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直到今天,才明白主席深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2:54 1

摘要:提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不少年轻人可能只在课本里见过,但对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当年1700万知青背着行李离开城市,去往农村插队,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直到今天再回头看,才慢慢读懂毛主席推动这件事的深意。

提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不少年轻人可能只在课本里见过,但对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当年1700万知青背着行李离开城市,去往农村插队,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直到今天再回头看,才慢慢读懂毛主席推动这件事的深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百废待兴。城市里的问题逐渐凸显,最直接的就是就业。当时教育普及,每年有大量初高中毕业生走出校门,但城市里的工厂、机关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人,不少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了“待业青年”。家里有过那个年代长辈的人都知道,当时一家几口挤在小房子里,孩子找不到工作,全家都跟着犯愁,这种压力不仅是家庭的,更是整个社会的。

再看农村,情况更严峻。当时我国还是农业大国,要搞建设、要解决全国人的吃饭问题,全靠农村。可农村的文化水平太低了,大部分农民不识字,连基本的记账、看农药说明书都成问题,更别说搞农业技术改良了。当时农村的生产队,找个能写会算的会计都难,更别提推广新式农具、科学种田了。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农村要发展,缺的就是有文化的人,而城市里的知青,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接班人。毛主席一直强调,年轻人要了解国情,不能总待在城市里,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不知道农民的辛苦。当时不少知青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没干过农活,甚至以为“米是从粮店长出来的”。让他们去农村,不是让他们去吃苦受累,而是让他们接地气。我认识一位老知青,他说当年刚到农村时,连插秧都不会,把秧苗插得东倒西歪,被老乡笑话。后来跟着老乡学耕地、种麦、割稻,手上磨出了水泡,慢慢才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是在农村,他看到老乡们哪怕饿肚子,也愿意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知青,那种淳朴和善良,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然,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也有困难。知青们离开家,有的去了东北的北大荒,冬天零下几十度,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有的去了西南的山区,交通不便,生病了连个好医生都没有。有位知青回忆,当年她才16岁,第一次离开家,晚上躺在土炕上,听着窗外的风声,偷偷哭了好多次。但哭归哭,第二天还是得跟着老乡下地干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知青们慢慢成长起来,他们把城市里的文化带到农村,教农民认字、办夜校,有的还帮生产队办起了广播站,把国家的政策、外面的消息告诉老乡;农民则教知青们种地、生存,这种双向的交流,让城乡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现在回头看,当年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不仅解决了城市的就业问题,给农村带去了文化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一代年轻人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了解了中国的国情。那些在农村插队过的知青,后来不管是回到城市工作,还是留在农村发展,都带着在农村学到的坚韧和务实。他们知道农民的需求,知道基层的困难,后来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时,都能从实际出发,不搞虚的。

直到今天,我们再提乡村振兴,不还是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吗?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其实是给后来的城乡融合、人才下沉埋下了伏笔。毛主席的眼光,从来都不是只看眼前,而是看向几十年后的中国。

可能现在还有人会讨论,当年上山下乡有没有遗憾?肯定有,比如有的知青错过了高考,有的没能及时照顾家人。但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是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而且确实解决了当时的不少难题。直到今天,那些老知青聚在一起,聊起当年的日子,虽然也会说苦,但更多的是感激——感激那段岁月让他们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珍惜。

来源:卡布奇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