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选择性访华”,为啥不来九三阅兵?不是不想来,是放不下面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6:00 2

摘要:莫迪要到天津参加上合峰会了,时间定在8月31日到9月1日,离九三纪念活动就差两天。这边九三纪念的新闻中心已经把嘉宾名单公布了,足足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要来,场面确实不小。可有意思的是,莫迪并没在阅兵的嘉宾名单里。都已经到门口了,却转身不进场,这哪儿是

莫迪要到天津参加上合峰会了,时间定在8月31日到9月1日,离九三纪念活动就差两天。这边九三纪念的新闻中心已经把嘉宾名单公布了,足足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要来,场面确实不小。可有意思的是,莫迪并没在阅兵的嘉宾名单里。都已经到门口了,却转身不进场,这哪儿是简单的“行程紧”,也不是“早就安排好了”,说白了,他心里门儿清,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这些年印度的舆论风格特别注重形象,还爱讲气势。国内媒体总爱说“印度是第三极”“印度要大国崛起”,网上讨论“谁更强、谁更弱”也吵得火热。放到九三阅兵这个场合,镜头里飞的战机、走的方阵、开过来的装备,全是实打实的硬家伙,不是PPT上画的样子。对印度观众来说,这些画面就是答案,根本没多少解释的余地。

要是全国直播,屏幕这边咱们看到的是规模、节奏、密度,屏幕那边印度人肯定会问:我们的东西在哪儿?跟人家差多少?啥时候才能追上?这种问题一旦被提出来,可不是一句两句“我们也在努力”就能糊弄过去的。莫迪团队显然早就琢磨过这种舆论场面,不想冒这个险。不是他不想来,是不愿意把这种“高清对比”摆到全体印度观众面前。

再说说印巴这层关系,现在正是敏感时候。巴基斯坦总理已经确定要参加九三活动了,印巴之间那点恩怨,谁都清楚。今年年初两边对峙,印度没占到便宜,这事儿在印度国内本来就挺戳心窝子的。要是让莫迪跟巴基斯坦总理坐一排,镜头还来回扫,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会怎么想?就算没人当场说什么,光是同框这个画面就够刺眼了。

印度媒体回去肯定会写“莫迪失态了”“印度示弱了”,反对派也会跟着起哄。莫迪心里明白,这种画面他可承受不起。与其回去之后花好几周时间解释,不如现在就干脆不让同框的可能性发生。所以他来开上合的会,这没问题;但阅兵就不来了,这样既省心又省力。

印度一直说要“战略自主”,意思就是不选边站,谁的好处都想拿,谁的麻烦都想躲。上合这种多边平台就很合适,能露脸、能发言、还能谈合作项目,整体画风是“合作与发展”,没那么多敏感的东西。可阅兵不一样,这是很明显“撑面子、秀肌肉”的场合,很容易被解读成印度在向某一方靠拢,进而刺激到另一方。

现在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也不太顺,关税的事儿还没解决,关于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争论也没停。有媒体说特朗普给莫迪打了好几通电话,莫迪都没接,这事儿是真是假还得等官方确认,但有个趋势很明显:美国在贸易、能源、地缘这些问题上,对印度的耐心越来越少了。印度可不想再给自己添麻烦,怕美国看到莫迪站在九三阅兵的观礼台上,会说“你看,印度这是在向中国靠拢”。

这不是说印度想跟中国走多近,而是印度想维持一个平衡的姿态:会可以开,合作可以谈,但最好别在这种“象征意义太强”的场合露脸。莫迪选择不来阅兵,正好符合这种“只干稳妥的事,不冒风险”的逻辑。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不想刺激美国,那为啥还要来中国开会呢?因为现实的账也得算啊。对印度来说,要是美国再给印度商品加关税,印度的出口就麻烦了,经济增长和就业马上会受影响。要找个缓冲,就得找其他的合作渠道。中国市场大、产业链全、配套能力也强,正好能补上一部分缺口。

最近印度恢复给中国公民发旅游签证,还在讨论恢复直航,印度的外长、国防部长也先后来访,智库还建议放宽对中资的审查,这些动作都摆在那儿,不是空话。说白了,该握手的时候握手,但别让镜头把这种互动拍得太“亲密”。这是一种技巧,也是现实情况逼的。

这些年印度在军工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项目不少,口号也喊得响,但关键的“卡脖子”问题还是没解决——发动机、材料、电子系统、集成测试,这些环节互相拖后腿,进度也总是时好时坏。就算观众不懂技术,也能从方阵的密度、编组的完整度上看出门道。莫迪不是技术专家,但他懂这个道理,更知道镜头的威力。与其被动地被人追问,不如干脆不露面。

再看中国这边的情况。九三纪念活动的嘉宾名单里,有不少重量级国家的领导人,覆盖的区域也广。这个阵容能看出中国主场外交的号召力——能把这么多人请来,说明场子搭得好,也说明各国都愿意来。对莫迪来说,这又是一层压力:他不来,也不会让活动失色,反而会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外界会问:印度是怎么想的?有啥顾虑?接下来要干啥?这些问题,就算不在镜头前回答,在现实里也得面对。印度想当“第三极”,这没什么问题,谁不想呢?但想当第三极,靠的是实打实的能力,不是镜头前的姿态。你不来阅兵,镜头里没你,但世界该发展还是发展。

莫迪这次“选择性访华”,是个典型的“两难选择”。来参加上合峰会,说明印度需要跟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不来阅兵,说明印度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想保住面子。两边都想占,结果就是只做稳妥的事,不做高风险的事。短期看,这么做没什么问题,能稳住局面,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长远来看,作用不大。一个国家,终究要靠实力挣面子,不是靠回避躲面子。什么时候不怕跟别人同框了,才算真正有自信。

中国怎么看这件事?从嘉宾名单和活动筹备来看,中国的节奏没受影响——该来的嘉宾还来,活动该怎么开还怎么开。对中国来说,重点是把自己的场子搭好,把该展示的展示清楚,把该谈的合作谈稳妥。谁来谁不来,都是对方的选择,不会改变整体大局。换句话说,这次活动更像一面镜子,让每个参与者都照照自己的情况。有人照完觉得自信,有人照完觉得有压力,这都很正常。对中国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是根本;对印度来说,补齐自己的短板是必经之路。

莫迪不是不想来阅兵,是放不下面子来。面子这东西,说到底,得靠实力撑着。现在不来,就是怕被比得太明显。等哪一天,印度觉得自己不怕跟别人同框了,自然会来,而且会来得很坦然。那一天怎么才能到?靠喊口号不行,靠外交平衡也不行,只能靠把一个个短板补上——教育、制造业、基础设施、军工链条,这些都做好了,镜头里的世界自然会变得友好。不用你说,别人也能看得到。

这次“选择性访华”,短期看是个聪明的选择,能稳住局面,避免麻烦;但长远来看,是个提醒——提醒印度别沉迷于讲“大国崛起”的故事,别太在意镜头前的脸面,多花心思在现实里的“功课”上。真正的自信,从来都是不怕同框。

来源:钱亚旭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