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怎么也想不到,杯酒释兵权时漏掉的那个人,夺走了大宋江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4 10:43 6

摘要:公元976年的那个冬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召自己的弟弟来喝酒,窗外下着大雪,屋内只有他们兄弟二人。

公元976年的那个冬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召自己的弟弟来喝酒,窗外下着大雪,屋内只有他们兄弟二人。

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便去世了,而他的弟弟则是在不久之后当了皇上。

这离奇的死亡与离奇的即位,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关系就很别扭,如果皇帝对功臣太好,这些功臣难免会“恃宠而骄”,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而如果皇帝对功臣很严厉,则又会被世人指责他过于冷血,甚至还会被扣上“卸磨杀驴”的帽子。

对于该怎么处理功臣这件事,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种尝试。

李世民选择不杀功臣,好好养着他们,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唐朝的阶级固化,朝廷官职全都被这些功臣的后人霸占。

寒门学子根本没有报国之门,就连科举之路都被这些官宦子弟给堵得死死的。

很明显,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这些功臣不可能没有私心。

因此,后来的皇帝吸取了教训,选择舍弃自己个人的名声,独自背负杀害功臣的罪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如此。

朱元璋这辈子最“出名”的事,就是残害功臣,那些老朋友被他杀了个干净。

虽然朱元璋此举成功杜绝了功臣篡位,但是也让朱元璋背上了千古骂名。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用杀掉功臣,也可以让这些功臣失去权力的办法呢?当然是有的。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没有杀害一个功臣,同时也杜绝了功臣篡位的可能,他这招就叫作“杯酒释兵权”。

不过,赵匡胤这招虽然有效,但是有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赵匡胤被“黄袍加身”的故事想必都很熟悉,他仗着自己是后周最有权势的大将,强迫柴荣的小儿子将皇位让给自己。

虽然他保证会让柴氏家族永远富贵,但是这种口头约定真的有效吗?

赵匡胤即位之后,最忌惮的就是他手下这些掌兵的武将,虽然他与这些武将亲如兄弟,但是龙椅的诱惑太大了。

赵匡胤自己就是一个篡位者,他当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当初柴荣还在世的时候,与赵匡胤也是亲如兄弟,甚至在临死前将妻儿都托付给了赵匡胤。

毫不夸张地说,柴荣对待赵匡胤,比赵匡胤对他手下这些兄弟还要好。即使是这样,赵匡胤还是篡夺了柴氏基业。

赵匡胤虽然自认为与这些武将亲如兄弟,但是他并不想用皇位来赌人性。于是赵匡胤为了避免皇位落入大人之手,不得不想办法解决这些功臣武将。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赵匡胤不忍心就这么杀掉他们,或者说他不想被后人骂。

因此他便利用他们之间的情谊,上演了一场“担惊受怕”的戏码,让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乖乖地交出了自己手里的兵权,全都退休回家,安心养老去了……

杯酒释兵权

这天,赵匡胤召集自己的老伙计进宫喝酒。大家欣然前往,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毫不知情。在酒宴上,众人有说有笑,开怀畅饮,看起来非常和谐。

突然间,有人发现赵匡胤居然哭了起来,人们顿时都停下了自己的事情,纷纷开始关心赵匡胤。

赵匡胤居然当着大家的面哭了,这肯定是因为遇上难事了,大家都问他为什么突然流泪。

大家纷纷开口关心赵匡胤,而这便是赵匡胤想要达成的效果。

等气氛差不多了之后,赵匡胤开口诉苦,说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天天担惊受怕,睡不好觉,还不如当个小官。

这些将领们赶紧劝他,说如今天下已定,天命已归,再也没有人敢造反了。

赵匡胤立马反驳道:“谁不想更进一步?要是有一天,人家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不当这皇帝吗?”

诸位大臣无言以对,但是他们都听出了赵匡胤的言外之意。

于是,这些将领全都跪在赵匡胤面前,表示自己绝无谋反之心,请赵匡胤给他们一条生路。

于是赵匡胤便提出了“兵权变现法”,让这些将领将手中的兵权交给赵匡胤,然后赵匡胤再赏给他们足够的金钱、宅邸、美妾,让他们回家享乐。

这便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用自己手里的无用之物,换来了这些功臣手里的兵权。

赵匡胤就靠着这一招,解决了这些“心腹大患”。

当这些功臣都回家享乐之后,赵匡胤才发现,自己居然遗漏了一个人,而此人已然身居高位,他的势力也开始蚕食皇权。

亲兄弟,明算账

赵匡胤漏掉的这个人,正是他的亲弟弟赵炅,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其实从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开始,赵光义就已经盯上了这皇位,他甚至通过母亲向哥哥施压。赵匡胤兄弟的母亲是杜太后,在他们两兄弟还小的时候,杜太后就偏爱赵光义,不喜欢赵匡胤。

但是赵匡胤并未以此不孝敬母亲,他甚至还对母亲更加恭敬,对于母亲说的话,他时时刻刻都记在心里。

杜太后曾询问赵匡胤,知不知道自己为何能坐上皇位?

赵匡胤说是祖宗保佑,杜太后说他这是在自欺欺人,他能当上皇帝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柴荣的儿子还小。

然后,杜太后便说出了她的真实目的,她以保护大宋江山的安定为由,让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回赵匡胤的儿子。

赵匡胤虽然并不认可这种做法,但是他也不敢违抗杜太后的命令,因此宋朝便出现了兄终弟及的现象。

杜太后去世之后,赵光义担心哥哥会食言,于是他拼命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且他还结交了许多江湖豪杰,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他为了得到皇位,还与赵匡胤最信任的宰相赵普产生了冲突。两人明争暗斗,一直闹到赵普被免职才罢休。

而在赵普失势之后,赵光义更加猖狂,他现在身居高位,而且还在朝中培养了一股自己的势力,赵匡胤对此也感到头疼。

为了不破坏兄弟之间的关系,赵匡胤并没有公开指责弟弟,他只是通过惩罚赵光义的亲信,来提醒赵光义不要太过分。

但是这种旁敲侧击不但没有让赵光义收敛,反而使得他越来越肆无忌惮。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他们兄弟不和,后世的人们也认为他们两兄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明争暗斗”,他们两人之间积怨已久,很有可能在某一时刻爆发出来。

因此,这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赵匡胤的离奇去世。作为最后一个见到赵匡胤的人,赵光义身上有很大的嫌疑。

奈何这件事发生在皇宫里,等人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现场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因此根本无法判断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按照杜太后的说法,赵光义去世之后,皇位应当还给他哥哥这一脉的人,或者是再传给他的弟弟。

但是赵光义在位时,他的弟弟和两个侄子全都出了事,不是发疯就是死亡,最终不得不让赵光义的后人继承皇位。

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终究还是落到了赵光义这一脉的手里……

来源:文史闯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