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作为贵州高原上的重要城市,都匀在不同朝代经历了从边陲蛮荒到军事要塞、再到区域政治中心的演变过程,其历史变迁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略密不可分。
原创赏金猎人M世界历史网
2025年08月29日 11:50上海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作为贵州高原上的重要城市,都匀在不同朝代经历了从边陲蛮荒到军事要塞、再到区域政治中心的演变过程,其历史变迁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略密不可分。
**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夜郎故地的文明曙光**
早在战国时期,都匀属古夜郎国势力范围。《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夜郎自大"典故即源于此。考古发现显示,都匀境内分布的螺蛳山遗址、坝固古墓群等,出土了青铜锄、钺等器物,证明当时已存在农耕文明。秦统一后,虽设黔中郡,但实际控制未达都匀一带。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在此置牂牁郡,都匀属其辖地,但中央王朝主要实行"羁縻"政策,通过册封当地君长实现间接统治。东汉时期,都匀成为荆楚通往南越的商道节点,2012年在墨冲镇发现的汉代五铢钱窖藏印证了当时的商贸活动。
**三国至隋唐时期(220年-907年):羁縻州制度下的缓慢发展**
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派将领马忠驻守周边,都匀境内现存"诸葛屯"等地名或与此相关。两晋南北朝时,因中原动荡,都匀长期为土著豪族爨氏控制。
唐代贞观三年(629年)置羁縻州——南寿州(后改庄州),属黔中道管辖。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在都匀设"都云县",此为"都匀"地名首次见于官方记载。《旧唐书·地理志》载其"户八百二十七,口四千九百六十六",规模仍属小型边城。这一时期,佛教开始传入,现存归兰山唐代摩崖造像即为见证。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土司制度的形成与军事化**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都云定云安抚司,隶属绍庆府。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为抵御蒙古军,筑都云城(今老城片区),城墙周长约3里,开四门,军事功能凸显。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都云军民府,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苗族首领为世袭土官。这一时期,都匀成为"湖广通云南"驿道的重要节点,马帮贸易带动了集市发展。元末战乱中,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部将万胜曾攻占都云,现存城郊"万人冢"传说与之相关。
**明代(1368年-1644年):改土归流与卫所建设**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都匀历史转折点。朝廷平定"都云苗乱"后,改"云"为"匀",取"均匀安定"之意,设都匀卫,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七年(1419年)置都匀府,成为贵州"八府"之一,标志着中央直接统治的开始。
万历年间(1573-1620年),知府段伯炌重建石城,扩建至周长七里三分,设城门九座,现存百子桥即为当时所建。军事上,都匀卫下辖7所、56屯堡,形成"卫所-屯田"体系,《明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都匀卫有军户5624户。文化方面,王阳明弟子邹元标于万历年间在都匀创办鹤楼书院,推动儒学传播。
**清代(1644年-1911年):府县并置与民族融合**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卫设县,形成都匀府辖都匀县的格局。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周边土司,将都匀府辖区扩大至八县。
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因清水江水运开通,都匀成为木材、茶叶集散地,江西、湖广商人建立万寿宫等会馆。咸丰五年(1855年)爆发的"咸同苗民起义"中,都匀城被围困达十余次,知府石均、鹿丕宗等战死,现存《重修都匀府城碑记》详载其事。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传教士在都匀建立天主教堂,西方文化开始渗入。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近代化转型与抗战风云**
1913年北洋政府废府存县,都匀县属黔中道。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在墨冲等地发生战斗。抗战时期,随着湘桂黔铁路(今黔桂铁路)都匀段通车(1944年),大量机关、学校内迁,国立交通大学分校、陆军炮兵学校等机构曾暂驻都匀。
1944年"黔南事变"中,日军一度攻占独山,都匀成为抗战前线,美国援华航空队在都匀机场驻防。这一时期,现代工业萌芽,建立了发电厂、火柴厂等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民族自治与跨越发展**
1956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州府。1958年黔桂铁路全线通车,带动三线建设时期东方机床厂等大型企业落户。1983年撤县设市。1990年代后,依托毛尖茶、匀酒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都匀进入"高铁时代"。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都匀市常住人口达49.2万,城镇化率62.3%,成为贵州南部中心城市。现存文峰塔、石板街等历史遗迹与新建的秦汉影视城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今交融。
纵观都匀两千余年历史,从夜郎故地到军事边城,从土司辖境到民族自治州首府,其发展轨迹既是中央王朝经营西南的缩影,也是汉族与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每一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共同构筑了都匀"高原桥城"的深厚人文底蕴。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