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继续聊思维相关的话题,即怎么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摘要:前面实际我对于思维认知,问题分析解决,深度思考等都写过专门的文章。首先我还是对我原来谈到过的深度思考的一些关键点做下总结,然后再结合一张图来谈下如何锻炼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里面的核心或关键点究竟在哪里?
前面实际我对于思维认知,问题分析解决,深度思考等都写过专门的文章。首先我还是对我原来谈到过的深度思考的一些关键点做下总结,然后再结合一张图来谈下如何锻炼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里面的核心或关键点究竟在哪里?
1. 打开黑盒,动静结合的思考这个观点实际我在多篇文章都强调过,就是思考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外在的表象,而是需要洞悉事物运转的内部机理,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打开黑盒,去研究事物内部构成,去研究事物内部的各个组件是如何依赖和协同,最终完成一个外在行为的。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动静融合的分析方法,以研究一辆汽车为例。
不同的人观察汽车时的侧重点不同,浪漫派的思维和事物认知更多关注的是汽车的外观、颜色、内饰等外在表象。其动态观察也仅仅停留在动态行为分析层面,只需要知道汽车在发动后,踩油门就行驶,踩刹车就减速或停止。这种观察并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汽车的内部构造及其相互作用。
而古典派的思维和事物认知,更关心为何踩油门汽车会前进或加速。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汽车进行静态结构分析,清楚汽车的内在组成部件,如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油门、传动系统等;同时分析汽车的动态行为,如加速、减速、后退等。但这时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还没有建立关联,也就是经静态分析后,各结构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动态行为没有建立关联。因此,在完成静态和动态的分解后,还需要进行关键的一步,即搞清楚内部组件究竟是如何协同运作完成一个动态行为的。
要了解汽车的加速行为,还需要我们打开黑盒,将踩油门作为关键输入并深入研究汽车内部组件,清楚踩油门会触发进气喷油、点火、气体燃烧、推动活塞做功、传动等一系列动作。完成这个分析,才完成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深度结合,也才真正洞悉了事物的本质。
2. 周期性复盘-提取方法论和模式对于复盘,我原来也写过不少的文章,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周期性复盘。
你完成一件事,作为一个项目,进行项目总结和复盘,往往都是针对单一事物的浅复盘,虽然也可以总结经验和方法,但是很难形成做同类事情的抽象方法论或模式。周期性复盘完全是你自己每季度,每半年,或者每年定期发起的深度复盘。是将你做过的一系列事情,多个项目放到一起共同抽象和提炼共性的复盘。
包括我在将个人知识管理也谈到,浅复盘可以完成知识到经验的转化,但是要完成经验到方法论和模式的转化和升级,必须是周期性复盘这种深度复盘。只有深度复盘能够完成已有知识经验的体系化和抽象。我原来将思维就一直在强调,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思维都是演绎思维,即已经知道了公理和定理的情况下,基于基本三段论的思路去得出结论。但是缺很少训练我们抽象和归纳推理的能力,缺少这个能力,你就很难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你平时看到的东西,实践的内容,学习到的知识有很多,你需要做的就是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抽象,形成自己的概念模型,自己能够记忆的最小知识集, 这个知识集就是索引信息。有了索引信息就能够按图索骥。
知识库和经验模式库的持续优化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将知识抽象为经验、将经验抽象为方法论和模式的过程。实践的程度越深入,反而会发现需要记忆的内容就越少。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你没有必要试图去记住一切,只要记住一这个索引就行了。
3. 深度思考的一个关键-逻辑自洽今天我讲思维,想讲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于深度思考的一个关键点,它实际上叫做你自己需要在逻辑上实现自洽。因为闭环这个词使用的太多,我今天不用闭环,而用自洽这个词。同时因为最近我刚好听过一个咨询顾问博主的一个视频,他也用到了自洽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比较好,所以我就搬运过来用一下。在我原来讲思维的逻辑的时候,我讲了三个关键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我们说的结构化的逻辑,一个是归纳演绎逻辑,一个是匹配逻辑,我准备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说,什么叫逻辑的自洽?
从归纳演绎到因果自洽
第一个,先说一下归纳演绎逻辑,归纳演绎逻辑它本质体现的是你对一个事物思维的因果层面的自洽,也就说当你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你的原因能不能支撑你这个结论。你是否符合我们常说的形式逻辑里面的大前提、小前提、三段式的这么一个推理过程。
所以基于这个归纳演绎,首先一个点,你的归纳本身能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洽。就是说,当你观察诸多的现象,你抽象归纳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这个结论本身正不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见小猫有四条腿,看到小狗也有四条腿,看到老虎也有四条腿,这个时候你就归纳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动物都有四条腿。那这个结论明显就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你观察的相关的一些样本不足够,导致你归纳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第二个点,我们在讲三段论推理的时候,当你具备了大前提小前提的时候,你能够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比如举个简单例子,所有的人都有两只眼睛,张三他是一个人,所以说张三也有两只眼睛,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最最基本的三段式推理,通过条件或前提,你得出一个结论。但是反过来很多时候就不成立了,你不能说通过一个结论去反推一个前提。
比如说你不能说某一个东西有两只眼睛,它就一定是一个人。因为动物它本身也是有两只眼睛,所以这个结论完全就是不对的,在你实际的因果逻辑上,你没有办法实现完整的一个自洽。
在软件开发里面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比如说你去解决性能问题的时候,你在这个项目里面解决性能问题,你发现是做了数据库调优,你在下一个项目里面,你解决性能问题也去做了数据库调优,所以说你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性能问题都是通过数据库调优去解决的。那么这个结论很可能就是归纳上的一个错误,样本不足够。因为其他很多性能问题很有可能是你代码本身写的逻辑有问题,代码没注意资源的释放也有可能导致性能问题。所以这个第一个点,我想谈的是逻辑的自洽,首先是要实现在因果上的一个自洽。
从分解到集成-关系自洽
第二个点,在结构化思维里面,我们经常谈MECE法则,谈金字塔原理,谈事物的组成结构。在事物的组成结构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说结构化思维里面,我想衍生出来的一个就叫关系的自洽。
最近我面试一个软件开发人员,他的简历里面写了他做过某一个电商项目,也熟悉微服务的开发框架微服务一个架构,这个时候他在电商这个项目里面,他就会写了应用了微服架构,应用了领域建模去做微服务的拆解,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
如果你单独问微服务架构方面的知识,他确实也很熟悉,你单独问电商平台、电商项目的内容,他也很熟悉。但是在电商项目里面究竟用没用微服务架构,有没有用微服务的相关的一些设计分析方法?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说我就会问到他在电商这个项目里面,是怎么样去应用微服架构去做微服务拆解的?
这个就很明显会把他的微服务的知识和他的电商项目的两个知识点做了关联,当一关联的时候,实际上他可能并没有完完整整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明显的他最终输出的内容、呈现的成果,在最终的多个知识点上的关系没办法实现完整的一个自洽,这个是我今天想谈的第二个关键点。
从静态到动态-过程自洽
第三个关键点,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经常会谈到一个叫模式匹配逻辑,所以在模式匹配逻辑里面又有一个很关键的自洽,我们把它叫过程的自洽。
什么叫过程自洽呢?
很简单,就很多人最终他得出了一个道理或者输出了一个结论,他手里面也有很多的素材,也有很多的论据,但是你让他详细的描述清楚,你通过这一些你手里面的素材资料怎么样一步一步推导出这个结论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他自己都描述不清楚,素材是现成的,结论也是对的,但是你怎么样一步一步推导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他没办法描述清楚,这个就是属于典型的一个过程不能自洽。
最近我刚好在看一本书,关于数字化转型架构方法论的,在这本书里面就谈到了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和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模型里面,它体现了业务战略、能力模型、技术架构、管控治理、组织体系一系列的相应的一些分块的这么一些能力模型或者是组件,形成了一张很完整的过程模型图。
但是当我把这本书全部完整看完的时候,我发现什么呢?就连写这本书的人,就连作者他都没有完完整整阐述清楚,在整个过程模型里面出现的业务战略、业务目标、能力模型、应用架构、技术框架、治理体系,这些组件之间究竟是什么样一个关系,上游活动的输出怎么样转到下游活动成为下游活动的输入的,一个端到端的过程怎么样是从最初的一个需求、最初的一个输出形成最终的一个你需要的这么一个成果的,他自己也没有说清楚。
这个就是典型的我们谈的你在思考逻辑上过程没有实现完整的一个自洽,你得到的结论道理是对的,但是你怎么样得出这个道理和结论的过程,你没办法把它阐述清楚,这个间接的仍然是体现了你在思考的过程中,你思考的逻辑存在断点和缺陷。
所以再简单总结一下,很简单,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深度思考,那么你一定要注意我刚才谈到的在思考的逻辑中,你要去实现因果的自洽,你要去实现关系的自洽,你要去实现过程逻辑的自洽,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深度思考过程。
4. 深度思考 = 时间+空间+逻辑结合上面谈到的内容,我们对深度思考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即一个思考能够算得上深度思考,一定是解决了时间拓展,空间扩展,时间+空间的关系逻辑三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思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一个动态的时间线;思考不再是一个事物外在表象,而是事物内在组成结构,事物和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依赖;思考也不再是离散的点,而是点和点之间如何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关系逻辑。不管是我前面谈到的周期性复盘,逻辑自洽,动态静态融合的思考方式,实际都是为了解决思考在时空,逻辑上面的高度融合统一。
任何思考的深入本质就是空间+时间的拓展,而拓展的过程中又蕴含了核心的底层逻辑。这个逻辑包括了归纳,演绎, 辩证,因果等各种逻辑。
首先是思考基于时间的前后动态延展本体是一个点,但是思考应该前后延展。比如我现在看到一个中年人,我应该思考这个人是如何从儿童发展到少年,从少年发展到青年,再发展到中年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这个中年人的外在表像,行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还可以思考基于原来的历史发展,是否又规则可以遵循,是否可以预测这个人后续的人生。
其次是思考的空间纵深发展本体这个点应该朝内思考,应该打破黑盒,去观察本地内部的组成结构,由哪些组件组成,相互之间关系和依赖是如何的。类似地球,我们应该洞悉到内部的地壳,地心等内部结构。当然,你还应该朝外思考,刚开始的思考地球是中心,但是放到整个太阳系,那么地球只是一个行星。
这就是思考上面空间朝内的深入,朝外的扩展。
接着就是逻辑。我们进一步思考先从静态的一个点,拓展到前后的时间纵深,又拓展到内部外部空间纵深,再结合逻辑进一步思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依赖关系,事物和行为之间的关联依赖和因果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本质就是底层的逻辑。所有的逻辑都是为了关系服务。
有了空间和时间的思考还不够,因为你思考的可能是离散的点,那么这些离散的点如何串联起来,那就必须通过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类似我在讲个人知识管理的时候谈到的知识网络图或知识地图。
因此思考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思考不再是表象的,而是洞悉事物内在机制的。思考不再是离散的,而是相互依赖和关联的。这就是深度思考的系统思维。
来源:勇往直前的精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