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实践创新和转化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8:02 2

摘要: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种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贡茶之乡”。但传统茶产业长期面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标准化程度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为破解“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困境,竹溪县锚定“中国高香型有机绿茶之乡”目标,构建“双核三带”产业布局。在海拔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奋力书写“一库碧水润北方,青山不负绿成金”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十堰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行GEP核算制度,全域推进绿色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从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担当,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十堰的生动实践为全国“两山”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本期系列案例,聚焦十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展现其以生态赋能发展、以绿色造福人民的坚定步伐提供借鉴与启示。

典型案例

竹溪县:“三茶”融合 绿叶子撬动乡村蝶变

展开剩余73%

案例简述: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种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贡茶之乡”。但传统茶产业长期面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标准化程度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为破解“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困境,竹溪县锚定“中国高香型有机绿茶之乡”目标,构建“双核三带”产业布局。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建设10万亩有机茶核心区,在300~800米丘陵地带打造15万亩大宗茶产业带,沿346国道形成茶文旅融合示范带。全县建成31.37万亩生态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超85%,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近10万群众增收,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称号,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亮点做法:

一、机制创新,整合资源链

竹溪县创新“三权分置+碳汇开发”机制,对5.2万亩碎片化茶园实施经营权流转,发放茶园经营权证1.3万份,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通过碳汇交易反哺茶农增收250万元。组建竹溪灵芽茶业集团,整合60家合作社、160家加工主体,构建“五统一”管理体系,即基地认证、鲜叶收购、加工标准、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统一。通过订单农业覆盖85%农户,鲜叶收购价提高30%,带动亩均收益突破6000元。组团发展模式结束分散经营的局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制定高香型有机绿茶国家标准,推动龙王垭、梅子贡等6家企业完善企业标准,通过欧盟、日本JAS有机认证,成为湖北省首个同时打开欧美日市场的茶叶产区,标准化建设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技赋能,升级生产链

三、全链延伸,拓展价值链

竹溪县在抓好传统精品茶的同时推进机械化大茶生产,原来被直接丢弃的“粗枝大叶”变身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变“一季茶”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引进浙江力石集团建设茶叶超级工厂,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提取物产品,纯度达98%,出口单价超2000美元/公斤。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一物一码”全流程追溯,消费者种植、加工等256项数据,产品溢价提升15%。建成鄂西北首个茶产业直播基地,孵化“茶乡竹溪”等20个本土IP,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百里茶廊”景观带,复建唐代贡茶院,开发“唐茶十二道”非遗体验项目,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茶旅融合、跨界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实现了产业价值“1+1>2”的良好效果。

四、政策护航,保障产业发展

为解决茶企发展资金难题,竹溪县出台《茶产业链信贷投放暂行办法》,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对智慧茶园、有机认证等给予30%~50%奖补,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惠及主体320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融通的强大活力。建立“院士工作站+乡土专家”培育体系,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秦巴山茶产业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23项,实施“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培养高级评茶员136人、制茶工匠284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竹溪县农业农村局黄姣 供稿)

经验启示:

竹溪县立足秦巴山区生态优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科技赋能升级生产、全链延伸拓展价值,构建起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名优茶国际领跑、大宗茶全链增值、茶文化多维赋能”的发展格局,为山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竹溪方案”。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