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 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霸陵乡西蒋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家中世代务农,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小家庭的肩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别提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了 。但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15 岁的陈忠实接触到了赵树理
1942 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霸陵乡西蒋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家中世代务农,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小家庭的肩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更别提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了 。但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15 岁的陈忠实接触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
“土改以后,田寡妇虽然还有个‘寡妇’的虚名,而事实上却已经变成了一个‘土地多、劳力少、吃喝有余’的‘中农’了……” 当这些质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映入陈忠实的眼帘,他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 。原来,农村里那些琐碎平常的人和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竟能如此生动有趣!那些熟悉的场景、亲切的乡音,仿佛一下子都鲜活起来,在他眼前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画卷。从那一刻起,一颗文学的种子在陈忠实的心中悄然种下,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开始生根发芽 。
对文学的热爱,让陈忠实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尽管家庭经济困难,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但他从未放弃。13 岁时,为了到离家 30 余里的灞桥投考中学,他独自踏上了那条漫长的道路 。一路上,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初次出远门的紧张与害怕。然而,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并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即使双脚磨破了皮,甚至渗出了血,他也咬牙坚持,从未旷课。
进入高中后,陈忠实对文学的热情愈发高涨。他和同学常志文、陈鑫玉共同成立了 “摸门小组文学社”,寓意着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刚刚起步,正在努力摸索前行 。同时,他们决定出版 “新芽” 墙报,希望能为校园里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创刊号上,陈忠实发表了自己的散文《夜归》,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公开平台亮相,虽然只是在校园内传播,但对于陈忠实来说,却意义非凡,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1962 年,陈忠实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 —— 高考 。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那个高等院校大幅度压缩招生名额的特殊年份,成绩优异的他最终还是落榜了 。这个沉重的打击让陈忠实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的大学梦、文学梦,仿佛一下子都破碎了。那些日子里,他整日郁郁寡欢,未来的道路一片迷茫 。
但陈忠实骨子里就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就像黄土高原上坚韧不拔的白杨树,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傲然挺立。在短暂的消沉之后,他迅速调整心态,决定重新出发 。他深知,生活的挫折并不能成为放弃梦想的理由,只要心中有梦,就一定能找到实现的途径 。于是,陈忠实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虽然每天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 。夜晚,当喧嚣的世界渐渐安静下来,他便在昏暗的灯光下,翻开一本本心爱的书籍,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
陈忠实的创作生涯起始于青涩的模仿性习作阶段 。1958 年,年仅 16 岁的他,在 “诗歌大跃进” 的时代浪潮影响下,满怀激情地创作了不少诗歌 。其中,《钢、粮颂》在 11 月 4 日的《西安日报》上发表,这首仅有 4 行、20 字的诗歌,成为了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尽管现在看来,这些诗歌可能稍显稚嫩,带着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步伐还不太稳健,但对于陈忠实来说,这无疑是他文学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他追逐文学梦想的起点 。
1962 年,回乡担任小学民请教师的陈忠实,更加坚定了从事创作的决心 。他将文学视为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同时也是在艰苦生活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港湾 。从 1965 年到 1966 年 4 月,他如同一位勤劳的耕耘者,笔耕不辍,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 5 篇散文、1 篇故事、1 首诗歌和 1 篇快板书 。这些作品虽然还带有明显的习作痕迹,就像刚刚绽放的花蕾,还不够娇艳欲滴,但它们的创作和发表,让陈忠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更加坚定地与时代 “合唱”,努力在文学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
随着 后期文化环境的逐渐松动,文学的春天悄然来临 ,陈忠实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一个小高峰 。1973 年 11 月,他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在《陕西文艺》第 3 期上头条发表 ,这篇作品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文坛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此后,他更是佳作频出,1974 年发表《高家兄弟》,1975 年发表《公社书记》,1976 年在刚复刊的《人民文学》第 3 期小说栏目头条发表《无畏》 。
在短短四年间,他连续发表的这 4 个短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和读者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从形象塑造来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十足,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从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分析,它们也显得较为成熟,叙事条理清晰,语言质朴生动 。这些作品就像是陈忠实精心打造的一件件艺术品,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天赋和潜力,也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实现了一次重要的跨越,从此踏上了更加广阔的文学征程 。
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忠实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他的小说创作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紧密关注时代与人的关系,将目光聚焦在政治与政策的变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上,尤其是农民生活和心理的变化 。他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农民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希望与迷茫。
在《初夏》中,陈忠实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父与子在人生选择上的激烈冲突 。父亲冯景藩,这位为集体化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老支部书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内心充满了失落和迷茫,他觉得自己过去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于是试图走后门让儿子进城工作 。而儿子冯马驹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他毅然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决心留在农村,带领大伙共同致富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就像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在时代的交汇处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
陈忠实通过对这对父子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不仅写出了冯景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思想负担” 和 “失落” 情绪,这种描写真实而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让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在尝试塑造乡村新人形象冯马驹,尽管这个人物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够丰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也体现了陈忠实对新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和追求 。
除了关注时代变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陈忠实还在作品中注重展现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变化 。在《康家小院》里,他细腻地描绘了康家小院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人物在这种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情感纠葛,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院之中 。
在创作过程中,陈忠实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努力突破自己 。他逐渐意识到,仅仅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物的外在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理 。于是,他开始尝试从地域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觉醒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等方面描写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 。
在《蓝袍先生》中,他通过主人公徐慎行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以及在时代变革下,人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 。徐慎行生活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家庭,“耕读传家” 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
陈忠实的文学作品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画卷,始终以农村为坚实的背景,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社会以及乡村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笔下,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以《白鹿原》为例,这部被誉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的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白鹿原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小说中,陈忠实对乡村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农民的日常劳作,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他们的衣食住行,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白鹿原上最好的庄稼人,也不过每年能种一料麦子,一料包谷,两料豌豆……”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陈忠实更是独具匠心,他笔下的农民形象个个鲜活生动,个性鲜明 。白嘉轩,这位白鹿原上的族长,他勤劳、正直、善良,同时又固执、保守,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他一生都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努力维护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在面对田小娥的 “伤风败俗” 行为时,他毫不留情地将其视为家族的耻辱,极力打压 。而鹿子霖则与白嘉轩截然不同,他精明、世故、爱面子,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他与白嘉轩之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 。田小娥,这个充满争议的女性形象,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和自由,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最终沦为了牺牲品 。她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
除了《白鹿原》,陈忠实的其他作品,如《初夏》《康家小院》等,也都以乡村为舞台,展现了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陈忠实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更注重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挣扎与成长 。
为了创作《白鹿原》,陈忠实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县志、乡志、家族史等资料 。那些泛黄的古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页都仿佛在向他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他还深入到关中农村,与当地的农民们交谈,倾听他们讲述家族的兴衰、生活的变迁 。在与一位老人的交谈中,老人讲述了自己家族中一位女性的悲惨命运,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陈忠实的内心,成为了《白鹿原》中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型 。
在创作过程中,陈忠实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他会为了一个情节的设置而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他会因为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而陷入困境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探险家,在文学的荒原中艰难前行,不断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
有一次,陈忠实为了描写白鹿原上的一场旱灾,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了解旱灾的具体情况 。但他总觉得这些描写还不够生动,无法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残酷 。于是,他亲自来到白鹿原,站在干裂的土地上,感受着炽热的阳光和干燥的空气 。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灾难的年代,他看到了农民们在旱灾中的痛苦挣扎,听到了他们绝望的呼喊 。
经过四年的艰苦创作,1992 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的初稿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忐忑 。他知道,这部作品凝聚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他对生命、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
《白鹿原》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对白鹿原上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人物塑造方面,陈忠实堪称大师 。白嘉轩,这位白鹿原上的族长,他勤劳、正直、善良,同时又固执、保守,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他一生都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努力维护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在面对田小娥的 “伤风败俗” 行为时,他毫不留情地将其视为家族的耻辱,极力打压 。他的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族的秩序,但也反映了他的封建和迂腐 。
鹿子霖则与白嘉轩截然不同,他精明、世故、爱面子,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他与白嘉轩之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 。他为了在村里出人头地,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名誉 。他的行为,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
田小娥,这个充满争议的女性形象,是《白鹿原》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和自由,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最终沦为了牺牲品 。她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她与黑娃、白孝文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
除了人物塑造,《白鹿原》的主题表达也十分深刻 。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人们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性、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 。它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展现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和奋斗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赞美,让读者在感受到历史的沉重的同时,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辉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