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色”——鉴定子玉的利器,判定玉质的要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5:40 2

摘要:前段时间在一家不太熟的店里,看到了一块圆形的玉牌,颜色略略泛灰,质地很细腻,油润度似乎也不错,雕工就算是中规中矩吧!

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前段时间在一家不太熟的店里,看到了一块圆形的玉牌,颜色略略泛灰,质地很细腻,油润度似乎也不错,雕工就算是中规中矩吧!

据老板说,这是用一整块的手镯芯料制成的,所以才没留下任何的皮色。关键是其所开出的价格,既高于同等品相的山料,恰巧又低于子玉的同款,十分的具有迷惑性。

即便是有一定的相关鉴别经验,笔者也是将这块玉牌攥在手里,把玩端磨了许久,才从其质地浑厚度的略微欠缺,稍显单薄的韵味上,分析出了,这其实是一块,质地极佳的且末老料。

都说“神仙难断无皮籽儿”嘛!现场上手辨别此类玉器,尚且这样的如履薄冰,就更别说是直播间里,网红们拍着胸脯,信口开河的许诺啦!

皮色的确是我们检测子玉真伪的利器,着眼点一则是颜色分布的聚集与分散,色相的丰富与过渡,一则是毛孔的疏密,以及自然程度。

例如现在已经普及的高水平液体染色剂,能够轻松的穿透玉石内部,但通常色相单一,仅存在浓淡变化而已,只要细心的观察,还是不难看出些端倪来的。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毛孔的造假手段日新月异。从早期均匀的滚筒硬物碰撞,蛮横霸道的“喷砂毛孔”,以及变化多端的“电脑打印毛孔”,已经升级到了今天,几乎不可分辨的高仿真毛孔了。

亲自现场检验带皮和田子玉,难度都如此的逆天,就更不必说是隔着手机屏幕,去看“无皮籽”啦!

而被很多从业者与爱好者们都忽略的却是,从皮色的特征中,透露出许多玉质的关键性信息来。比如前几天一位同好发来的,某大师吆喝叫卖一块,满包红皮手把件的视频。

那块玉石整体包裹着一层枣红色的,油光锃亮的,如同皮革一般的石皮,在初学者看来,或许还非常的诱人呢!

可是略有些眼力的人便明白“好皮无好肉”的道理,生成如此浓重的皮色,往往需要微观结构极尽疏松,给外界的致色物质留下大量的可乘之机。

而这一猜测,也确实在该手把件雕刻的几处,面积不大的“露肉”位置证实啦!其颜色惨白松散,毫无凝腻糯性可言,简直堪称是“石中败絮”。

反之,个别子玉尽管被河水裹挟到了下游,饱受磨砺冲击,却依旧能够保持纤尘不染,这就足见其结构的致密性啦!

由此看来,和田子玉的浓艳皮色与良好的玉质,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所以能够将这二者和谐融洽的统一在一块玉石之上,才弥足的珍贵。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来源:华夏万卷硬笔书法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