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排车:70年代的岁月辙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0:45 1

摘要:在时光的长河里回溯,20世纪70年代的风,裹挟着泥土与汗水的气息,悠悠拂过。那时,在广袤的乡村与城镇的街巷,地排车是极为寻常又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它像一位沉默却可靠的伙伴,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碾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辙印,印刻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故事。

散文

在时光的长河里回溯,20世纪70年代的风,裹挟着泥土与汗水的气息,悠悠拂过。那时,在广袤的乡村与城镇的街巷,地排车是极为寻常又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它像一位沉默却可靠的伙伴,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碾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辙印,印刻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故事。

地排车的模样,朴素得如同大地上生长出的器物。坚实的木料打造车架,粗大的木轮或后来渐渐出现的橡胶轮,支撑起一方不算宽敞却满是担当的“天地”。车架的榫卯结构,带着传统木工手艺的温度,经得住日晒雨淋,经得住重物的反复碾压。车辕长长的,仿佛在向时光伸展,等待着一双双有力的手握住,去奔赴一场场关于运输、关于生活的行程。

在70年代的乡村,地排车是农人的好帮手。春耕时,它载着沉甸甸的肥料,沿着田埂小路,驶向希望的田野。农人握着车辕,脚步稳健,车轱辘转动的“吱呀”声,和着枝头鸟儿的啼叫,成了春日里独特的乐章。肥料撒向土地,就像把对丰收的期盼播撒下去,而地排车则默默见证着这一年劳作的起始。到了麦收季节,金黄的麦子在场上堆成小山,地排车又忙碌起来。装满麦子的地排车,被农人拉着、推着,运往晒场,运往仓库。车辕上的手,或许磨出了泡,或许结了厚厚的茧,但握住车辕的力量从未松懈,因为那车上载的是一家人的口粮,是一年的辛勤成果。

城镇里,地排车同样穿梭不停。国营厂里,它运送着零部件,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保障着生产的有序进行。街头的供销社,地排车运来新到的货物,搪瓷盆、布疋、粮油,一件件被小心翼翼地装卸,而后摆上货架,成为人们生活里的必需。拉车的人,或许是厂里的工人,或许是街道的运输队成员,他们穿着朴素的工作服,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车辕上,滴在岁月里,把劳动的热忱融入这简单的运输工具之中。

地排车的行程里,有汗水,也有温情。邻里之间,谁家盖房子需要运砖运瓦,一声招呼,地排车就会汇聚而来。大家齐心协力,把红砖码上车,青瓦摆整齐,年轻力壮的汉子拉车,妇女们在旁边推,老人们则在一旁指挥着路线。车辙压过的路上,留下的是互助的温暖。车到目的地,卸车时的欢声笑语,仿佛在诉说着“远亲不如近邻”的质朴真理。在那个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地排车成了连接人心的纽带,让邻里情在一次次的装卸、拉推中愈发浓厚。

风雨中的地排车,更显坚韧。遇上雨天,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车轱辘陷入泥沼,拉车人憋红了脸,使劲儿往前拽,车辕在手中微微发颤。雨水顺着草帽边缘滴落,打湿了裤脚,可目的地还在前方,生活的责任还在肩头,于是咬咬牙,换个姿势,或者找根木棍辅助,一点点把车从泥里“拔”出来,继续前行。那情景,像一幅生动的油画,画里的人、车与风雨,构成了70年代人们不屈从于困难、努力生活的剪影。

孩子们对之都有地排车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放学后,总会有调皮的孩子追着地排车跑,看拉车人有力的步伐,听车轱辘的“吱呀”声。若是得到拉车人的允许,跳上车辕,感受着车子前行的颠簸,仿佛自己也成了这运输队伍里的一员,满心都是欢喜。大一些的孩子,还会试着帮大人拉车,尽管力气小,拉不动满车的货物,但那份想要为家庭、为生活出份力的心意,在车辕的晃动中,愈发清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排车渐渐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汽车、拖拉机等现代化运输工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地排车承载的70年代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它是那个时代人们勤劳、互助、坚韧的象征,是生活在平淡中孕育力量的见证。如今,偶尔在一些老旧的影像、乡村的角落,还能看到地排车的身影,它像一位沉默的时光老人,静静伫立,当人们的目光触及,那些70年代的故事,那些关于汗水与温情、奋斗与生活的片段,便会在心底缓缓流淌,提醒着我们,岁月曾有过这样一段厚重而珍贵的旅程,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生活的热忱、对困难的坚韧、对邻里的温情,都值得永远珍藏与传承 。

2025年8月29日

来源:热情小羊q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