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计942人入选。陕西李东桥、李梅、惠敏莉等23名传承人入选名单。西安入选人数有4位,分别为惠敏莉、王顺利、马松胜、贾志亮,数量位居全省之冠。西安本次入选的4位国家级传承人技艺类别分别包括秦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计942人入选。陕西李东桥、李梅、惠敏莉等23名传承人入选名单。西安入选人数有4位,分别为惠敏莉、王顺利、马松胜、贾志亮,数量位居全省之冠。西安本次入选的4位国家级传承人技艺类别分别包括秦腔、楮皮纸技艺、关中民居营造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可谓包罗关中百姓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立法”捍卫秦腔尊严的守护者
秦人痴迷那一声酣畅淋漓、热耳酸心的秦腔,可历史悠久的秦腔在时代浪潮里却日渐式微,当代秦腔人肩负的责任似乎不仅仅是把戏唱好,如何生存、突围、留住年轻观众才是传承的根本。本次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惠敏莉常年奔走于国粹秦腔传承、传播的第一线。在百年剧社易俗社的戏台上,在甘肃、山西乡间的简易戏楼里,在高等学府的讲坛上,在中小学的校园里,在国际友人聚集的交流活动中,她常常一遍一遍地亲自示范水袖、莲步等秦腔花旦最婉约细腻的一面,并激情澎湃地讲述易俗社被尘封百年的沧桑历史,回忆先辈们移风易俗、高台教化的人生志趣与追求。讲述这些掩映在岁月长河里的秦腔往事,不厌其烦地为没有听过秦腔的观众们示范,有时甚至比直白地吼一嗓子秦腔更能打动人心。惠敏莉觉得,召集省内外专家学者,为挖掘、整理、复原易俗社传统剧目献计献策,更需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需花费更多心血。
尤其是推进政府立法保护秦腔,惠敏莉可谓是全国第一位勇吃螃蟹的非遗传承人。最终,经她不断奔走呼吁、极力促成,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呵护传承戏曲艺术的法律条例。在惠敏莉看来:“秦腔是八百里秦川最具性情的艺术形式样态,尽管传承历史久远,但秦腔艺术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秦腔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除了立法之外,自己这些年来也在积极探索秦腔创新发展保护之路,期待能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之光。”
用重建“复活”传统民居的破局者
终南山下,集关中传统民居之大成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独自清幽。8600多根曾经散落于关中大地的拴马桩如星斗般分列于这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内的青石道路或院落内外。40余座整齐划一的宅院,组合成为一条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气派街道。其实,这里曾经是空旷的荒地,矗立着的也曾是一片片即将倒塌拆除的院落,比如白水的赵家门楼、大荔的阎敬铭府邸、澄城的崔家槐院。面对散落的民居零件和残片,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副院长、新晋国家级非遗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顺利花费毕生心血,以“修旧如旧”“异地重建”的方式,让一座座濒临废弃、倒塌的关中民居在终南山下重获新生。
那些年,掩藏在渭北大地的深宅大院早已破败不堪,王顺利与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思虑再三,只得启用异地重建的方式来“复活”它们,将无数建筑构件汇聚在终南山下,重新搭建,终于让世人看到前辈工匠们昔日精雕细刻的砖雕、巧夺天工的影壁、精致绝伦的斗拱和房梁上青灰的瓦……这些被“复活”的关中民居,凝结着不知多少代关中人鲜活、生动的生命体验。建筑似无声的音乐,流淌着关中人在生活中的阅历与积淀,让无数往来游人们见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人们发出民居还可以这样集中复原重建的惊叹。
“修旧如旧、重新搭建与盖一座新房相比,是难上加难!”王顺利说。首先拆房、搬迁、运输就是个浩瀚的大工程,大量木雕、砖雕历经风雨侵蚀早已变得分外脆弱。运来之后再1:1复原重建,首先要保证海量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构件能够与房屋结构完全匹配,其次重建的民居需要经得住时间和风雨的冲刷。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团队协作的工程,几乎每一座宅院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小痴迷古建筑的王顺利常常是设计师、包工头、民工三个工种一肩挑,以超人的意志打磨一砖一瓦,一窗一梁。迁建一处传统民居通常最少需要三年,而个别大体量、工程复杂的民居直至重新建成甚至超过了八年。
历尽艰辛,将一座座老宅院完美复刻在终南山下,这是王顺利坚守的信念。都说不破不立,王顺利先拆再建的过程,让关中大地古老的文化遗产集结在此破茧成蝶,一跃成为关中民间建筑的珍贵宝库。
用坚守复原千年历史的传承者
一纸风行两千余年,这是蔡伦纸独有的魅力。千百年来,秦岭脚下的长安区北张村几乎家家户户懂得造纸术。时光更迭,如今绝大多数村民们早已淡忘了这一技艺另谋生路,唯有马松胜、张逢学零星几户人家还在坚守。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松胜的高光时刻,是2008年走进北京的“奥运小屋”,手把手给成龙以及奥运明星们传授造纸术。如今,他仍旧坚守在村里简陋的水池边,重复着一张一张手工捞纸的过程,似守护着祖先们两千多年发明造纸术时的初心与决心,让不断更迭的中华文明在楮皮纸上实现传承。
用竹帘从水中捞起纸浆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力更需要高超的技巧,手工造纸技艺工序之复杂也远远超过记者眼前能看到的步骤,从选料到最终出纸,过程中包含的艰苦只有工匠们自己清楚。马松胜说:“抄纸时那几秒看着很容易,但其实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这是古法造纸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稍有不慎捞出来的纸便会薄厚不均匀。”日复一日坚守的背后等同于坚守清贫,一位抄纸工匠一天最多能生产数百张纸,马松胜一家仅靠手工造纸糊口,收入无法与外出务工相提并论,但政府的大力支持、传习所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到传习所参观学习,给他带来莫大的鼓励,“毕竟这是一项传承文化的公益事业,我为这样的身份而骄傲。”
传统制造型工艺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关中美食贾三灌汤包也早已成为鼓楼下西安美食的金字招牌之一,这香气宜人的美食不仅在本地老西安心目中享有盛誉,更在网络美食打卡地上榜上有名,成为远近闻名吸引游客的活招牌,每到节假日总是游人如织、几乎时刻爆满,而贾志亮这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倍感荣幸,他期待西安本土美食能在文旅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招待好每一位来到西安的游客,并且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新品类,让来到西安的人们品尝到碳水之都名不虚传的特色美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