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全育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贯彻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实践为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3:45 1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与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这一重要指示为教育领域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培育共同体意识在人才培养中

8月28日《贵州教育报》03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与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这一重要指示为教育领域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培育共同体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教育作为塑造灵魂、培育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使命。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且必须依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意识培育与育人实践的协同推进。

一、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 全员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线并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每一堂课。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政工作者”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学院据此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马院牵头、专业教师全覆盖的“大思政”共同体,明确党委、马院、二级院(系)、专业教研室的职责分工:党委负责统筹规划与资源保障,马院承担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师思政能力培训,二级院系负责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专业教研室通过“同备一堂课”机制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其中,思政课程须守好主渠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这门课程不再停留于宏大叙事,思政课教师围绕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开发16个模块教学,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各民族支前故事转化为课堂案例,引导学生现实生活中产生情感认同,使其在历史纵深中理解“共同体”如何在硝烟中淬炼、在血脉里生长;而课程思政须打通微循环。专业课教师通过“同备一堂课”机制,把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嵌入实训课程中;教师队伍也是关键变量。学院把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纳入听评课范围,一学期内,全体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接受同行听课、接受学生评课,在反复打磨中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有共鸣”的育人生态。

(二) 全过程浸润:“课堂—校园—社会”三阶递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育人全周期。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据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条主线,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三阶递进”链条。课堂是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在一年级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必修课,夯实理论根基;二年级把“民族团结案例”等思政内容嵌入专业课程,同时依托校内外8个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三融合、三链接”(课赛融合、校馆融合、理实融合、链接舞台、链接馆展、链接讲堂) 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实践里中辨析、反思、建构;三年级在毕业设计中设置“服务民族地区”选题或者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西部计划,积极融入多民族地区,推动知识向能力转化。在学院文化活动中积极挖掘并融入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特色,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读一本好书、听一次教育讲座、开一次主题班会、写一篇主题作文、办一期教育书画大赛),将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五个认同”。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到湄潭、务川等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带着项目进入乡村,进入田间地头,用直播带货、农机维护、文旅策划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现课程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三年不断线、育人不断档,同时也让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 全方位融合:“线上平台+线下体验”双轮驱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伸到网络空间与现实场景。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指导,打破时空限制,把“线上平台”与“线下体验”拧成一股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指尖”直抵“心间”。依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国家级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为学生提供随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思政课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氛围墙,红色文化长廊等依次铺展。可观、可学、可创的场景把抽象理念化为可触可感的校园文化。课堂内外,抖音、微信视频号、公众号持续推送“民族融合一家亲”的短视频与文章,教师把精选内容带回课堂,让共同体意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线上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线下文化场景的营造,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二、结语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以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立足西部多民族聚居区的地域特色,通过“全员思政”“全过程浸润”“全方位融合”的实践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三全育人”始终,无形中构建了“理论—实践—文化—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该校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立足地域资源、紧扣办学定位,将意识培育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