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匡胤算不上太无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09:49 2

摘要:前文《柴荣之死有多诡异?》讲到一代英主柴荣满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御驾亲征,却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未尽的雄心和满腹的遗憾撒手西去,时年38岁,留下幼儿寡母。

为什么说赵匡胤算不上太无耻?

赵匡胤(AI图片)

前文《柴荣之死有多诡异?》讲到一代英主柴荣满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御驾亲征,却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未尽的雄心和满腹的遗憾撒手西去,时年38岁,留下幼儿寡母。

在封建王朝,每当皇帝英年早逝,最容易引起巨大的政局动荡,原因很简单,皇帝英年早逝,意味着他的儿子大多年幼,还不具备掌控天下局势的能力。这时候,最容易引起政变。

柴荣死后,就面临着这样空前严重的危机——他的皇太子柴宗训只有7岁,实际上只有6周岁不到,后周那些骄兵悍将当初连初即位的34岁的柴荣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只有6、7岁的柴宗训?

而且,柴宗训面临的情况又尤其特殊,历史上虽然也有不少皇帝英年早逝的先例,但好在他们的政权已经相对稳固,异姓想要篡位夺权的空间比较小,但柴宗训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一样。

从公元907年唐朝覆灭,到公元959年柴宗训病逝,短短53年间,共有8个姓氏的人做皇帝。真是应了那句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只要一有机会,立即有悍将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柴荣病逝前,其实已经隐隐有这方面的巨大担心,但天不假年,他压根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儿子柴宗训好好谋划,就迅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只能仓促为儿子做些安排。

第一个安排是,把3年前病逝的符皇后的妹妹立为皇后,即为宣慈皇后。柴荣此举的用意是,宣慈皇后肯定会对姐姐的孩子柴宗训更疼爱一些,同时,也能让柴宗训得到外公符彦卿的全力保护。

第二个安排是,一口气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明确为储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柴荣此举的用意是,安排两个继承人,柴宗训不在了,还有弟弟柴宗让。

第三个安排是,为柴宗训敲定顾命大臣:宰相定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人都深受柴荣恩宠。武将方面选择了赵匡胤,把他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升为殿前都点检。

请注意,赵匡胤能升为殿前都点检,是因为前任殿前都点检被柴荣罢免了,他就是郭威的女婿、后周军衔第一人张永德,他被柴荣外放去了澶州做节度使,被彻底排挤出后周权力中心。

按理,张永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常年统兵,很有威望,此时本该正是柴荣对他委以重任的时候,为什么反而被柴荣排挤出去?原来,柴荣对张永德有块心病,原因是一块约三尺的木条。

柴荣北上讨伐契丹的途中,突然冒出一块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此时担任此职的正是张永德。当时,柴荣要集中力量讨伐契丹,对这木条之事未作深究,但这事他一直耿耿于怀。

甚至,柴荣还在暗中追查此事。这个木条会不会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做的局?当初,郭威在侍卫亲军司的支持下称帝,称帝后就设置殿前都指挥使司,两司分管禁军,互不统领,互相牵制。

偏偏统领这两司的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人明争暗斗多年。李重进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张永德对上恭敬顺从、忠心不二,对下宽厚仁慈、有德有量,唯独对平级心胸狭隘、锱铢必较。

张永德和李重进可谓冤家,针尖对麦芒。张永德多次在柴荣面前打李重进的小报告,柴荣何等英明,但战场上,张和李是他的左膀右臂,都要依赖,谁都不好处罚,处罚谁,都会影响军心。

柴荣因病撤军,路过他的发祥之地澶州时,把自己关在行宫中,不见任何人。时间久了,大臣们担心,甚至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张永德负责皇帝宿卫,大臣们就拜托他带话给皇帝。

张永德果然把话带给了柴荣——天下未定,四方皆敌,距离京城遥远,如果出事,天下该怎么办?柴荣听了当即问张,这些话是谁的意思?张永德说,这是大臣们共同的想法。

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像看怪物似的看了张永德许久,然后叹气说,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穷薄,不足以当此富贵!说完,立即出宫返回京城。张永德却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彻底失去皇帝的信任了。

原因很简单,张永德是皇亲国戚,又负责皇帝宿卫重责,竟然被别人拿来当枪使,试探皇帝的安危健康,这样的脑子,怎么值得托付大事?张永德不行,李重进就更不行,最后挑中了赵匡胤。

按道理,升官是好事,但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个官升得让他有点发懵,也有点提心吊胆。他才32岁,就完成了很多人可能终身都无法跨越的这一步——出任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知道自己不是皇亲国戚,而这次远征契丹也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皇帝和千军的威力带来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柴荣在临死之前提拔赵匡胤,都有他的深意在里面。

柴荣这一招其实就是皇帝惯用的平衡朝廷权力的手段而已,按照柴荣的设计,朝堂之上有三位以范质为首的宰相,军队之中有以赵匡胤为首的武将。但遗憾的是,柴荣在这两块都看错了人。

范质虽然有才,但非常执拗,行事专横,独断专行。柴荣临终前,曾当面交代范质,自己百年后,可以起用翰林学士王著入相。但出宫后,范质就对同行的大臣说,王著乃酒徒,岂可入相?

范质认为,这是皇帝乱下命令,不用遵行,还要同行的人不要泄露。柴荣悲哀,人还没死,范质就已经不听他的话了。军队方面,柴荣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去守卫边疆。

柴荣安排韩通与赵匡胤分管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和殿前司,让他们两个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确保军队既能运转,又不会勾结一气。在柴荣看来,韩通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变节反叛。

至于赵匡胤,就算他晋升极快,但他的资历很浅,即便想搞点什么也缺乏号召力,因此他的威胁暂时不用考虑,等到他资历深了,小皇帝也差不多长大成人了。表面来看,柴荣可谓机关算尽。

但赵匡胤很快就轻易破解了柴荣设计的机关——柴荣6月份病逝,7月份他就离开京城,去了他的属地归德府,那里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处理——这是他离开京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对此,范质和韩通都没有怀疑,同意放行。而且对他们来说,赵匡胤在外地待得越久越符合他们的利益,最好把赵匡胤的全部班底都一起弄出去,只留下家属在京城做人质,这是最安全的。

总之,在同一时期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后,赵匡胤的政敌被驱逐出境,他的兄弟好友们,却都被安插进了各个重要部门,包括侍卫司。在整个军队,赵匡胤搞不定只有李重进和韩通两个人。

但李重进被安排在扬州,暂时对赵匡胤构不成威胁,而韩通对赵匡胤还没有起疑心,尽管韩通的儿子一再提醒韩通,要早点除掉赵匡胤,否则必将成为后周和韩家最大的祸害。

但韩通对儿子的提议无动于衷,他对目前平稳有序的状况非常满意,但正月初一就出事了。正当百官在大殿上向皇帝柴宗训恭贺新年的时候,侍卫报告,北方边疆发来警报。

说是契丹联合北汉来袭,要朝廷马上派兵前往救援。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大殿上的百官乱作一团,都围着三位宰相七嘴八舌地商讨对策。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大军前去御敌,即刻启程。大家都认为这个决策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个决定不会改变京师官场的力量平衡,能够保证京师官场的稳定。

后周韩通(剧照)

第二天,赵匡胤升帅帐调兵遣将,令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先锋,先期北上;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随他出征。留下石守信、王审琦等协助韩通驻守京师。

赵匡胤此番调兵的要害在于,把韩通名下大半兵力带走出征,留下的都是赵匡胤的殿前司的亲信主力,但表面上看,这么操作却非常符合殿前司和侍卫司各自部分出兵、互相牵制的原则。

当天散朝后,开封城里突然流言四起,流言的起因还是之前那块三尺余的木条上所说的“点检作天子”,尤其是如今“主少国疑”“外敌突然入侵”,如今都点检正在城里集结军队,开封要动荡了!

很多大户人家、官宦子弟干脆举家逃出开封避难,为的是避免再次遭遇当年郭威部属剽掠开封的灾难。流言四起让赵匡胤感到害怕,他决定铤而走险,去韩通家里拜访。

韩通是掌管开封城军事的主官,他对城里的流言自然了如指掌,假如他要采取措施,赵匡胤十有八九凶多吉少。但没想到,赵匡胤此番竟然意外地取得了韩通的信任,韩通拒绝了儿子的建议。

韩通的儿子强力鼓动韩通趁机斩杀赵匡胤,奈何韩通就是不听,赵匡胤得以捡回一条命。其实,真要斩杀赵匡胤哪有那么简单?首先,杀赵匡胤并不容易;再者,杀完之后,如何善后?

韩通他们都担心会引发无法收拾的局面,怎么能因为流言就处死赵匡胤这样的重量级的统兵大将?于是,赵匡胤这边的大戏紧锣密鼓地开演了,赵普和赵匡义在幕后策划、指挥。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大军出征。行军途中,军中一位叫苗训的“半仙”突然停下来盯着太阳看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天有二日,一日克一日!这话的用意太赤裸裸了:要改朝换代了!

晚上,军队抵达宿地陈桥驿,晚饭过后,赵匡胤独自饮酒,竟然醉了,然后直接上床睡觉,主角赵匡胤处于休眠状态,下面的戏就交给赵普、赵匡义等人来唱了。

具体过程很多文章都有描述,这里就不再细说。只说第二天清晨,赵匡胤被军营里惊天动地的鼓噪声吵醒,他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一群部属破门而入,嚷嚷着说要拥立他为天子!

更夸张的是,还没等赵匡胤表态说话,就有人把一件黄袍直接披在他身上,大家拥着他一哄而出,外面早就排好队的将士们鼓掌欢呼。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接下来,军队簇拥着赵匡胤返回京城,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等到韩通获得消息,还没等他采取措施,就被赵匡胤的亲信斩杀。韩通一家只有幼子和四个女儿活下来了。

木已成舟,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位宰相如之奈何?只能顺应形势,乖乖向赵匡胤行了跪拜大礼,承认他这个新皇帝。宣慈皇后只能带着柴宗训躲进功德禅院天清寺,寻求政治避难。

宣慈皇后此举的用意是向赵匡胤表明:我们输了,只求你不要杀了我们!下午申时,赵匡胤在崇元殿举行登基大典,所有人到齐之后,举行了帝位的“禅让”仪式,注意,可不是篡位哦。

但事到临头才突然发现,仪式少了最关键的一个东西——禅位诏书。但不要着急,总有人能够预判领导的需要,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不慌不忙从衣袖里掏出“禅位诏书”。

陶谷说,7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早已经秘密地把禅位诏书写好,并且单独交给他了,为的就是要他在这个时候拿给新皇帝赵匡胤。你看,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

从唐朝覆亡到赵匡胤篡位的这50多年里,包括赵匡胤在内,共历经了9个姓氏的皇帝。这50多年里,帝位就像一块肥肉,谁的实力强大谁就能抢来吃进嘴里,哪还有什么礼义廉耻?

这50多年里,骄兵悍将中很可能就隐藏着取代旧皇帝的新皇帝。即便郭威明确把帝位传给柴荣,但凡柴荣弱一点,他的帝位也不保。更何况柴荣死后,留下的是幼儿寡母,怎么挡得住?

相比之下,赵匡胤还不算太无耻,篡夺了柴家的帝位,好歹没有把柴家人赶尽杀绝,好歹没有纵兵剽掠,好歹没有给老百姓制造血洗的灾难。不论怎么说,赵匡胤都算不上太无耻。

来源:吴宫楚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