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失守后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变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6:04 1

摘要: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段聊历史的,内容说到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的故事,还提了一嘴长城的作用,听着挺带感,就顺着扒了点资料。下面咱们就一块唠唠,瞅瞅当年这块地方在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眼里,到底有多重要。

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段聊历史的,内容说到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的故事,还提了一嘴长城的作用,听着挺带感,就顺着扒了点资料。下面咱们就一块唠唠,瞅瞅当年这块地方在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眼里,到底有多重要。

很多人一提长城,觉得就是中原王朝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长城修起来,更多是为了屯粮屯兵,方便打仗用,算是一块大后方。举个例子,战国时候的赵国,人家修长城主要方便军队屯驻,保证咱们自己人能在边境无后顾之忧。赵武灵王更狠,先后在阴山南北修了一南一北两道长城,把匈奴往北撵好远。那时候,长城压根不是边界线,反而是兵力向外推进、战略后移才修的,目的是把安全线推得越远越好嘛。

等到唐朝全盛时期,北边疆界一直到阴山以北,长城都还算在自己地盘内。可一到唐末就麻烦了。天下大乱,各路军阀都成了“地方割据”,顾不上边境防守。契丹、后梁、后唐这些势力,北边的距离长城还有一段距离呢。中间的地盘,原本是唐朝旧部自己管着,长城依然属于“中原”守着的。

说到五代十国,那真是政权换得跟走马灯一样,基本没有哪个能在位超过二十年的。大多数皇帝说实话功绩也就那样,除了后唐李存勖和后周柴荣这俩算是比较能打的。李存勖厉害在统一了北方,把契丹给摁住了,让后唐和契丹接壤。这样一来,长城还在后唐手里,中原能借着长城布防驻军,契丹想要南下也不是件容易事。

但到了石敬瑭这人就出幺蛾子了。他本是后唐手下干将,个人野心膨胀,居然跟契丹勾结,把“燕云十六州”往北一送,求契丹帮他上位,这才有后晋这朝代。但是,失了这十六州,后晋就跟瘦了一圈的后唐无异。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顺州、蓟州、蔚州这一大块,基本就是今天的京津冀大部分和山西北段。这地方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从山海关到阴山南边那一线的长城都包含在内,美其名曰“中原的北大门”。

可难受的是,长城不再为汉人王朝所有,反倒落到契丹等外族手里。这一下,长城摇身一变,成了契丹马队南下的跳板。后面后汉、后周老想打回来,柴荣还带兵北伐,结果契丹一缩回长城关口,想打都难。长城这防线要是站错了队,真的是敌人铁桶似的屏障。

后周完了到北宋,宋太祖、宋太宗也想收回这片地,一次次北伐,愣是没捞着,累得个半死。边上的契丹反而三天两头翻山越岭南下劫掠,打得河北南部、河南东边都不安生。后来宋真宗想讲道理,说燕云十六州算是祖宗留下的。契丹直接怼他,说老子这儿曾经也是唐的地盘,现在轮到我接手,你奈我何?还要求双方互称“南北朝”,咱听着都无语。

后边直到北宋灭亡,十六州一直攥在外族手里。继契丹之后,金国崛起,就是靠有长城这口“铁门槛”才好整事。说白了,这玩意儿一直悬在北宋头顶上,就像西方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只不过西方的剑没真砸下来,北宋的可真是一刀切下来,历史悲剧了。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飞翔的奥特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