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承载盐城记忆的老街,一场跨越职业与年龄的对话,一次历史与未来的灵感碰撞。8月27日下午,建军路小店创意征集活动座谈会在竹林大饭店成功举办。高校教授、设计师、建军路商铺主理人、参赛者与市民代表齐聚一堂,以记忆为纽带、创意为画笔,共同为建军路小店焕新与街区活力
一条承载盐城记忆的老街,一场跨越职业与年龄的对话,一次历史与未来的灵感碰撞。8月27日下午,建军路小店创意征集活动座谈会在竹林大饭店成功举办。高校教授、设计师、建军路商铺主理人、参赛者与市民代表齐聚一堂,以记忆为纽带、创意为画笔,共同为建军路小店焕新与街区活力升级注入思考与力量。
破冰忆旧
老街故事里藏着最浓的“建军路情怀”
“焦香漫过街巷时,青春的往事就会在舌尖复活。”一段“亮月街电烤肉串”的记忆开启破冰环节,简单却真挚地分享,瞬间唤醒了在场者与建军路的情感联结。随后,每位参与者用30秒时间,分享自己与建军路最难忘的“连接点”。“虽然我是扬州人,但我参与了大铜马移位和复位的工作。”“建军路承载了我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探亲,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逛盐城最高品质的商场。”……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场景与味道,串联起建军路的岁月脉络。
破冰环节后,本地文史专家范国仁老师带领众人走进竹林大饭店及周边商铺,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导览”。从老建筑的砖缝肌理,到商铺招牌的演变历史;从过去的市井生活场景,到如今的业态创新尝试,范国仁用生动的讲述,让参与者读懂了“新旧交融”的街区密码。
蓝图展望
解读设计征集的 “核心愿景”
进入“未来展望”环节。一段建军路街区招商视频,直观呈现了街区焕新的规划方向——既保留历史风貌的“烟火气”,又注入现代商业的“新活力”。随后,建军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解读本次小店创意设计征集的核心愿景:“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小店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节点,既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能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最终让建军路重新成为‘有记忆、有活力、有温度’的城市地标。”从宏观到具象,商户代表李斐说:“希望街区制作的精美的文创产品能分发到沿街店铺,一方面吸引客人购买,另一方面也借力留客。”非遗木雕传承人时正军提出街区可以多些与市民互动的区域。“带孩子来老城区,若能多一些儿童娱乐的场地,我们更乐意来。”杨女士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跨界碰撞
座谈会上迸发 “焕新金点子”
座谈会上,高校教授、设计师提出了建议性方案:“本次小店设计征集活动就是很好的桥梁活动,竹林大饭店也是盐城很有代表性的景点,建议以后景点的位置可以安排在建军路核心位置,带动周边业态,发挥桥梁嫁接的作用。”盐城工学院教授陈福阳说。同时,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文广提出,可以将建军路焕新项目作为研究生课题落实,理论结合实践,校地高度融合,达到双赢。“商业有钱赚自然就会来人,从文化的角度去做设计,也可以在建军路设立毕业设计展等。”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沈冠东从三个角度给予了建议。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辛雷更是从细节考虑:“小店不仅要吸引人,更不能孤立存在,要结合本地,以点聚面,也要考虑到周边基础设施,地下停车场与地下商业街区结合起来打造。”本次参赛设计师薛景、王权结合时下火热的苏超话题,设计了一个带有品牌logo的体育用品店。“我们希望街区能打造一店一色,找到建军路原有的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思想的碰撞中,一个个兼具“情怀”与“实用性”的创意雏形逐渐清晰,也为后续设计提供了“群众智慧”支撑。
创意速写
用画笔定格“心中的小店印象”
座谈会结束后,现场迎来一场“即兴创意挑战”——以“我心中建军路小店的第一个空间印象”为主题,进行创意速写。没有固定形式,无需专业技法,有人用简笔勾勒出带阳台的“油罐咖啡店”,有人用一辆旧自行车放在店铺门口描绘出有年代感的“杂货铺”,有人则用文字+草图的形式,标注出“商业布局、绿化带设置、地下停车场位置”的设计思路,不擅长绘画的市民杨女士用AI软件绘图现场勾勒出了她心中的烘焙小店。
左右滑动看图
这些即兴创作的作品,虽简单却充满巧思,让更多人看到“普通人眼中的建军路小店”。
从记忆分享到文化导览,从蓝图解读到创意碰撞,半天的时间里,参与者不仅收获了灵感,更对建军路的未来充满期待。正如参与活动的设计师们所说:“设计不只是画图,更是读懂一条街的故事,满足一群人的期待。”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