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门诊刚开,熟人老刘拎着一袋“保健食品”,眼圈发黑地坐下:“医生,怎么回事?我吃了三个月‘逆转血糖’的东西,今早空腹血糖还是7.5,越吃越心慌。”
早上门诊刚开,熟人老刘拎着一袋“保健食品”,眼圈发黑地坐下:“医生,怎么回事?我吃了三个月‘逆转血糖’的东西,今早空腹血糖还是7.5,越吃越心慌。”
我一边看着他的化验单,一边叹了口气。这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把“血糖逆转”当成救命稻草的人。
“血糖逆转”这四个字,说得轻巧,听起来像退烧、像治感冒那样简单。可对一个真正明白糖尿病机制的医生来说,这话简直像在耳边炸雷。
血糖不是“逆转”,是调控。糖尿病不是“治愈”,是管理。这个病,就像一只永远养不熟的猫,稍一放松,它就跳上桌掀锅盖。
我们先把话挑明: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彻底“逆转”2型糖尿病,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
你看到的那些“逆转成功案例”,大多是筛选出来的轻症人群,配合极端饮食和减重手段,短期内血糖下降了。但这不等于病根儿没了。
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这就像一根水管老化,开始漏水,你可以用胶带临时缠住,但管子还是在老化。只要胰岛细胞没法再生,“逆转”两个字就是空中楼阁。
说回老刘。他这7.5的空腹血糖,说高不高,但已经超过了正常上限6.1。他说“我晚上什么都不吃了,就是喝点代餐粉”。我摇头。
长时间饥饿会激活肝脏的糖异生功能,反而让空腹血糖升高。肝脏像是储糖的仓库,它一看你不吃饭,以为你要饿死了,就赶紧自己造点“糖”放出来。这时候的7.5,不但不是“逆转”,还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再说一个门诊常见场景:阿姨年初查出糖尿病,开始控制饮食、跑步、喝山药粉,三个月后血糖正常了,高兴地停药了。半年后复查,糖化10.2,直接进了胰岛素组。
糖尿病不是“感冒”,而是“慢性系统性代谢紊乱”。你体检时看到的血糖,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在于胰岛素分泌能力在默默衰竭。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5-10年,胰岛功能已经丢失50%以上。你以为血糖正常了,其实只是外表平静,水下暗流涌动。很多人对“逆转”两个字,误解太深。他们以为,只要血糖低下来了,就算成功。可血糖低,不代表胰岛恢复了。
我们说“缓解期”,意思是病情暂时稳定了,但随时可能反弹。而“逆转”,意味着彻底恢复,至少胰岛功能要明显改善。而目前,除了极端减重(如代谢手术)或个别早期糖前期人群,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广泛人群可以实现“逆转”。
你可能听说过“低碳饮食”“生酮饮食”“断食法”,很多自媒体说这些能“逆转糖尿病”。咱们一个个拆开说。低碳饮食,确实能在短期降低血糖,但长期会损伤肝肾功能,尤其对老年糖友不友好。生酮饮食,危险得很,酮体就像身体启动的“备用发电机”,长期使用,代谢紊乱风险激增。
断食法最吓人,一顿不吃,血糖低,一旦吃顿大的,血糖飙升,胰岛素跟不上,葡萄糖毒性加重,反而加速胰岛崩盘。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信“逆转”?原因很简单:
一是焦虑,二是幻想,三是营销。糖尿病没痛没痒,但一查出来就像宣判终身。药不能停,饭不能吃,病不能治,谁不想“逆转”一把?
这就给了商家可乘之机。保健品、功能粉、调理茶、名医秘方,一个个打着“逆转”的旗号,把人骗得团团转。你以为花了钱买健康,其实是买了个心理安慰。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其中超过一半血糖控制不达标。而真正规律吃药、监测、复查的人,不到三成。
我们医生每天面对的,不是“逆转成功者”,而是那些“逆转失败后”才来就诊的病人。他们的眼底出血了,肾功能掉了,脚麻了,眼花了,才发现,“逆转”害了自己。
说句重话:血糖是管出来的,不是赌出来的。你要的不是“逆转”,而是“延缓”。我们能做的,是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延缓并发症,保住胰岛功能,活得久、活得好。
那到底怎么做,才是靠谱的血糖管理?
第一,不饿肚子,也不暴饮暴食。三餐定时定量,每顿有粗粮、蔬菜、蛋白质,饭后走一走,血糖稳一稳。不是吃得少就好,而是吃得对。
第二,别盲目停药。药物不是毒,是胰岛的拐杖。你能靠饮食运动维持血糖当然好,但一旦控制不住,千万别犹豫,坚持用药是保护器官的关键。
第三,监测得上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眼底、足背动脉,哪一个少了都可能埋雷。
第四,别信偏方,别上直播间的当。真正的逆转,不在保健品里,在你的习惯里。
第五,坚持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胰岛素抵抗就可能改善2%。尤其是腹部肥胖,肚子小一圈,血糖稳一截。
这样做是不是很麻烦?是。但它真实、有效、不骗人。
回到老刘,我给他换了降糖方案,也给他讲了“肝糖输出”的机制。他苦笑说:“我也想图省事,结果绕了大圈子,血糖没降,钱也没了。”
“你不是逆转失败,你是走错了路。”我拍拍他的肩,“咱们现在开始,晚一点也不怕。”
糖尿病是慢病,但也是“明白病”。你越明白它的机制,它就越拿你没办法。别再找什么“逆转奇迹”了,把日子过稳,把血糖管住,比什么都踏实。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丽.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5):392-396.
[2]王群.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3):184-188.
[3]孙晓明.低碳饮食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安全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4,17(2):86-89.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