纯电大三排的价格打下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从架构到三电、从座椅到底盘、从车机到芯片,都是全栈自研。
正因为有了know why和know how,才能让同一款电驱在不同的车上复用,才能通过相对低廉的成本,带来用户“感知价值”的提升。
因此,全靠供应链的“组装厂”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缺乏自研能力,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所以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再一次拼起了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
但到了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入局偏晚、投入也没那么坚定的合资品牌,就只能选择“曲线救企”的新方案了。
思路相对保守的,会在燃油车的架构上调整白车身、加上一块大电池打造插混车型。如果对亏电油耗有追求,还会加上两挡变速箱;
而思路激进些的,干脆直接找合资的中方伙伴采购技术和平台,自己再进行一系列“魔改”。
这类换壳的纯电和增程车,既能保留合资品牌的特质,还能把价格打下来,也算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思路再激进些的,就会更进一步,借助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力量——
比如前段时间奥迪就和华为携手,在奥迪A5L和一汽奥迪Q6L e-tron上搭载了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也借助思必驰的语音技术,把座舱变成了“赛博管家”。
但这背后,也依然需要先进电子电器架构的支持。归根结底,还是在拼研发。
如果说前些年,车企们比的只是单纯的研发投入,拼的是武器库的广度。那么未来几年内,车企们一定会开始比研发效率,拼武器库的深度。
现在的竞争烈度,确实是前所未有。但未来的竞争,只会比当下更加激烈。
只不过,在拼杀中求存的不只有中国品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的脚步越来越快,那些待在舒适区内的全球品牌,同样要面临巨大的冲击。
这场面向全球车企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未来几年,才是真正你死我活的时刻。
来源:电动车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