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印象中,艾滋病似乎是“离普通人很远的病”。有人以为只有“高危行为”才会感染,有人甚至坚信“只要不乱,就没事”。
在大众印象中,艾滋病似乎是“离普通人很远的病”。有人以为只有“高危行为”才会感染,有人甚至坚信“只要不乱,就没事”。
但现实往往冷得像一记耳光——一个每天在街头巷尾送外卖的年轻女子,从未涉入人们眼中的“高危圈层”,却在一次体检中被诊断为HIV感染者。
这不是孤例,而是一个被误解、被低估的健康风险的缩影。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不挑人。
它不关心职业,不在乎身份,更不会因为你“看起来健康”就放过你。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有近四成是“非高危人群”,即无明显高风险行为的普通人群。这一比例在三年前还不到25%。
29岁,送外卖已有三年。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忙碌、奔波、干净利落。她没有吸毒史,没有性乱史,没有输过血,也从未接受过任何侵入性美容项目。
一次常规入职体检,血液检测显示HIV抗体阳性。她懵了,医生也一头雾水。
“她太普通了。”接诊的感染科医生在回忆中哽咽。他们开始一步步回溯病史,查找感染源。直到一个细节浮现,小敏才想起来——去年夏天,她曾因为骑车摔倒,在路边诊所缝了几针。
“当时缝得挺快,我也没注意器械是否消毒。”她的声音轻到几乎听不见。
公众普遍将HIV传播等同于“性传播”,这导致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对其他传播途径的忽视。HIV的传播方式包括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而血液传播的风险,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只存在于“吸毒共用针具”或“非法输血”中。其实不然。未经规范消毒的针具、纹身器械、穿耳器、甚至拔牙器械,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尤其在一些小型私人诊所、美甲美睫店、黑诊所等卫生环境不达标的场所,这种风险更容易被忽视。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过去五年内,我国因“医疗相关操作”感染HIV的报告病例呈上升趋势,
其中超过六成发生在非正规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乡镇或城市边缘区域。
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太多类似小敏的案例。他们不是“高危人群”,甚至自认为“很健康”,但往往正是这种“健康感”让他们放松了警惕。
一个共用的指甲剪、一把未经高温消毒的拔罐器械、一次“朋友推荐”的廉价针灸……都可能成为病毒的跳板。这些感染往往“无声无息”。
HIV在初期常无明显症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在此期间感染者依然具有传染性。
我们社会对HIV的关注,长期集中在“污名化”与“恐惧”上,却忽视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信息的缺乏与科普的缺位。
很多人至今还以为,HIV可以通过握手、共用餐具传播。
也有人因为感染了HIV,被房东赶出出租屋,被亲人疏远,甚至失业。这种污名化不仅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更让更多人不敢面对、不愿检测,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HIV远比你想象中“可控”。现代抗病毒治疗手段可以将病毒控制到极低水平,只要坚持规律服药,HIV感染者可以拥有和常人一样的寿命。
甚至,如果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还可以实现“不可传播”(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杂志》刊出一项覆盖全国11个省市的长期随访研究:在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三年后,超过92%的患者病毒载量降至不可检测水平
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抑郁焦虑显著减少。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感染HIV并不意味着人生终结,但忽视它可能真的会要命。
那天,医生为小敏安排了进一步检查,并启动了抗病毒治疗流程。她很配合,只是一次次地追问:“我是不是很快就会死?”医生哽咽地摇头:“不会,只要你按时吃药。
但你像你这样的病人,我见过太多……只是,他们很多人,来得太晚。”
来晚了,不只是医学意义上的“病情晚期”,更是心理上的准备不足、知识上的匮乏、社会支持的缺失。
一个人可以因为一枚针头感染病毒,也可以因为一句话错失治疗。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请记住下面这些具体而微的建议,它们可能比“定期体检”更实用:
第一,不去无证照场所做任何皮肤破损类服务。美甲、纹身、针灸、拔罐、穿耳,务必选择正规机构,查看是否使用一次性器械。
第二,谨慎对待任何“免费”的医疗服务。一些地方以“免费体检”“义诊”为名,实则条件简陋、操作不规范。你省下的钱,可能换来更大的风险。
第三,不要羞于做HIV检测。尤其是有过无保护性行为、纹身穿耳、曾在小诊所接受注射或缝针的人群。早发现,早治疗,不仅保护自己,也保护伴侣。
第四,了解并传播正确的HIV知识。告诉身边人,HIV不会通过握手、拥抱传播,不要恐惧感染者,不要传播偏见。
第五,若确诊感染,不恐慌、不隐瞒,接受规范治疗。感染HIV不等于“人生完了”,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
小敏的故事令人唏嘘,但更令人警醒的是:她不是特例。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与风险擦肩而过,有时只是一点点大意,就可能改变命运。
作为医生,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话,只要还来得及。因为预防疾病,不是靠恐吓,而是靠理解和行动。
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在面对一根针、一把剪刀、一次选择时,多问一句:“是否安全?”或许,就能比现在少一些眼泪,多一点从容。
参考文献: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我国医疗相关操作中HIV传播风险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3(6),812-819.
中国艾滋病防治杂志.(2023).抗病毒治疗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全国多中心随访研究.中国艾滋病防治杂志,29(4),301-308.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