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我在山村代课,村花说要嫁给我,洞房花烛夜我却发现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6-12 19:24 2

摘要:喧闹的教室瞬间鸦雀无声,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站在我面前的姑娘——村里人口中的"花花"。

山村代课人

"老师,我要嫁给你。"

夏日午后的教室里,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开。

喧闹的教室瞬间鸦雀无声,三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站在我面前的姑娘——村里人口中的"花花"。

那是1988年的盛夏,我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改变乡村教育的热忱,被分配到这个偏远的山村代课。

第一天站上讲台,我还在为如何赢得学生尊重而忐忑,就遇到这样直白的"表白",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教室后排传来压抑的笑声,有人嘀咕着:"花花又在胡闹了。"

李花,村里人习惯叫她"花花",二十出头,是生产队长老李的继女。

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她的美丽如同山间绽放的野花,格外引人注目。

大眼睛,瓜子脸,两条粗粗的辫子垂在胸前,一身褪色的蓝布褂子也掩盖不了她与生俱来的灵气。

只是这样一个俊俏的姑娘,因为识字不多,常被村里人笑话是"漂亮花瓶"。

乡亲们说起她来总是摇头:"长得好看有啥用?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嫁人都难。"

"花花,回座位上去,先把字认全了再说吧。"我强作镇定,没把她的话当真,只当是村姑的无心之语。

花花却站在那里,倔强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我读不懂的坚定。

"俺是认真的,俺要嫁给你。"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课堂上又是一阵哄笑,我只好板起脸来:"上课时间不谈私事,所有人翻开课本第一页。"

那天放学后,我站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田野出神。

"小张老师。"花花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后,手里捧着一个用荷叶包着的什么东西。

"这是俺自己做的艾糍,给你尝尝。"她小心翼翼地打开荷叶,露出几个翠绿的艾草团子。

我不好拒绝,接过一个咬了一口,糯米的香甜和艾草的清香在口中弥漫。

"好吃吗?"她眼巴巴地望着我。

"很好吃。"我点点头,心想着如何婉拒她不恰当的表白。

"俺娘在世的时候教俺做的,她说好姑娘要会做饭,才能找到好婆家。"花花低着头,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我这才知道,花花的生母早逝,如今和继父老李相依为命。

"花花,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说那样的话?"我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她抬起头,眼里闪着我读不懂的光芒:"因为俺想学认字,想走出这山沟沟,不想一辈子被人笑话是个'花瓶'。"

"那和嫁给我有什么关系?"我更困惑了。

"村里人都说,嫁给读书人才能跟着沾光。俺想跟你学习,想让你教俺认字算数。"她的眼神纯净得让人心疼。

我这才明白,花花的"表白"其实是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执著。

从那天起,花花成了我班上最勤奋的学生。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继父做完家务,赶在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黄豆大的汗珠从她额头滚落,衣服后背常常被汗水浸湿,却依然固执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课间休息时,别的学生都在操场上撒欢,唯独她伏在桌上,一遍遍练习我教的生字。

"老李家的花花,从小脑子就不灵光,现在学什么认字,怕是白费工夫。"村里的闲言碎语不时传到我耳中。

有人说她是为了接近我才装模作样,有人说她不过是想找个出路逃离山村。

我却在花花身上看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一次放学后,我在教室里发现花花对着墙上的标语皱眉苦思。

"念不出来?"我走到她身旁。

"'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俺能认出'发展'和'农村',其他的不认得。"她咬着嘴唇,一脸沮丧。

"不急,慢慢来。"我拿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我都留下来给花花补课。

从一二三到加减乘除,从《三字经》到简单的故事课文。

花花学得极慢,有时一个字要教十几遍才能记住,但她从不气馁,总是说:"俺笨,老师你别嫌弃。"

一个月后,花花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了;两个月后,她能算出集市上的零钱了;三个月后,她能读懂墙上的标语了。

看着她一点点进步,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然而,村里的闲言碎语却越发不堪入耳。

"花花天天往学校跑,怕是对那个代课老师有啥非份之想咧!"

"就她那个底子,能学出啥名堂?怕是人家城里老师根本看不上。"

"依我看,老李家的花花不安分,早晚要坏了名声。"

这些话传到花花耳中,她却只是笑笑:"俺不在乎。"

十月的一天,花花没来上课。

我有些担心,放学后特意绕道去了她家。

老李家的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村子边缘,院子里堆着刚收割的玉米,一个中年汉子正在劈柴。

"请问,李叔在家吗?"我站在院门外喊道。

那汉子抬头看了我一眼:"我就是,你是?"

"我是村里的代课老师,来看看花花今天为什么没去上课。"

老李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花花啊,不去读书了。"

"为什么?"我惊讶地问。

"念那么多书有啥用?还不如在家帮忙干活。"老李挥了挥手中的斧头,"再说了,一个大姑娘家,整天跟着男先生学这学那,村里人都说闲话了。"

我急了:"花花很用功,这几个月进步很大,她很想学习。"

"学习?"老李冷笑一声,"就她那个脑子,能学出什么名堂?别耽误工夫了。"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一阵咳嗽声,花花从屋里走出来,脸色苍白。

"小张老师,你咋来了?"她惊喜地看着我,但又很快低下头。

"你生病了?"我关切地问。

"没啥,就是有点咳嗽。"她小声回答,不敢看她继父。

老李打断道:"老师,天不早了,你还是回去吧。花花不去上学了,就这样。"

我看着花花失落的眼神,心里一阵难受。

"李叔,花花很有学习天分,您就让她继续上学吧。"我恳求道。

老李放下斧头,叹了口气:"小张老师,你是城里来的,不懂我们山里人的难处。花花她娘走得早,我一个人把她拉扯大,不容易啊。现在正是收秋忙的时候,家里缺人手,花花不上学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等农忙过了呢?"我不死心地问。

"到时再说吧。"老李含糊地应付着。

我走时,花花偷偷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回到宿舍,我展开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还想学习。"

字迹虽然稚拙,但足以让我看到她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没想到花花已经在教室门口等着了。

"你不是生病了吗?怎么来了?"我惊讶地问。

"俺偷偷来的。"花花眼圈发红,"爹不让俺上学,说俺年纪大了,该嫁人了。"

我心里一沉:"那你以后怎么办?"

"俺不知道。"她咬着嘴唇,"但俺一定要把字认全,不做一辈子的'花瓶'。"

那天中午,我鼓起勇气再次登门拜访老李家。

这次,我带了一篮子从镇上买来的点心和一本《新型农村建设指南》。

老李虽然面色不善,但还是让我进了屋。

我耐心地向他解释读书的好处,特别强调了识字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李叔,您看这书上介绍的新型农作物种植方法,如果能看懂,按照上面说的做,一亩地的产量能翻一番呢。"

老李将信将疑地翻着书页:"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就是希望农民们都能学文化,用知识改变命运。"我说得诚恳。

"可花花都二十多了,学那么多字有啥用?"老李仍然不解。

"李叔,您想想,花花以后要成家立业,难道不需要识字吗?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有文化的对象,再说了,以后生了孩子,连孩子的作业都帮不上忙,多丢人啊。"

我的话似乎触动了老李,他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勉强点头:"那就让她去吧,不过农忙时候必须回来帮忙。"

得到允许后,花花的学习更加刻苦了。

她每天早出晚归,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时候放学后,我看见她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念书,嘴里还不停地重复着刚学的生字。

晚上回家,她点着煤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继续写写画画,直到深夜。

花花的进步令人惊叹。

半年后,她已经能流利地阅读简单的文章,能写出工整的字迹,甚至能帮老李计算卖粮食的账目。

村里的人开始刮目相看,不再叫她"花花",而是尊称一声"李姑娘"。

然而,流言蜚语并未因此而停止。

"我看那花花就是冲着小张老师去的,天天往学校跑,有那么多字要认吗?"

"是啊,听说她给老师送艾糍,还帮着打扫宿舍,心思不单纯啊。"

"小张老师可是城里人,哪会看上咱们村的姑娘,尤其是花花这种半路才学认字的。"

这些话我充耳不闻,花花却听在心里,难过在心里。

有一次,她放学后留下来问我:"老师,俺这样学,是不是太晚了?"

我认真地看着她:"学习从来没有太晚的时候,只要你想学,随时都可以开始。"

"可是村里人都说......"她欲言又止。

"他们说什么?"

"说俺是冲着你才学习的,说俺......"她低下头,脸颊泛红。

我明白了她的顾虑,笑着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你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就好。学到的知识是你自己的,没人能拿走。"

花花似乎受到了鼓舞,坚定地点点头:"俺知道了,俺是为自己学的。"

转眼到了年底,村里要选一名青年代表参加县里的"文化之星"评选活动。

村支书提议让花花去,理由是她这半年来进步最大,而且能言善辩。

这个提议在村民大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花花?她不过是刚认了几个字,哪能代表我们村?"

"就是,我家大宝从小学习就好,现在都上初中了,应该让他去。"

村支书拍了拍桌子:"花花虽然起步晚,但学得快,而且她的故事更有感染力,能体现我们村重视教育的成果。"

最终,在支书的坚持下,花花被选为代表。

临行前一晚,花花忐忑不安地来找我:"老师,俺害怕,俺怕在县里出丑,给村里人丢脸。"

我拍拍她的肩膀:"你只要把自己的故事真实地讲出来就好,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要真情实感。"

花花点点头,但眼中的担忧并未消散。

"拿着。"我递给她一个小布包。

她打开一看,是一支钢笔,笔身上刻着"知识改变命运"几个字。

"这是我大学毕业时导师送给我的礼物,现在送给你,希望它能给你带来信心。"

花花小心翼翼地接过钢笔,眼睛湿润了:"谢谢老师,俺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

三天后,花花从县城回来了,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小张老师!"她一见到我就激动地喊道,"俺得奖了!"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的证书,上面赫然写着"山区教育先进个人"几个大字。

"评委说俺的故事最打动人,说俺证明了只要有恒心,学习永远不晚。"花花的眼睛亮如星辰。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人们的态度开始悄然改变。

那些曾经嘲笑花花的人,现在见了她都要客气地打招呼;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长辈,现在谈起她来满是赞许。

老李更是扬眉吐气,走路的步子都轻快了许多。

一天,他专门来学校找我:"小张老师,谢谢你教导花花。她从小就笨,我还以为她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

我打断他:"花花不笨,她只是缺少机会。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老李惭愧地低下头:"是我没见识,以后我一定支持她继续学习。"

元旦过后,学校组织了一场简单的文艺汇演,庆祝新年。

花花报名演讲,题目是《我的学习之路》。

当她站在简陋的舞台上,面对全村的乡亲,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字字铿锵:

"我叫李花,今年二十一岁,半年前我还不认识'李花'两个字,现在我能读书写字,能计算账目,能帮助更多和我一样渴望知识的人......"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我在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骄傲。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为师的意义。

春节临近,村里开始筹备各种庆祝活动。

一天,花花神秘兮兮地邀请我去她家:"老师,俺有东西要给你看。"

走进她家的小院,我发现院子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门上贴了新对联,窗户上贴了喜庆的剪纸。

花花带我进屋,指着桌上的一叠纸:"这是俺写的,你看看。"

我拿起一看,是一封工整的信,写给远在广东打工的表哥。

信中详细描述了村里的变化和她学习的经历,字迹虽然还有些生涩,但已经相当流畅。

"写得真好。"我由衷地赞叹。

花花不好意思地笑了:"多亏了老师教导。"

这时,老李端着茶进来,郑重其事地说:"小张老师,有件事想跟你商量。"

"李叔请讲。"

"我们家花花,从小就没娘,我也没教好她,是你让她变了个人。"老李顿了顿,"村里人都说,你对花花有意思,我寻思着,如果是真的,我这个做爹的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我愣住了,没想到老李会如此直白地提亲。

花花涨红了脸,连忙解释:"爹,你瞎说什么呢?小张老师是我老师,不是那种关系!"

老李不以为然:"我看得出来,小张老师对你不一般。再说了,你整天念叨着他,不是喜欢是什么?"

花花急得跺脚:"爹!"

我哭笑不得,但心里却突然意识到,花花在我心中确实已经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她的坚韧、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李叔,我确实很欣赏花花,但我们之间是师生关系,这样贸然说亲事不太合适。"我婉言谢绝。

老李有些失望,但也没再勉强。

回去的路上,花花一直低着头走在我身旁,半晌才小声说:"老师,你别在意我爹说的话,他就是心直口快。"

我笑了笑:"没关系,我明白。"

"其实......"花花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说,"谢谢你教我认字。"

转眼到了春节,村里按照传统举办了联欢会。

晚会上,花花和几个年轻人一起表演了一个自编的小品,讲述的是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故事。

她在台上的表现自然大方,完全看不出曾经那个自卑的村姑。

晚会结束后,她拉着我去看村口的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映照在她的脸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花花,"我轻声问,"你还记得我第一天来上课,你说的那句话吗?"

她低下头,声音几不可闻:"记得。"

"你当时为什么要那么说?"

"因为......"她抬起头,直视我的眼睛,"因为俺第一眼看到你,就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俺想跟着你学习,想变得更好。"

"那现在呢?你学会了认字,能写会算了,还想不想嫁给我?"我鼓起勇气问道。

花花的眼睛瞪大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我说,花花,你愿意嫁给我吗?"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老师,俺不配......"

"别叫我老师,叫我的名字,张晓明。"我握住她的手,"你很优秀,花花,你比任何人都勇敢,都坚强。"

花花泣不成声:"可是俺家里穷,俺又没什么文化,跟你在一起,俺怕拖累你。"

"傻姑娘,"我轻轻擦去她的眼泪,"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真实的你。你的勤奋、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在新年的烟火下,我们许下了白头偕老的承诺。

村里人都说我傻,放着城里的工作不要,娶个"半文盲"回家。

只有我知道,花花的坚韧与纯真,比任何学问都珍贵。

我们的婚礼定在清明节后,简单而温馨。

洞房花烛夜,当我掀开红盖头,看到花花羞涩的笑容时,心中满是幸福。

然而,就在我准备熄灯休息时,发现了花花的秘密。

她的手上全是老茧,枕头下压着一沓试卷,全是我给她留的作业和习题。

每一张都做得密密麻麻,错了就重来,直到全对为止。

在床头的小柜子里,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每天的学习进度和感悟。

"你为什么要瞒着我?"我问。

花花低着头:"俺怕自己学不好,配不上你。"

她告诉我,自从决定嫁给我后,她每天晚上都偷偷学习到深夜,生怕落下功课,让我失望。

"俺从小就被人叫'花瓶',说俺长得好看但是笨。继父也常说俺脑子不灵光,学不进去东西。"花花的声音有些哽咽,"俺不想让你娶个笨媳妇回家,被人笑话。"

那一刻,我紧紧抱住了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她所有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配得上我。

而我知道,真正值得珍视的,正是她这份不言放弃的倔强和执著。

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充实。

花花每天早起做饭,送我去学校,然后和村里的妇女一起下地干活。

晚上回来,她总是迫不及待地问我:"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孩子们学得怎么样?"

我们的小屋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书香气息。

一个小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从启蒙读物到文学名著,都是我们一点点收集起来的宝贝。

花花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常常读到半夜不愿放下。

有时候,她会指着书中的某个故事情节问我:"晓明,你说林黛玉为什么总是哭?她明明那么聪明,为什么就不能开心一点?"

我耐心地解释着,看着她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柔情。

结婚半年后,花花提出要在村里办个扫盲班。

"村里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大姑娘、小媳妇,想学字但没机会。"她热切地说,"咱们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教她们。"

我欣然同意,帮她写了申请,找村委会借了一间闲置的屋子。

起初只有三五个人来上课,后来渐渐增加到十几个。

花花从学生变成了"小老师",手把手教那些和她一样没机会上学的姑娘们认字。

她教得认真,学生们也学得用心。

有一次,一个年近四十的妇女含着眼泪对花花说:"李老师,我做梦都没想到,这把年纪了还能认字。昨天我第一次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写了信,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花花听了,眼圈也红了:"学会认字,心里才亮堂。"

这句话后来成了扫盲班的班训,被写在了教室的黑板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和花花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她不再是那个自卑的村姑,而是一个自信、开朗的乡村教师。

村里人看她的眼神也变了,从最初的质疑、嘲笑,到如今的尊重、佩服。

有时候,老人们会笑着打趣:"花花啊,你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女状元',老李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花花每次都会谦虚地回应:"俺只是比别人多学了几个字,不算什么。"

第二年春天,县里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花花被推选为代表。

她在县城学习了一个月,回来后带领村里的妇女成立了手工编织合作社,利用闲暇时间编织各种工艺品,卖到城里去。

这个小小的合作社,竟然为村里的妇女们增加了不少收入。

老李看着女儿的变化,眼中满是骄傲:"我家花花,真的出息了。"

1998年,我的代课合同到期,学校提出续聘,但县城的一所中学同时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条件更好,环境也更优越。

我犹豫了。

花花知道后,坚定地说:"去县城吧,那里的孩子也需要好老师。"

"那你呢?"我担忧地问。

"俺留在村里,继续办俺的扫盲班和手工社。等你在县城站稳脚跟,俺再去找你。"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短暫的两地分居生活。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村看她,带回一些新书和城里的新鲜事。

花花从不抱怨,总是笑着迎接我,然后兴致勃勃地讲述一周来村里的变化。

"晓明,你猜怎么着?俺们合作社的草帽卖到广州去了,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

"晓明,村里通电话了,以后咱们可以天天通话了!"

"晓明,俺教会张大娘写自己的名字了,她高兴得差点哭出来......"

每次听她这样分享,我都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山村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两年后,我在县城站稳了脚跟,花花也搬来和我同住。

她在县城继续自学,还参加了成人高考,最终考入了县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文专业。

十年弹指一挥间。

2008年夏天,我和花花回到那个山村探亲。

村子已经面貌一新,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彩电、冰箱普及到每个家庭,甚至有了互联网。

最让我惊讶的是,花花当年创办的扫盲班已经发展成了村里的文化站,里面有图书角、电脑室,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精神家园。

更让我骄傲的是,花花已经成了村里第一位女支书,带领乡亲们修了水渠,建了学校,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们不再叫她"花花",而是尊称她"李支书",走到哪里都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那天晚上,我和花花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满天繁星,回忆着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记得吗?就是在这棵树下,你第一次接受了我的艾糍。"花花笑着说。

我点点头:"当时我还以为你只是个不懂事的村姑,没想到......"

"没想到俺现在成了村支书,还考上了大学。"她骄傲地接过话茬。

"不,我是想说,没想到你会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握住她的手,感受着她掌心的温度。

花花靠在我肩上,轻声说:"是你教会我认字,却是我自己学会了做人。"

其实,我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互相点亮,共同成长。

她给了我坚持教育的信念,我给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夜深了,村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花花从口袋里掏出那支我当年送给她的钢笔,笔身上的"知識改變命運"几个字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清晰可辨。

"这么多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

看着她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的眼睛,我想起了那个夏日午后,教室里那句惊天动地的表白。

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中孕育着奇迹,只要有那么一点倔强和坚持。

因为有她,我的教书生涯熠熠生辉;因为有我,她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

我们就这样,在彼此的生命里,种下了一颗永不凋零的种子。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