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开罗纳斯尔城举行的纪念1973年赎罪日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上被暗杀。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事件导致萨达特身中34枪身亡,另有11人死亡,28人受伤。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开罗纳斯尔城举行的纪念1973年赎罪日战争胜利的阅兵式上被暗杀。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事件导致萨达特身中34枪身亡,另有11人死亡,28人受伤。
安瓦尔·萨达特自1970年接替纳赛尔担任埃及总统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最著名的举措是1978年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并在1979年缔结《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这一条约使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结束了两国数十年的敌对状态,并为萨达特和贝京共同赢得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这一和平举措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巨大争议,许多阿拉伯国家认为萨达特背叛了巴勒斯坦事业,导致埃及被阿拉伯联盟暂停成员资格。国内的伊斯兰激进组织,如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对萨达特的亲西方政策和世俗化改革深感不满,公开呼吁推翻其政权。
在萨达特执政后期,埃及国内局势动荡。经济困难、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对反对派的镇压加剧了社会不满。1981年6月,一次失败的军事政变促使萨达特在9月发起大规模镇压,逮捕了超过1500名反对派人士,包括伊斯兰主义者、科普特基督徒领袖、左翼人士和知识分子。这一行动进一步激怒了激进组织,尤其是伊斯兰圣战组织,他们将萨达特视为“暴君”和“伊斯兰的背叛者”。刺杀计划由此加速推进,目标不仅是杀死萨达特,还希望引发伊斯兰革命,推翻世俗政府。
1981年10月6日,开罗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军队成功渡过苏伊士运河的“胜利”。阅兵式在纳斯尔城一个大型阅兵场举行,萨达特与副总统侯赛尼·穆巴拉克、部长、外国使节及军事代表等在检阅台上观看。阅兵式由军方严格控制,理论上安全措施严密:士兵的武器应为未装实弹的空枪,阅兵场有四层安保和八名贴身保镖保护总统。
当天下午12:40左右,阅兵进行到高潮,埃及空军幻影战机在低空飞过,吸引了观众和萨达特的注意力。此时,一辆载有士兵的军用卡车在检阅台前停下,车上四名士兵属于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暗杀小组,由中尉哈立德·伊斯拉布利领导。伊斯拉布利事先获得了一份由激进教士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颁发的“教令”,批准刺杀萨达特。他将三枚手榴弹藏在头盔下,并与其他三名同伙携带了装有实弹的AK-47突击步枪—这些实弹是通过秘密渠道走私进入阅兵场的,绕过了安保检查。
伊斯拉布利以敬礼为由靠近萨达特,萨达特起立回应,以为这是阅兵表演的一部分。突然,伊斯拉布利投掷手榴弹(仅一枚爆炸,但未击中目标),同时其他三名刺客从卡车上跳下,向检阅台疯狂扫射。萨达特身中34枪,伤口遍布胸部、颈部、腿部和腹部,现场血流成河。袭击持续约两分钟,检阅台上官员和宾客惊慌失措,四散逃离或俯身躲避。安全部队在45秒后做出反应,击毙一名刺客,逮捕另外三人,但为时已晚。萨达特被直升机紧急送往马迪军事医院,医生尝试抢救,但由于“剧烈的神经休克和胸腔内出血”,萨达特在抵达医院后约两小时死亡。
除了萨达特,遇难者包括古巴大使、阿曼将军、科普特主教塞缪尔等11人。受伤的28人包括副总统穆巴拉克、爱尔兰国防部长詹姆斯·塔利和四名美国军事联络官。混乱中,埃及国家电视台中断了直播,转而播放军事音乐和《古兰经》朗诵。
事件原因
1. 政治原因:和平条约的争议
萨达特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是此杀的主要导火索。伊斯兰圣战组织认为,萨达特背弃了阿拉伯事业,尤其是巴勒斯坦问题,违背了伊斯兰价值观。他们希望通过刺杀推翻政府,建立基于伊斯兰教法的政权。首席策划者阿布德·祖马尔计划在刺杀后占领军队总部、电视台等关键设施,发动全国性起义。
2. 宗教激进主义
伊斯兰圣战组织受到极端伊斯兰思想的驱动,视萨达特的世俗化政策(如经济开放和亲西方立场)为对伊斯兰的背叛。教士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教令为刺杀提供了宗教合法性,进一步激励了刺客。
3. 国内不满
萨达特的改革开放政策虽吸引外资,却加剧了贫富差距,引发经济不满。9月的镇压行动激化了反对派情绪,伊斯兰主义者认为萨达特已成为“暴君”,必须被铲除。
4. 安保漏洞
尽管阅兵场有严格安保,但军方内部的激进分子渗透未被察觉。伊斯拉布利等人利用军职身份,绕过武器检查,携带实弹进入阅兵场。萨达特对安保的过度自信(他拒绝加强防护,认为公开露面是国家稳定的象征)也为刺杀提供了机会。
后果与影响
萨达特遇刺后,副总统穆巴拉克迅速接任总统,宣布继续执行萨达特的和平政策,并对极端分子展开大规模逮捕。25名涉案人员受审,伊斯拉布利等人于1982年被处决。事件并未引发刺客期望的伊斯兰革命,反而巩固了穆巴拉克的世俗政权。
在国际上,萨达特的死引发了中东局势的连锁反应。以色列于1982年入侵黎巴嫩,导致了更广泛的地区动荡。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得以维持,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地位持续至1989年。长期来看,刺杀事件暴露了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预示了未来几十年中东地区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总结
1981年10月6日的萨达特遇刺事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恐怖袭击,根源于萨达特与以色列的和平政策、国内经济和社会矛盾以及军方安保的漏洞。身中34枪的萨达特成为埃及现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死不仅终结了一位大胆改革者的生命,也为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投下了长远的阴影。这场悲剧提醒人们,阅兵等公开场合的安保至关重要,实弹武器的使用必须受到严格管控,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来源:小王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