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非洲中部,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国——布隆迪。这里雨水丰沛,全年气温温和,土地因火山活动而富含养分,按理说,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可就在十多年前,这个国家却长期面临粮食短缺,许多人靠国际援助维持基本生活。
【免责声明】阅读之前,麻烦用你发财的小手点点"爱心",创作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每日更新。
在非洲中部,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国——布隆迪。这里雨水丰沛,全年气温温和,土地因火山活动而富含养分,按理说,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可就在十多年前,这个国家却长期面临粮食短缺,许多人靠国际援助维持基本生活。
2009年,中国农业专家来到这里,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水田里杂草丛生,农民弯着腰徒手拔草,种出来的水稻稀稀拉拉,稻穗细小,亩产还不到220公斤。而在当时,世界平均水平是650公斤。全国超过七成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少家庭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障。
布隆迪曾经历殖民统治和长期内战,农业基础设施被毁,传统耕作方式几乎没有更新。农民使用的种子多是代代相传的老品种,抗病抗倒能力差,产量自然上不去。更关键的是,过去几十年,一些西方国家提供的援助多以粮食捐赠为主,虽然短期内缓解了饥饿,却打击了本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辛辛苦苦种一季,卖粮收入还不如一袋救济米值钱。久而久之,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形成“越饿越依赖,越依赖越不会种”的恶性循环。
他们没有带来成吨的粮食,而是带来了适合当地气候的杂交水稻种子和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方案。起初并不顺利,布隆迪光照强、雨季集中,水稻生长周期比国内短,原有的种植节奏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们干脆住进田边,记录温度、水分、生长周期,一点点摸索适合当地的管理方式。
测产结果显示,每公顷产量达到13.86吨,折合亩产超过900公斤,是当地传统品种的四倍以上。这一结果让布隆迪农业部门震惊,也让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开始动心。
为此,中方专家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出“滚动式”支持模式:先由项目提供种子和基础农资,收获后农民用部分收入归还,再用于支持下一季更多农户。这种模式降低了参与门槛,也增强了责任感。
在林格四村,134户农民参与试点,当年每户平均增产两千多公斤。有了收入,他们修缮房屋、送孩子上学,生活明显改善。一位村民说:“以前最怕下雨,地里积水,稻子全倒了。现在种的品种抗倒伏,水管理也有了办法,心里踏实了。”
中国专家在当地开展培训,从育秧、插秧到病虫害识别,一步步教。他们还鼓励本地青年参与,伊克基就是其中之一。他曾靠运输水果为生,经过三年学习,如今已成为省级农业技术骨干,带领团队管理上千亩稻田。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技术。有人把水稻和养鱼结合,提高土地收益;有人用简单图画和顺口溜向村民讲解技术要点,让知识更容易传播。到2023年,布隆迪已有超过两千名农民接受过系统培训,全国水稻平均亩产提升到700公斤左右,粮食自给率显著提高,进口依赖大幅下降。
新建的米厂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少妇女从家庭劳动走向生产线,收入稳定后,生活选择也多了起来。
面对这样的变化,一些西方舆论曾质疑中国在非洲搞“农业扩张”。但事实是,中国团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强推模式,而是根据当地实际,做“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帮扶。相比之下,一些西方援助项目往往配套昂贵设备,却因维护困难、不适应本地条件而闲置。
一位布隆迪官员曾感慨:“我们不需要永远的救济,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能种出粮食的能力。”
这或许正是援助最本质的意义——不是替代,而是支持;不是给予,而是共同成长。当一个母亲能用自家种的米给孩子做饭时,那种踏实感,远比一袋外来粮食更长久。
改变,往往从一粒种子开始。而在布隆迪,这粒种子,带来了整片田野的希望。
【文章内容均来自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来源:做自己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