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要亲手削弱大宋军队的战斗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17:16 2

摘要:大宋的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灿烂,唯独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军队战斗力却非常弱,大宋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输给契丹,到输给辽、金,最后输给蒙古,彻底覆灭。

赵匡胤为什么要亲手削弱大宋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画像

大宋的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灿烂,唯独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军队战斗力却非常弱,大宋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输给契丹,到输给辽、金,最后输给蒙古,彻底覆灭。

在赵匡胤篡位夺权,建立大宋政权的时候,大宋的军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因为大宋的军队实际上脱胎于郭威、柴荣的后周,尤其在柴荣手里,这支军队指哪打哪,基本上没怎么吃过败仗。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防范手握兵权的悍将反叛?当时第一个重点是慕容延钊,他是赵匡胤的发小,赵匡胤一直把他当兄长来对待的人。

发动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命慕容延钊率5万大军作为先锋,先期北上。赵匡胤在开封称帝时,慕容延钊已经到了河北真定府,实际上,边境并没有所谓的契丹军队入侵。

作为陈桥兵变整个计划而言,赵匡胤这么安排就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把慕容延钊排除在核心层之外,但称帝后,赵匡胤还是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慕容延钊——殿前司都点检。

防范的第二个重点人物是李重进,称帝后,赵匡胤将李重进提升为中书令,驻守扬州,不必入朝。李重进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则由韩令坤接任。

李重进其实是反叛的最大隐患,他不仅战斗力彪悍,个性极为桀骜不驯,而且资历非常老,当初,就连柴荣都不被他放在眼里,他自然不可能屈服于赵匡胤这个后辈。

而且,李重进驻守扬州,窥视南唐,万一反叛,不排除他会勾结南方势力为己所用,一旦演变到这个地步,事情就难以收拾了。对赵匡胤来说,拿不出什么能收买李重进的东西。

所以,赵匡胤索性对李重进采取强硬的态度,明升暗降,把他的禁军兵权给收回来,这样反而更占据主动。自从赵匡胤登基那天起,他就做好了应对部下武将反叛的准备,耐心等着吧!

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叛的,竟然不是李重进,却是李筠。李筠天生硬汉,以勇武著称,能开百斤硬弓。郭威时期,他以昭义军节度使率部抵挡整个北汉,与李重进齐名,是最强藩镇之一。

李筠在柴荣时期就非常桀骜不驯,竟然征用国家赋税,自己招兵买马,柴荣安排的监军使无法容忍,说了他几句,他就把监军使关进大牢。赵匡胤称帝后,派使者去见李筠。

而此时,李筠接到了北汉皇帝刘钧的密信,要他和北汉联手,对抗大宋。随即,李重进也派人前去和李筠结盟,公元960年四月,李筠起兵,声称要为后周报仇雪恨,讨回公道。

李筠占据潞州,即为上党,是太行山之脊,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他的策略是堵塞虎牢关之路,据守洛阳,东向而争夺天下。李筠占据绝佳主动,只要冲上太行山,居高临下。

就可以控制黄河上游,进而控制沿河几乎所有粮仓,断绝大宋都城开封的漕运之路。只要开封无粮,新成立的大宋的统治根基就不牢靠。赵匡胤得知消息,确实有点慌了,他只能胜,不能败。

这时,传来一个坏消息,北汉皇帝刘钧亲率大军出了太原,来援助李筠。如此严重局面,赵匡胤无奈,只好御驾亲征。但实际上,此时的李筠对刘钧却有点儿瞧不上了。

因为刘钧带来的只有几千人马,人瘦马疲,军容不整。可刘钧还要在他面前摆皇帝的架子,要保持他和李筠的君臣之礼。刘钧这些年都靠契丹干爹讨生活,就想把契丹军推介给李筠。

谁知,李筠一口回绝,他的原则是,中原的事情,轮不到契丹人来插手!搞笑的是,刘钧还给李筠安插了一名叫卢赞的监军。也就是说,北汉的援助,实质上也没有让李筠变得强大多少。

赵普画像

公元960年五月底,赵匡胤率军直扑太行山。出来之前,赵匡胤甚至私底下给弟弟赵光义交代了万一平叛失败的后路——安排赵普分兵守河阳,再从长计议。

赵匡胤很快率军把李筠打回老巢泽州,可是围攻泽州半个月都没能破城,李筠想要用自己的防守把赵匡胤拖死在泽州城下,而那边,李重进在扬州也盯着泽州城蠢蠢欲动。

在关键时刻,赵匡胤的老班底组成敢死军,终于攻破泽州城,李筠像当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兵败那样,自焚而死。解决了李筠之后,赵匡胤于当年十月再次御驾亲征扬州。

刚烈的李重进和李筠一样,选择了葬身火海。此时,赵匡胤看着扬州对岸的南唐,他两年前就曾率军成功强渡长江,如今,他照样可以率军强渡长江,但他终究还是班师回朝,他要整理内部。

赵匡胤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赵普升官,升他为兵部侍郎,充任枢密副使,接管全国军务。北宋初期,军事最重要,所以,政府的权力中枢集中在枢密院,宰相只是个摆设。

到后来局势渐渐稳定下来之后,宰相的地位又高于枢密使了,因为赵匡胤立下家法,不许武将当政,而且,此时,担任宰相的正是赵普。赵普其人,其实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背后的影子。

赵普总是面色阴沉、目光炯炯地站在角落里冷冷地盯着每一个人,包括赵匡胤和赵光义哥俩。他狠毒的时候,能够杀人不见血;他无耻的时候,谁都没他无耻,宋初很多事都有他的影子。

赵匡胤从扬州平叛回京后,叹息,当皇帝太累,不如做节度使时。为了解压,赵匡胤培养了一个用弹弓打鸟的兴趣。有官员见他这样,当场怼他,什么事情再小,也比打鸟重要。

赵匡胤一怒之下,将手里把玩的玉斧砸过去,这名倒霉的官员当场被砸掉两颗大门牙。但他不惧不怒,把被打掉的牙齿捡起来收好,赵匡胤更是生气,怒问,你这是要去哪儿告我吗?

这名官员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告不了你,但自然有人会把这些都记在史书里面!赵匡胤脑子多好用啊,他怎么会因为这种小事而折损了自己英明伟大的皇帝形象呢?他笑嘻嘻地重赏了这官员。

这一切,都被在远处冷眼旁观的赵普看在眼里。左右无人时,赵普问赵匡胤,陛下到底怎么了?赵匡胤这时说出了他一直憋在心里的忧虑:怎么防止大宋也重蹈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覆辙?

赵匡胤提出,从唐末到现在,53年就有8个姓氏的人称帝,总共有12个皇帝,如果再算上国主,那就更多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杜绝大宋重蹈这种频繁政变的覆辙?

赵普先给赵匡胤一顿马屁,夸他能想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天地神人之福,真是社稷百姓幸甚。接着,他告诉赵匡胤,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定下一个合适的制度就可以了!

赵普的答案是,唐朝崩溃,五代纷乱,就是因为藩镇权重,君弱臣强。要根治这个问题,就要削夺兵权、制约钱谷、收其精兵,从根本上消灭所有人的幻想,这样,天下自然能够安定。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恍然大悟,觉得这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其实,赵普开出的药方,或许只适用于这个时段,更远一点的过去和未来,这一套办法未必管用。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和士兵们较量箭法,有大臣劝他,士兵里面异族人太多,怕有人放暗箭弑君。李世民哈哈大笑,朕视天下万民皆如赤子,无所分别,何来提防?

确实是,以李世民的能耐,能驾驭得了手下的骄兵悍将,因此,李世民制定的制度,对他的后世子孙来说,却未必适用,原因很简单,他的后世子孙有几个及得李世民的能耐和威慑力?

杯酒释兵权(连环画)

所以,自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大量设置藩镇时,包括李隆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后来藩镇会成为国中之国,最终积重难返,别说唐玄宗解不了这个难题,就是唐太宗来了也未必管用。

而赵匡胤的帝位和江山,不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靠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他的帝位是篡来的。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天然地要提防各种反叛和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稳定,赵匡胤不得不保留了全部的后周官员,以此稳定局势,他把实权交给了赵普、李处耘和赵光义等亲信,为了牵制,他耗费心血,在官、职、差上设立各种名目,层层设防。

这么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冗官、冗兵,给国家背上沉重负担。赵匡胤为了把政变因素扼杀于萌芽状态,不得不削夺兵权、制约钱谷、收其精兵,但带来严重后果。

这么做的严重后果就是,从根本上把国家活力和民族的精气神都给压制住了,然后,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最终使得军队的战斗力日渐衰落,终于导致无法抵御外侮。

可是,如果赵匡胤不走这条路,而是走让国家军队强大的路,就要大胆任用臣子藩王,把国家做大做强,这么做的结果,其实就是重蹈了晋代、唐朝的覆辙,到最后同样会死得很难看。

赵匡胤想来想去,唐末到他手里,前前后后不过50几年,就走马灯似的换了9姓皇帝。也就是说,五代十国都是短命王朝。为了大宋长命,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宁愿削弱大宋军队战斗力的路子。

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赵匡胤所预料的那样,他一手开创的大宋王朝虽然分为北宋、南宋,虽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忍辱偷生,但加起来,大宋王朝却实实在在延续了316年(960年-1276年)。

方案既定,接下来就是执行了。于是,公元961年七月,傍晚时分,惠风和畅,花木葱茏,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亲信到内殿宴饮。几杯酒下肚后,赵匡胤开始表演了。

赵匡胤说,如果没有你们,我当不了皇帝。可是,现在我当了皇帝,却没有一个晚上能够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一听,大吃一惊,忙问原因。赵匡胤说,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石守信等人吓得冷汗都出来了,赶紧趴地上请罪,并且对赵匡胤发誓,他们绝无二心。发誓管啥用啊?都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人,谁会把发誓当真?赵匡胤指了一条明路给他们。

赵匡胤指出的这条明路就是,只要他们释去兵权,出守大藩,赵匡胤就会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钱田产、歌姬舞女,让他们能够日夜饮酒欢宴,以终天年。

于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立即在朝堂上“称疾请罢”,赵匡胤遵守承诺,对他们大加封赏。他们交出兵权后,赵匡胤把殿前都点检、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以及殿前副都点检等职永远取消。

把“两司”改为“三衙”,长官变为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三帅”,两个系统变成了三方鼎立,使他们再也没法联合起来兴风作浪。

三帅之下设置铁骑军、控鹤军、龙捷军、虎捷军“四卫”,四卫下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进一步剥离四卫的兵权。他们负责平时的训练、职守、迁补赏罚权力,这就是“握兵”之权。

调兵权则放在枢密院,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统治机构,接受皇帝命令,由它指令由哪位将军(率臣)具体负责统兵。至此,军中“枢密院、率臣、三衙”三权分立,谁也没法直接掌握一兵一卒。

赵匡胤严禁军中任何人蓄养亲兵,违者立斩不赦。赵匡胤这一套做法的目的是,要让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彻底断绝以下犯上、作乱政变的不法之心。

赵匡胤对军队改革最终达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完美境界,至此,他的改革才算大功告成。而这些改革,也彻底把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弱,最终,防了内乱,却防不了外患。

来源:吴宫楚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