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宋共18位皇帝,北宋、南宋各占9位,皇位传承呈特殊对称:北宋除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余8位,均为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人。
两宋奇观:18帝的对称传承
两宋共18位皇帝,北宋、南宋各占9位,皇位传承呈特殊对称:北宋除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余8位,均为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人。
南宋则相反,除宋高宗赵构(赵光义一脉)外,剩下8位,全回归赵匡胤后人。
这种近乎完美的比例,令人感叹,而赵匡胤、赵光义的皇位交接,更衍生出无数讨论,烛影斧声传说最是知名——那就是弟弟干掉哥哥后上位
不过结合北宋初年的背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实为当时唯一正确选择,绝非糊涂决定。
乱世抉择:为何不传子?
当时赵氏集团“创业”未半,外部局势严峻:北汉勾连契丹虎视眈眈,西方有李光睿盘踞,南方虽平南唐但人心未稳,吴越钱弘俶、福建陈红进观望,吐蕃、大理也不安分,地盘稍有不慎,便可能被瓜分。
更关键的是,赵匡胤亲历五代乱世,见惯部下、兄弟夺取“老板”“大哥”留给儿子的基业。
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20出头、一个仅十几岁,虽不算年幼,但非太平盛世,无法实现“少年天子垂拱而治”,面对内外“老油条”,他根本不敢传位幼子。
最佳人选:赵光义的硬实力
反观赵光义,长期以“二把手”辅佐赵匡胤,对内与悍将有十几年上下级情谊,对外熟悉各路对手情况,还全程参与赵匡胤几十年决策,深知细节与用意。
对刚刚创业成功,要实现皇位平稳过渡、赵光义无疑是最佳人选。也正因如此,正史记载有金匮之盟——太后临终前,召二人到病榻前,由宰相赵普记录,定下“兄终弟及”传位约定,这一记载值得信服。
盟约争议:皇位该还太祖脉吗?
世人真正纠结的,不是金匮之盟真伪,而是后续约定:皇位传给弟弟后,是否要还给哥哥的后代?
《宋史》《资治通鉴》明确记载,盟约无“兄终弟及”后续内容,但大量民间书籍提到,约定传位顺序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三弟赵廷美,最后传回赵匡胤后人”。
更耐人寻味的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登基后不久相继离世,理由是“被吓死”和“突发疾病”,即便有后续约定,也因继承人不在而无法执行。
随后赵光义立自己儿子赵恒(即后来签澶渊之盟、去泰山封禅的宋真宗)为太子,其一脉传承9代皇帝,直到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赵构。
天理循环:皇位重回太祖脉
赵构南逃时,失尽子嗣,又因惊吓丧失生育能力,选继承人时,兜兜转转找到了,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6世孙赵昚。历经100多年,大宋皇位,终于重回赵匡胤一脉。
血脉差异:保守VS刚硬
从两脉表现看,性格差异明显:赵光义一脉能力不弱,比如他继承兄志稳定南方、征服北汉,终结五代十国,但高粱河之战中,乘驴车逃亡的狼狈,被嘲笑了几百年。
更关键的是,这一脉普遍保守:宋真宗打赢辽国仍签澶渊之盟,宋仁宗给西夏“岁币”,宋徽宗闻金军南下,就传位,宋高宗更是极度畏金。
而赵匡胤一脉更刚硬:南宋几次北伐,均由其后代发起,虽未成功,但面对强大的金国(完颜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始终敢硬刚,连南宋最后一帝,也在崖山之战以身殉国,不负祖宗。
赵构禅位:三大保命原因
赵构禅位的根本目的是“平稳落地”,规避秦桧死后的朝堂危机,具体分三层:
首先是主战派抬头:秦桧死后,南宋主战派崛起,主和派式微,大臣频繁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
岳飞是赵构在位时下令处死,他亲自平反等于认错,不平反又压不住悠悠众口,于是陷入死局,急需新皇帝破局。
其次是继承人与主战派结盟:赵构无亲生子嗣,继承人赵昚,是民间寻来的赵匡胤后裔(6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赵昚自小听说岳飞冤案,本身倾向主战。
如果他与主战派结盟,以“平反岳飞、北伐抗金”上位,大概率获朝野支持——毕竟南宋上下,渴望驱金复土,赵构需提前让位自保。
最后是金国的战争压力: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未像《澶渊之盟》般长久,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盟率倾国之兵南侵,虽因前线兵变被杀退兵,但《绍兴和议》名存实亡,南宋再陷战争。
此时,畏进如虎的赵构,又想渡海避难,经大臣苦劝才留下。但是南宋已建国30年,基业稳固,皇帝又想临阵脱逃,这大大动摇了皇位正统性(赵构皇位非父传,是众人推举,正统性本就弱)。
只有退居太上皇“暂避锋芒”,才能规避“临阵脱逃”指责。
赵昚逆袭:从海选到皇子
赵昚继位并非一帆风顺,历经“海选入宫—长期考察—扫清障碍—正式册封”四阶段,充满考验:
海选入宫:赵昚生于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同年),父亲仅为县城小官,本无继位可能。
靖康之变中,北宋皇族被一网打尽,南逃的赵构无子嗣,唯一儿子还在逃跑中夭折,赵宋江山面临传承危机,他只得在全国海选宗室子弟。为养子,经过考察,赵昚与另一位宗室子弟赵伯浩一同入宫。
长期考察:赵构始终幻想治愈不孕之症,对养子立储拖延20年,确定无法生育后,才正式考察:他先进行了耐性测试,命二人各抄《兰亭序》500遍,赵昚听老师建议抄了700遍,赵伯浩因觉得完不成放弃。
人品考验中,各给10个美女,赵伯浩没忍住,赵昚却秋毫无犯,赵构由此肯定他的品性。
扫清障碍:赵昚年轻时,举报秦桧私自调换进军评判、隐瞒盗贼暴动,逼得赵构问责秦桧,从此秦桧将他视为眼中钉,不断阻碍其成为皇储。
赵昚只能低调做人,却未放弃博弈。直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重,赵昚立马向高宗密报,赵构亲自探病,确认秦桧命不久矣后,打发其子回乡,当晚秦桧便死,赵昚扫清最大障碍。
正式册封:绍兴三十年,赵昚被正式册封为皇子,成为赵构的法定继承人(注:赵昚前前后后改了多次名,文中统称赵伯琮或赵昚)。
惊险插曲:请战风波与禅位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南宋举国震动,赵昚立马上书请战,想亲自领兵出征,这一举动,在皇帝眼中等同于“拥兵自重”,赵构得知后,非常生气。
此时赵昚的老师史浩出手,让他再写奏疏承认冲动、主动认错,并表示愿为父皇当护卫尽孝道,赵构看后才勉强消气,赵昚才逃过一劫。
消除所有顾虑后,公元1162年,56岁的赵构决定禅位,让赵昚登基,自己退居太上皇,实现了安全退休。
赵昚登基1个月后,立马为岳飞平反,同时重用张俊,彻底激活主战派,他甚至亲自练武、整军准备恢复中原,态度强硬。
他还亲自撰写《圣主得贤臣颂》,将张俊的生辰牌位,供奉在宫中内殿,遇事不决时先拜后问,以示尊重。
即便朝臣批评此举违背君臣之礼,他也毫不动摇,公开宣称“朕以为功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与此同时,他与张俊频繁讨论恢复中原之策,每次看望太上皇赵构时,必提北伐。
可赵构对战争毫无兴趣,多次不满,甚至冷言“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也不迟”,赵昚无言,从此不再在赵构面前提北伐。
此外,老臣史浩也反对北伐,主张“守边规本”,师生二人逐渐疏远。
北伐惨败:理想撞碎现实
赵昚的北伐战略,虽气势恢宏,却很快遇挫。公元1163年,张俊统领8万大军两路北上,初期顺利,攻克灵州和宿州,形势大好。
但宋军内部不和、配合失误,又孤军深入,最终被金人反扑击溃,全线崩盘,北伐惨败。
悲痛之余,赵昚未清算张俊,反而启用主和派与金国议和,达成隆兴和议,实则恢复绍兴和议的结构,南宋再走守势。
赵昚困境:接连罢相,萌生退意
公元1166年,赵昚启用叶颙为左相、魏杞为右相,看似均衡朝堂,可二人理念冲突极大:叶颙主张北伐复土,魏杞坚定议和。
叶颙上任后提拔大批主战派,魏杞却反复劝赵昚放弃北伐,赵昚失望之下,1年后,将二人双双罢相。
接着,他寄希望于主战派出身的蒋芾,提拔其为右相,可蒋芾上任后态度180度大转弯,称“天时未到”极力反对北伐,赵昚想让他统兵出征,他当场拒绝,惹得皇帝震怒,仅5个月后,蒋芾就被罢相。
随后赵昚又启用陈俊卿、虞允文等主战派大臣,仍未能实现北伐心愿。随着虞允文病逝,他彻底失去最后且最信赖的主战盟友,身心俱疲,想效仿赵构退位当太上皇,只因当时赵构还在世,而未能成行。
晚年失意:遗憾落幕
公元1187年,赵构去世,赵昚迫不及待传位给太子赵惇。可赵惇品性不佳,且极不孝顺,对父亲百般忤逆,赵昚最终在失望中,离世,享年68岁。
作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赵昚一生满怀北伐理想,却终未实现,最终在失意中落幕。不过宋朝皇位的传承,也彻底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千年感叹:两宋传承绝无仅有
历史上,不少朝代开国初期有兄弟、叔侄皇位之争,比如秦朝扶苏与胡亥、隋朝杨勇与杨广、唐朝李建成与李世民、元朝托雷与窝阔台、明朝朱允炆与朱棣、清朝皇太极与多尔衮,但像宋朝这样,兄弟后人的皇位纠葛持续上百年的,堪称绝无仅有。
来源:鱼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