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城,以工筑梦!新余市构建天工开物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2:04 1

摘要:8月31日,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将在新余召开。这座赣西钢城深耕多年的天工开物文化复兴工程,终于迎来体系化发展的里程碑时刻。从分宜县凤凰山铁矿遗址的考古现场,到舞剧《天工开物》亮相联合国总部;从45大类天工开物国际商标的战略布局,到打造国家4A级旅游

8月31日,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将在新余召开。这座赣西钢城深耕多年的天工开物文化复兴工程,终于迎来体系化发展的里程碑时刻。从分宜县凤凰山铁矿遗址的考古现场,到舞剧《天工开物》亮相联合国总部;从45大类天工开物国际商标的战略布局,到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双林夏布文化旅游景区——一部沉寂300多年的科技典籍,正以全新姿态焕发新生,为新余市践行文化强省战略写下生动的注脚。

理论铸魂:

深挖历史根脉 构建学术体系

300多年前,宋应星在分宜县完成“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而今,新余市正以系统性学术工程重塑该书的当代价值。

《天工开物》舞剧。记者凌厚祥 摄

机构筑基。新余市组建天工开物研究专班,联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等10多家机构,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机制。杨维增等国内权威学者驻点指导相关课题研究。

文献攻坚。我市成立课题组,组织研究编撰相关著作。分宜县图书馆收集20余个国家的200多本《天工开物》,其中1869年儒莲的法译本为存世孤本,为我国开展《天工开物》的历史、文化、理论、科技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学术发力。新余市以丰富、深厚的理论、学术等方面研究锚定文明坐标。40多项省市级课题破解典籍密码,提炼《天工开物》的文化内涵,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利依据。开展考古实证、社科研究,绘制天工开物遗址遗迹数字地图,定位凤凰山铁矿遗址等9处遗址遗迹;复原“乃服”技艺全流程,夏布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宜县双林镇被称为“中国夏布之乡”。

溯源是为了更好地谋划未来。新余市将通过系统性研究,谋划打造一个历史、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基地——在高铁新区规划建设中国古代科技文明馆,全息还原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同时,高标准谋划天工开物文化传承发展,将新余打造成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地、天工开物文化国际交流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谋划22项具体工作,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

厚植人文底蕴 文化融入城市

上海售罄、北京售罄、杭州售罄、南昌售罄……近期,一部“现象级”舞剧——《天工开物》在全国巡演,好评如潮,受到热捧。《天工开物》成书地新余再次来到聚光灯下。

舞剧阐释典籍。舞剧《天工开物》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传奇经历为原型,以“电影+舞剧”的方式,生动展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各种传统工艺智慧。截至目前,舞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巡演80场,连续售罄60余场,总票房超1800万元;线上宣传曝光量超8亿次,今年计划排演超120场(其中海外四国排演七场)。今年6月,更是在联合国总部亮相,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天工开物》舞剧。记者凌厚祥 摄

文艺升华经典。天工开物文化是新余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深挖文化内涵,积极助推《天工开物》大型文化纪实类真人秀节目,52集动漫《天工开物·开心岛》及《典籍里的中国》专题栏目等登上央视舞台。今年,我市创作《天工开物文化学生读物》,挖掘《天工开物》与现代生活、学科知识的关联;紧跟微短剧创作热潮,融入天工开物文化、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推出一批微而美、短而精的微短剧,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城市名片。近年来,我市不断厚植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将城市地名融入天工开物地域标识,例如天工大道、开物大道等;举办首届中国(新余)天工文化节、江西省“天工杯”工业设计大赛、天工开物文化学术研讨会;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七夕爱情、天工开物等优秀本土文化研究培育体系,进一步唱响“浪漫七夕地、天工开物城”城市文化品牌。

产业支撑:

转化文化价值 激发经济动能

《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著作,而且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复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余市传承天工开物文化基因,夯实工业基础,完善产业结构,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强市。

中国宝武新钢集团硅钢作业区。通讯员林文韬 摄

钢铁产业勇攀高峰。宋应星笔下所描绘的铁矿的火红,正是新余钢铁工业文明的重要源头。如今的新余,不仅拥有产能达千万吨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可生产从0.08毫米极薄钢材到380毫米中厚板等近千个品种、4000多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其中0.08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已达世界顶尖水平。

分宜县打造特色麻纺产业。记者凌厚祥 摄

夏布产业推陈出新。我市凭借麻纺工艺的悠久技术与夏布文化的人文传承,将麻纺产业作为富民特色产业来培育,已建立从苎麻种植到服装家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开辟苎麻产业博士工作室、夏布绣非遗传承基地。我市举办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全力打造全国麻纺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苎麻种植、夏布刺绣、文创旅游、产品销售等业态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在指导绣娘刺绣。记者凌厚祥 摄

文旅融合创新出彩。我市发掘“打铁”和“酒曲”等一批天工开物文化项目,成立江西省天工开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45大类天工开物国际商标,研发了笔、优盘、茶具、风车和水磨等一系列天工开物文创产品;成立新余天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数十家围绕文创设计生产、影视动漫制作的公司,上线天工开物手游项目等。同时,我市联合新钢集团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旅游项目,挖掘新钢江钢历史,拓展红色文化内涵。

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新余高铁新区科创芯孵化产业园引入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企业,借鉴古法生态智慧推动环保技术创新;谋划建设中国天工开物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融合科技馆、沉浸式剧场等九大功能,旨在构建产城融合、功能复合的城市新空间。

新余市以理论研究固本,深挖典籍奥秘与历史根脉;以文化品牌塑形,活化经典魅力并闪耀国际舞台;以产业生态强基,转化文化价值并赋能经济发展。天工开物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生动实践着文化强省战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