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层峦叠嶂的四川大凉山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凉山下 彝路同行”实践团。这支承载着青春热忱的队伍,跨越千里从海河之滨奔赴彝区腹地,以“实干浸润乡土,青春赋能振兴”为使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用多元
层峦叠嶂的四川大凉山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凉山下 彝路同行”实践团。这支承载着青春热忱的队伍,跨越千里从海河之滨奔赴彝区腹地,以“实干浸润乡土,青春赋能振兴”为使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用多元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谱写了一曲津川同心、民族交融的动人乐章。
图1 实践团欢庆凉山火把节拍摄 邓世钦供图
实践团深入大凉山孙水村多个大队,为80位少数民族老人、老党员拍摄公益肖像照,用相机定格岁月故事,留存民族文化与乡土记忆;随后又走进冕宁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让长征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扎根。
图2 实践团公益为村里老人拍照 邓世钦供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实践团深知这一道理。他们踏遍田间地头,走访阳光玫瑰、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户,详细调研种植技术、生产经营与销售渠道等情况,摸清产业发展堵点。为破解农产品“出山难”问题,团队搭建自媒体宣传平台,以直播助农打通产销链路,截至目前帮助当地卖出1000余单、超4000斤农产品,用数字技术架起“田间到餐桌”的桥梁,切实让农民增收,让青春智慧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图3 实践团为当地农产品种植户直播销售 李琴供图
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实践团同样留下了深刻足迹。七月的大凉山正值火把节,他们主动加入当地志愿服务,与彝族群众共庆佳节,在载歌载舞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同时以语言为纽带,联合天科大“”志同协往”推普实践团共同深入村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打破地域沟通壁垒,让津川两地情谊在真诚互动中愈发深厚。此外,针对乡村老人与青少年的需求,实践团还开展了“关爱为暖”行动,陪老人包饺子、测血压、普及健康知识,用关怀温暖乡土;以“村BA”青少年篮球联赛为载体,向孩子们传递运动热情,在奔跑与欢笑中激活乡村活力,让希望的种子在彝区孩童心中生根发芽。
“走出课堂,才能读懂乡村;扎根大地,方能践行使命。”实践团成员的心声,正是当代大学生投身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从文化守护到民生关爱,天津科技大学“大凉山下 彝路同行”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不仅为大凉山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为全国广大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树立了可学可做的榜样。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