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刷短视频瞎逛,一个初中老师分享了一些不是大家常用的数学学习套路,感觉真的挺走心的。虽然大家都知道上课认真点、错题本记牢这些道理,但其实还有四个小众又实在的办法,能让人对数学突然开窍,甩掉那种“题会听、题不会做”的尴尬。
前阵子刷短视频瞎逛,一个初中老师分享了一些不是大家常用的数学学习套路,感觉真的挺走心的。虽然大家都知道上课认真点、错题本记牢这些道理,但其实还有四个小众又实在的办法,能让人对数学突然开窍,甩掉那种“题会听、题不会做”的尴尬。
有个方法太有画面感了,就是“说题法”。不少同学做题就是对着作业本一个劲地写,卡住了就发呆。其实把思路说出口更容易发现不会的地方。比如搞二元一次方程,嘴里嘀咕“到底用什么方法,哪个方程容易改一改”,你这么边说边想,大脑反而容易抓住突破口。有个男生就靠每天晚上对着妈妈侃一道难题,过了一个月,班里数学分数直接飙高,让人惊呆。
另一个招数同样有趣,叫“虚拟学生法”。随手拿个布娃娃或者小纸人,假装自己是老师,跟它讲当天新学的定理。如果哪里卡壳了,说明自己那部分还没理解,赶紧再翻一遍课本。不得不说,这种“讲出来”的训练,比背题真管用,脑子记得可牢了。
其实初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挺抽象的,比如函数几何啥的,光靠记忆太吃力,不如把它们塞进生活里。就好比“速度×时间=路程”,你可以联想一下每天骑车去学校,速度多少,时间多少,距离自然算出来。这事儿别太死板,方程其实就像妈妈给你零花钱,买东西剩了多少,x就出来了。
有姑娘总记不住“三角形三边关系”,后来脑补成“三个人排队,想插队那哥们的胳膊要比两个人加起来的还短”,脑海里一下通透,这比死抠定义靠谱多了。还有学空间几何的,干脆拿乐高去拼出模型,看着正方体、圆柱,怎么组合、怎么重合,一下脑子有了那立体感。
再一个比较冷门的招数,是“对比法找不同”。数学里有些知识点名字差不多,内容却不一样。比如“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还有“一元一次方程”跟“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不小心就弄混。建议找张纸,两边列表,把判定条件、性质都对着写出来,贴墙上天天看。下次做题遇到,脑子里自然冒出来区别。
平时再找几道容易混淆的题,一块做个对比总结。比如什么时候选代入法,什么时候加减法?硬核总结一下,以后题一来,基本就知道怎么下手了。学会这种“对着干”的方式,作弊装题型一眼就能识破。
说起考试,总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是题难是真的平时太拖沓了。大神经验,“限时挑战”要安排上。像做选择题设置一分钟,填空题两分钟,大题十分钟,手机定好闹钟,到点就换题。这样多练几次,答题速度会被逼出来。有学生靠这个习惯,考试居然能提前二十分钟完事,还能从容检查错漏。
还有种“模拟考模式”,每周来一场,时间掐得严严的。做真题,中途绝不看手机不上厕所,模拟考试流程。完了就算一算每个板块花了多少分钟,看看卡在哪,下周有针对性提速,这学习方式简直绝了。
说白了,初中数学没那么死气沉沉。谁都可以用点生活场景,拿常见物拼几何,嘴里常常自言自语,又或者边讲题边理思路。这些听着有点另类的小动作,其实比单纯刷题顶用多了。反正选几个自己顺手的套路,可能哪天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班里“数学大佬”了,那感觉别提多爽。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奔跑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