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的启幕,一缕来自东汉的墨香穿越千年烟云,萦绕在山城重庆的上空。这档以书法艺术为核心的大型文化节目,首期便将镜头对准了深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两件“国宝级”文物——熹平石经残石与景云碑。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近日,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的启幕,一缕来自东汉的墨香穿越千年烟云,萦绕在山城重庆的上空。这档以书法艺术为核心的大型文化节目,首期便将镜头对准了深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两件“国宝级”文物——熹平石经残石与景云碑。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串联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究竟这两块国宝级石碑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何样魅力?3月24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探究竟。
熹平石经:儒家经典的石刻丰碑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四书’为政‘六经’皆史,石经之首一以贯之。”在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中,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刻石——深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熹平石经残片被第二个请上了舞台。
《熹平石经》残片
当熹平石经的风采让所有观众陶醉之时,鲜少有人知道,这块珍贵的石碑正在三峡博物馆中展出。
走进三峡博物馆的《贞石千秋》展厅内,几块斑驳的青灰色石碑静静伫立。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块,就是东汉熹平年间由蔡邕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官方定本——熹平石经的残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将儒家经典镌刻于石碑的文化工程,熹平石经的诞生堪称一场文化盛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张伦敦说,据史料记载,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时任议郎的蔡邕鉴于当时经籍因传抄谬误而“离经叛道”,遂联合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历时9年完成《周易》《尚书》《诗经》等7部经典的校订与石刻。整部石经由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以隶书书写,笔法严谨端庄,被誉为“汉隶典范”。
然而,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原存洛阳太学的46座石碑如今仅存零星残片,重庆所藏的残石便是其中弥足珍贵的遗珍。
“熹平石经的存在,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从口耳相传走向文本固化的重要转折。”张伦敦说,“它不仅是学术权威的象征,更通过标准化的文本传播,为后世儒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沉默的石碑,见证着一个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景云碑:巴蜀大地上的汉隶绝响
如果说熹平石经是中原文化集大成的代表,那么出土于重庆云阳县的景云碑,则是汉代西南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这座刻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的石碑,高239厘米、宽93厘米,碑身阴刻隶书13行,记录了朐忍县令景云的生平事迹及其家族迁徙历程。
景云碑
在中国书法大会的舞台上,书法爱好者们共同举笔,临摹这块珍贵石碑上的文字。
景云碑究竟有何魅力能让爱好者们集体临摹?走进景云碑所在的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张伦敦站在碑前娓娓道来。
“惟汉景云,自楚徂汉。承命莅民,以惠以安。”景云碑碑文开篇的铭辞,以遒劲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书法造诣:字形方整中见灵动,蚕头燕尾间蕴含篆意,被著名学者启功先生赞为“汉隶中不可多得的逸品”。
尤为珍贵的是,作为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发现的汉代碑刻,景云碑填补了巴蜀地区汉代书法史的空白,其“雕饰、书法,即足以颉颃中原”的评价,彰显着古代西南文化的自信与高度。
张伦敦说,景云碑的价值远超文物范畴:“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汉代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的窗口。”碑文中提及的“白虎夷王谢节”“君帝高阳之苗裔”等内容,印证了秦汉时期中原与西南地区的密切互动,成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实证。
还有这些珍贵书法作品在展出
如果正在热映的中国书法大会让你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不妨到三峡博物馆内继续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有魅力,在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内,长孙无忌的墓志出土后首次面对公众亮相、相传是张三丰来到重庆所留下的墨宝现身展厅、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离家百年后首次回渝……诸多巴蜀石刻精品将一起现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展“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为观众带来一场看点满满的巴蜀文化盛宴。
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
此次展览中参展碑铭镌刻时间上迄东汉、下至20世纪初,内容涵盖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地理、风俗、民生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川渝地区两千年来的历史风貌,为观众讲述石头上的巴蜀故事。
据展览策展人刘兴亮介绍,展览中展出的藏于故宫的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距今已近1700年历史,这方石柱被誉为“晋碑妙品”。
“妙”在何处?三国、魏晋时期是书体由隶变楷的转变时期,由于在此期间流传碑刻不多,所以这方石柱非常珍贵。它同谷朗等碑都是考察隶楷之变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神道柱形式、内容与铭刻文字的珍贵材料。
“晋碑妙品”亮相展厅之中,怎么少得了和它相得益彰的展品呢,在本次展览中,被誉为“东汉隶书,斯为之首”的何君尊楗阁刻石也来了。
何君尊楗阁刻石
只见这块刻石上共刻7行52字隶书:“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五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记录了蜀郡太守何君修筑栈道的事迹。文字线条圆劲、笔势纵横、古朴疏朗。
刘兴亮说,这些珍贵石碑的首次集体亮相,无疑将成为书法爱好者的一次鉴赏盛宴。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