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准备定都洛阳,一个小兵却说汉朝定都洛阳必亡,此人配享太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07:46 2

摘要:公元前202年,刘邦刚称帝,还没从连年征战的疲惫中缓过来,就面临一个关乎江山社稷的选择:定都哪里。

有时候,历史不是被庙堂上那些头戴高冠的大臣改写的,而是由一个穿着破衣服的小兵改变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刚称帝,还没从连年征战的疲惫中缓过来,就面临一个关乎江山社稷的选择:定都哪里。

百官基本一致口径,纷纷推举洛阳。

因为这座城有八百年的“周制”背书,是中原的中心,是礼制的象征。为此,刘邦一度动了心,甚至准备在这建起汉朝的根基。

可就在此时,一个叫娄敬的小卒站出来,说了一句让人背脊发凉的话:“汉朝定都洛阳,迟早得亡”。几句话,击中了帝王最不能忽视的软肋;一个判断,让刘邦改变了主意。

而千年之后历史也反复证明,这个“看起来没人会重视”的人,说对了。

一、从对洛阳动心,到被一句话点醒

其实刘邦一开始,是真的想把首都定在洛阳的。这不是他想当然随便拍脑门儿决定的,他是住进去仔细看过、认真考虑过,才决定把首都定在洛阳的。

当时刘邦住的是南宫,吃的是中原饭,听的是山东口音的大臣们在耳边劝来劝去,句句都说得在理:中原是人气之地、物产之地,也是祖宗的牌位安放之地。

另外,大家也可以想想看,一个亭长出身的人,哪怕登了基,心底是没那么讲究“威仪”那套的。大臣的意见,刘邦是相当能听进去的。

周朝八百年定都洛阳,那是有道理的。大臣们劝他照做,他一度也觉得,这么搞挺有面子。

直到娄敬出现。

这人从齐地来,是个戍边兵,穿着件破羊皮袄,土得掉渣。谁也没把他当回事,除了刘邦。

有人想给他换身像样的衣服,他不肯。他说,穿什么来的,就穿什么见。理由很简单:我就这么个人,你看中我说的话,就让我说;你看不上,那我也不求人。

刘邦不是个讲场面话的人,反倒对这种不装的人上了心。让他吃饭,饭后再说。娄敬真吃了,也真说了。

他说:“您当年从丰沛起事,一路打到今天,七年之间,打了上百仗,血流成河。现在您想在洛阳称帝,天下人都该高兴?未必。”

“周王室积德十几代才换来八百年江山,您今天能靠几张诏书、几个封赏,就让这帮人心服口服?”

“洛阳确实富,确实中,但太平坦了,四面八方谁来都方便。敌人来得也方便。”

“关中不一样,山河围着,真要出事了,能守得住。粮草也能撑,兵也能聚。那才是真正养龙的地儿。”

这一通说下来,刘邦没吭声。

他身边的那些大臣,讲了太多“该怎么做才像个天子”,可娄敬只问了一句,“你真觉得天下人服你了吗?”

这句话像锥子扎进了刘邦心口。他说不出话,但心里明白了。

二、众人反对,张良一锤定音

娄敬说完那番话后,刘邦动摇了。但事情的进展不会那么简单。他身边一大堆人都不是吃素的。这帮跟着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出身基本都在关东。

他们的老家在山东、在豫北,个个希望政权核心离自家近些,想得并不复杂。

所以,刘邦把这个事拿出来问群臣时,几乎所有人都举手支持洛阳。理由也说得冠冕堂皇:“周朝定都在这儿八百年,秦朝才定都关中,没几天就亡了。”

听着听着,刘邦又开始犹豫了。他不是那种拍桌子就能定江山的皇帝,更像个“听意见”的小首领。他一直想图个稳妥、图个有理。

可“众口一词”真就代表正确吗?

这时,张良出场了。

张良的话少,但一针见血。他说,洛阳确实地理居中,周制讲究礼制归位,可现在这世道,不是谁德高谁称王,是谁能稳得住阵脚,谁才能活得久。

他指出,洛阳的地形不是不能守,但一旦大乱,它就变成了四战之地,敌人从东南西北都能打进来;而关中三面有山,东边有函谷关,往西是陇山,北有黄河草原,南有巴蜀粮仓,闭关可守,开关可战。

“娄敬说的,是实话。”

张良没有用什么华丽的修辞,他只是把所有人避而不谈的问题拿出来了。洛阳适合治理天下的帝国,但不适合在动荡初期做后方。

汉朝刚打下江山,表面一统,实则暗流涌动。各地豪强、旧部、异姓王,全在看刘邦下一步怎么走。

他若定都洛阳,就像是把自己放在了棋盘中心,四面受敌,毫无缓冲。

而关中,是秦国几百年深耕的地方,基础设施、民心、物资、战略纵深,全都有。这不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选择,这是一个“打过仗的都知道”的选择。

这番话,等于给了刘邦一颗定心丸。第二天,他啥也没说,直接驾车西行,到关中去了。

三、千年验证了“长安的稳与洛阳的败”

定都关中,不只是一次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一场实践与时间的验证。

刘邦定都长安后,西汉用了足足几十年才稳定下来,但每当大的动荡来临,关中这个“铁桶一样”的后方,总能撑住。

最典型的,是“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七个诸侯王联合起兵造反,火烧半个东部汉土。但长安没乱。周亚夫从容调兵,汉朝把战争的主动权握在手里,最后反而借机剪掉了诸侯羽翼。如果首都在洛阳,谁也不敢保证汉朝能撑过这一关。

再往后,王莽篡汉、赤眉军起义,打得长安残破不堪。但别忘了,这些叛军打进关中,是因为他们“打完其他地方以后”,才敢进来。

长安从来都不是“不败”,但在整个汉代,它就是最能“扛事”的城市。

到了唐朝,李渊、李世民再一次选择长安当都城。这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大乱之后,中原没得选,只有关中这块地儿,还能再建一个帝国。

而再看洛阳。

东汉刘秀确实重用洛阳为都,那是因为关中被打残了,不得不退居东边。但即便如此,洛阳还是没能撑太久。到了魏晋南北朝,这座城就像个沙包,一会儿被谁打进来,一会儿又被谁打走。

等到隋唐后期,人口迁徙、水土流失、政治版图改变,关中也撑不动了,这才是长安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

但从汉初到唐中,关中作为都城的黄金期,撑了将近八百年。

而娄敬,当年不过是站在洛阳南宫门外,说了句“定都洛阳,必有大患”。这一句话,就成了整个西汉稳定的逻辑起点。

结语

最后,笔者再来总结一下。

娄敬不是神算,也不是谋臣,他只是看得清楚,看得远一点,说出来了而已。

刘邦为什么能成?不是因为他比项羽更会打仗,而是他能听,能改。听得进“不合时宜”的话,改得掉“理所当然”的决定。

笔者认为:

历史不会表扬那些顺势而为的人,它只会记住那些逆着风,却说了对的人。

而那个说话的人,不一定是高位者,也可能是一个穿着破烂的人,只要他说的,是实话。

来源:老勇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