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罗湖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了一例特殊的病例——郭先生,一位岁65岁的中老年大叔,因“反复便血1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近一个月来反复便血在外院已行“胃肠镜”检查,并未发现便血原因,患者也就诊过肛肠科未发现痔疮出血,我科以“不明原因便血”收住院治疗。
近日罗湖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了一例特殊的病例——郭先生,一位岁65岁的中老年大叔,因“反复便血1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近一个月来反复便血在外院已行“胃肠镜”检查,并未发现便血原因,患者也就诊过肛肠科未发现痔疮出血,我科以“不明原因便血”收住院治疗。
入院后查腹部增强CT可见:小肠肿瘤,间质瘤可能。
患者住院期间又出现便血,考虑小肠间质瘤出血可能性大,需要急诊手术。李海军主任专家团队接手患者后立即予以完善相关检查,急诊为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小肠肿瘤切除术”。
01术中情况:
02术后病理:
小肠间质瘤并瘤内出血
得益于普外科手术及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仅7天。但患者后续仍需要药物治疗。
小肠间质瘤的科普知识:
01小肠间质瘤
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IST)是一种起源于小肠间叶组织的肿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一种。它与其他消化道肿瘤(如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不同,其生物学行为复杂,可能表现为良性或恶性,且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
小肠间质瘤的发病率较低,约为每10万人中1至2例,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通常位于小肠壁的肌层内,可向腔内或浆膜面生长,早期体积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引发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等一系列问题。
0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小肠间质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认为其发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约80%的病例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从而引发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此外,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其大小、位置和基因突变类型密切相关。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肿瘤(称为“小胃肠间质瘤”)通常生长缓慢,恶性潜能较低;而直径超过5厘米的肿瘤则更容易发生转移或复发。
03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严重并发症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随着肿瘤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腹痛与腹部不适:多表现为间歇性隐痛,进食后或体位改变时加重,可能与肿瘤压迫或牵拉周围组织有关。
2. 消化道出血:肿瘤表面溃疡可导致便血或黑便,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
3.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时。
4. 体重下降与乏力:常见于恶性程度较高的病例,与肿瘤消耗和营养吸收障碍有关。
5. 肠梗阻:罕见但严重,多由肿瘤阻塞肠腔或引发肠套叠导致。
04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影像学检查
CT与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增强CT对判断肿瘤血供和恶性程度有重要价值。
超声内镜(EUS):适用于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周围淋巴结情况。
2. 病理学检查
通过内镜或手术获取组织样本,病理学检查可见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DOG-1阳性是诊断关键。
3. 基因检测
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可指导靶向药物选择并评估预后。
鉴别诊断:需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淋巴瘤等疾病区分,病理和免疫组化是主要依据。
05治疗策略:手术与靶向治疗的结合
1.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小肠间质瘤的方法。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可选择以下术式: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直径较小、边界清晰的肿瘤,可通过腹腔镜微创完成。
节段性肠切除术:用于较大或侵犯肠壁全层的肿瘤,需切除部分肠段并重建消化道。
联合脏器切除:若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如肝脏或胰腺),需多学科协作完成复杂手术。
2. 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分子靶向药物是核心治疗手段:
伊马替尼(Imatinib):一线药物,通过抑制KIT和PDGFRA激酶活性控制肿瘤生长,有效率达80%。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瑞戈非尼(Regorafenib):用于伊马替尼耐药后的二线及三线治疗。
靶向药物还可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术后管理与随访
术后需根据肿瘤危险分级制定随访计划:
①低危患者每6-12个月复查影像学;
②高危患者需长期服用伊马替尼(通常3年以上)并密切监测。
06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
①定期胃肠镜和腹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消化道不适者。
②饮食以清淡、高纤维为主,避免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预后因素:
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基因突变类型是主要预后指标。5年生存率在早期患者中可达90%以上,但晚期或复发患者预后较差。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来源:爱护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