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党生先生的《金盆地赋》,非寻常酒赋之流。它未沉湎于“琼浆玉液”的浅白咏叹,亦不困于“佳酿醇香”的表层描摹,而是以文井江为脉、以蜀地为基、以千年为尺,将一坛金盆地酒酿成了承载山河灵气、赓续文明血脉的“活态史诗”。细读此赋,如饮陈酿,初品见酒之清冽,再品感史之厚
山河为酿,文明为魂——对《金盆地赋》深度解析
■褚成炎/文
黄党生先生的《金盆地赋》,非寻常酒赋之流。它未沉湎于“琼浆玉液”的浅白咏叹,亦不困于“佳酿醇香”的表层描摹,而是以文井江为脉、以蜀地为基、以千年为尺,将一坛金盆地酒酿成了承载山河灵气、赓续文明血脉的“活态史诗”。细读此赋,如饮陈酿,初品见酒之清冽,再品感史之厚重,终品悟道之深远——它既是对蜀地酿艺的致敬,更是对华夏“天人共生、古今相契”文化根脉的深情叩问。
《金盆地赋》开篇便破题:“文井江涛,孕酒之灵;蜀地膏腴,酿天之味”,寥寥十二字,将酒的诞生锚定于“自然禀赋”与“土地滋养”,却未止步于此——它继而循着历史的褶皱,挖出了金盆地酒最深厚的“根”。
赋中提及“朱利教民,识秫稻发酵之奇,开蜀酿先河”,这一笔绝非简单的史实追溯。朱利作为蜀地先民的代表,其“教民酿秫”的意义,远不止“发明一种技艺”:它是农耕文明成熟后,先民对“物尽其用”的智慧探索,是将“土地馈赠”转化为“生活滋味”的第一次跨越。而后“李冰治水,驯都江润野之泽,兴酒坊万家”,更将酒与蜀地的“生存根基”绑定——若无都江堰驯服岷江、润泽沃野,便无秫稻的丰饶,更无酒坊的兴盛。此处的“酒”,早已不是孤立的饮品,而是蜀地“水利兴、农耕旺、民生乐”的见证者,是自然与人力共生的“活信物”。
更动人的,是赋中对“传承韧性”的书写:“战火不能烬其艺,竹筒藏秘于滩涂;浩劫未能断其脉,窖泥西迁而复归”。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却藏着最厚重的文化坚守——“竹筒藏艺”藏的不是简单的配方,是匠人怕“手艺断了”的执念;“窖泥西迁”迁的不是一捧泥土,是金盆地酒“千年微生物群落”的命脉,是崇州人“不能让祖宗的东西丢了”的骨血。赋中说“此非独酒也,乃崇州人骨血中不灭之薪火”,恰是点破了核心:金盆地的“源”,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时代的偶然,而是一代代崇州人“护艺如护命”的坚守,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至于“晋代常璩记‘曲蘖必时’,见天人相契之智;汉陶捧瓮俑笑,藏市井持杯之乐”,则是从“文献”与“器物”两处佐证:前者见“酿道”的科学性——“曲蘖必时”是顺应节气、尊重自然的智慧,暗合华夏“天人合一”的哲学;后者见“酒俗”的烟火气——汉陶俑的“笑”,藏着百姓对生活的热爱,说明酒早已从“贵族之物”融入“市井日常”,成为蜀地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金盆地赋》最动人的笔墨,莫过于对“酒与文人”的描摹。它没有罗列“文人爱酒”的典故,而是将文人的“饮”与“心”、“诗”与“酒”熔于一炉,写出了金盆地酒的“精神气韵”。
赋中先写陆游:“陆游吟咏着‘冷宦无一事,日日将闲游’,躬身实践‘习蒸识窖泥,发酵制神曲’”。这一笔极妙——陆游的“闲游”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文人之眼、之身去“懂酒”:他不只是“饮”,更去“习蒸”“识窖泥”,去探究酿酒的肌理。这种“躬身实践”,藏着文人对“民间技艺”的尊重,也让金盆地酒的“韵”有了“烟火气”的支撑。而后写李白“醉卧文井,留‘蜀江水碧’之吟,石板雨余犹带盛唐酒香”——李白的“醉”,不是狂放的放纵,而是与文井江、与蜀地山水的共鸣;“蜀江水碧”四字,既是写水之清,亦是写酒之醇,更暗合盛唐“开阔昂扬”的气象,让酒有了“时代的温度”。
再看杜甫“凭栏蜀州,赋‘江岸回’之句,案头杯盏常映锦江春色”:杜甫的“饮”,带着对蜀地山河的眷恋。“江岸回”的婉转,“锦江春色”的明丽,都映在杯盏中——此时的酒,成了诗人与山水对话的媒介,杯中之物与眼中之景相融,酒便有了“诗意的灵秀”。至于唐求“投诗瓢于波,酒与句共漂流”、东坡“会慎微于肆,药与曲相表里”,则更显巧思:唐求的“诗瓢”与“酒”共漂,是将“文字的灵思”与“酒的清冽”托付给江河,让文化随酒脉流淌;东坡的“药与曲相表里”,则是文人对“酿艺”的跨界思考——将“药食同源”的智慧融入制曲,让酒不仅有“味”,更有“养”,体现了文人对“实用与雅致”的追求。
赋中“三杯通大道,非独醉也,醉里见乾坤;一醉入文章,非独饮也,饮中藏风骨”一句,更是点睛之笔。它道破了“文人饮酒”的真谛:酒不是“醉的工具”,而是“观照世界”的窗口——“醉里见乾坤”,是借酒卸下俗务的束缚,看见更本真的山河、更通透的人生;“饮中藏风骨”,是将文人的气节、情怀融入酒中,饮的是酒,更是对理想、对风骨的坚守。此时的金盆地酒,早已超越了“饮品”的属性,成为文人精神的“容器”,它的“韵”,是诗的灵秀、是人的风骨、是山河的气象。
《金盆地赋》对“酿术”的书写,最见“分寸感”——它既赞“古法之妙”,亦肯“新技之益”,写出了金盆地酒“守正创新”的匠道智慧。
赋中先写“续糟发酵如古木常青,取三分之一而留其三之二,新旧相续,是谓‘文明不断’”。“续糟发酵”本是酿酒的工艺细节,但作者却将其升华为“文明不断”的隐喻:“取三分之一”是“用当下”,“留三分之二”是“承过往”,旧糟的微生物群落滋养新粮,恰如历史的智慧滋养当下的创新。这种“新旧相续”,不是固守旧法的僵化,而是“带着历史往前走”的清醒——它让每一滴新酒,都带着千年窖池的“记忆”,让酿艺成为“活的传承”。
再写“端午踩曲若天地对话,合春分湿度、夏至温律,古今同契,是谓‘道器相融’”。“端午踩曲”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古人对“天时”的精准把握:春分的湿度养曲菌,夏至的温度促发酵,这种“顺时而为”,是“道”(自然规律)与“器”(酿艺工具、流程)的完美融合。它体现的,是华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也让金盆地的酿术有了“文化的深度”——每一块曲,都是“天地与人力”共同的作品。
最难得的,是赋中对“古法与科技”的平衡:“今之匠者,以色谱仪辨其质,仍守赤脚触泥之诚;凭自动化精其工,犹传‘看花摘酒’之诀”。这里没有“厚古薄今”的偏见,也没有“唯科技论”的浮躁:用色谱仪辨质,是为了让酒的品质更稳定、更精准,是“科技为翼”;守赤脚触泥之诚,是为了保留“人与窖泥”的温度,不让匠艺沦为冰冷的流程;传“看花摘酒”之诀,是为了守住“凭经验、靠感觉”的匠人直觉——这种“科技不夺古法之韵,创新不失传承之魂”的坚守,恰是金盆地酿术能“常青”的关键。
赋中“科技为翼,不违古法之本;时光为媒,更添新酿之醇”一句,正是对这种匠道的最好总结:古法是“根”,科技是“翅”,唯有根扎得深,翅才能飞得远;而时光,则是最好的“酿者”,让每一代匠人的坚守,都化为新酒的醇厚。
《金盆地赋》的结尾,将立意推向了巅峰:“盖此酒也,非止杯中之物。是文井江的千年絮语,是老窖泥的亿载呼吸,是朱利的指尖温度,是诗仙的醉里乾坤”。这几句,彻底打破了“酒”的物理边界,将它从“杯中之物”升华为“蜀地文明的活载体”。
饮金盆地酒,饮的是什么?是“雪山融水穿岩的清冽”——那是岷山雪水历经千年的纯净,是自然对蜀地的馈赠;是“汉代陶瓮留痕的温润”——那是汉代工匠的手温,是历史在器物上的沉淀;是“文人把盏论道的赤诚”——那是陆游、李白、杜甫们的情怀,是精神在时光中的传承。一杯酒里,装着自然的灵气、历史的厚重、人文的温度,它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饮之,便与朱利的智慧对话,与李冰的功绩共鸣,与文人的风骨相遇。
最终,赋以“天地为窖,岁月为曲,文明为料”收束,道破了金盆地酒的“魂”:它的“窖”不是砖石砌成的窖池,而是整个蜀地山河;它的“曲”不是粮食制成的曲块,而是流转的千年岁月;它的“料”不是秫稻高粱,而是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所以,“金盆地之酿,酿的是山河契约,藏的是古今对话,醉的是当下乾坤”——“山河契约”,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约定;“古今对话”,是当下与历史“薪火相传”的默契;“当下乾坤”,是每一个饮者在杯中看见的“自己与世界”。
黄党生先生的《金盆地赋》,终是一篇“文明赋”。它写酒,却不止于酒;它咏金盆地,却不止于金盆地。它以酒为镜,照见的是蜀地的山河之美、历史之厚、人文之盛;以酿为线,串起的是华夏“守正创新、天人合一”的文化根脉。正如赋末所言“一杯入喉,知崇州酒脉不绝,见华夏酿道常青”——这杯酒,醉的是味蕾,醒的是文化记忆;这篇赋,咏的是佳酿,赞的是文明赓续。
【作者简介:褚成炎,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中医药大家,大国大医贡献奖获得者。】
金盆地赋
■黄党生/文
文井江涛,孕酒之灵;蜀地膏腴,酿天之味。此金盆地者,得岷山雪水之精,采崇州黄壤之华,聚亿兆微生物为舞,藏千年文明为魂,诚天府酿道之宗也。
溯其源,朱利教民,识秫稻发酵之奇,开蜀酿先河;李冰治水,驯都江润野之泽,兴酒坊万家。晋代常璩记“曲蘖必时”,见天人相契之智;汉陶捧瓮俑笑,藏市井持杯之乐。战火不能烬其艺,竹筒藏秘于滩涂;浩劫未能断其脉,窖泥西迁而复归。此非独酒也,乃崇州人骨血中不灭之薪火。
观其韵,引骚客为知己。陆游吟咏着“冷宦无一事,日日将闲游”,躬身实践“习蒸识窖泥,发酵制神曲”时,李白醉卧文井,留“蜀江水碧”之吟,石板雨余犹带盛唐酒香;杜甫凭栏蜀州,赋“江岸回”之句,案头杯盏常映锦江春色。唐求投诗瓢于波,酒与句共漂流;东坡会慎微于肆,药与曲相表里。三杯通大道,非独醉也,醉里见乾坤;一醉入文章,非独饮也,饮中藏风骨。
察其术,续糟发酵如古木常青,取三分之一而留其三之二,新旧相续,是谓“文明不断”;端午踩曲若天地对话,合春分湿度、夏至温律,古今同契,是谓“道器相融”。今之匠者,以色谱仪辨其质,仍守赤脚触泥之诚;凭自动化精其工,犹传“看花摘酒”之诀。科技为翼,不违古法之本;时光为媒,更添新酿之醇。
盖此酒也,非止杯中之物。是文井江的千年絮语,是老窖泥的亿载呼吸,是朱利的指尖温度,是诗仙的醉里乾坤。饮之,见雪山融水穿岩的清冽,触汉代陶瓮留痕的温润,感文人把盏论道的赤诚。
噫!天地为窖,岁月为曲,文明为料。金盆地之酿,酿的是山河契约,藏的是古今对话,醉的是当下乾坤。一杯入喉,知崇州酒脉不绝,见华夏酿道常青。
【作者简介:黄党生,自由撰稿人,曾历任多家报刊、大型网站、记者、编辑、主编、总编等;现担任多家网络平台主编(主播)。】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