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烽火岁月的印记却在时光长河中愈发鲜明,从未因岁月冲刷而淡去。从将 “生命药带” 常系腰间、以柔肩承托生命之重的战地护士张惠婷,到用歌声为硝烟战场注入温暖力量的文艺兵胡平;从曾险坠悬崖却始终穿梭枪林弹雨、转战多域的报话员董德宏,到为守护手榴
八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烽火岁月的印记却在时光长河中愈发鲜明,从未因岁月冲刷而淡去。从将 “生命药带” 常系腰间、以柔肩承托生命之重的战地护士张惠婷,到用歌声为硝烟战场注入温暖力量的文艺兵胡平;从曾险坠悬崖却始终穿梭枪林弹雨、转战多域的报话员董德宏,到为守护手榴弹而左耳失聪的宣传战士李斌……每一位亲历者的讲述,都是一曲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英雄赞歌。
历史从未走远,英雄就在身边。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羊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烽火记忆·英雄未老”专题系列报道,邀您走进生活在青羊区的五位抗战老兵的革命历程,聆听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民族史诗,追寻虽渐远却永不遗忘的历史回响。
今天,让我们走进抗战老兵李斌的烽火记忆。
1945-2025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客厅的墙面投下暖光,一枚鲜艳的中国结,在素净的房间里显得格外醒目。101岁的李斌侧身倚在沙发上,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满脸深纹里藏着岁月痕迹。客厅显眼的位置,李老和周恩来总理同框的合影静静摆放。当谈起那段烽火岁月,李斌的声音洪亮起来,“我们那时候,可没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她一边回忆一边比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
1939年深秋,八路军东进抗日至河北饶阳。年仅15岁的李斌跟着老师,与五位同学一道加入了八路军第120师358旅的战火剧社。自此,李斌成为了八路军部队里最年轻的宣传女战士之一。在战火剧社,她和战友们以短剧、歌声、壁报为“武器”,传递信念与希望。“嗓子唱哑了也接着唱、接着演,就是要让大伙儿知道,鬼子并不可怕,我们一定能赢!”
(最后一排右起第三位为李斌)
1940年,120师回防晋察冀边区,踏上了从河北经山西奔赴延安的漫漫征途。李斌被任命为班长,带领一支女兵小分队行军作战,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战士仅有9岁。行军常遇激战,部队多在夜间行动。“白天行军时,头顶上总有黑压压的乌鸦,叫得人心慌。”她声音低沉下来,那盘旋的乌鸦群是前方激战惨烈的预兆,“为了避开日军的围追堵截,我们只能在夜里赶路。”
当时八路军物资极度匮乏,全班12个人只有一条打不响的枪和两颗手榴弹。“我把两枚手榴弹别在腰间,首长说‘命在手榴弹在’,那不仅是武器,更是全班的生命线啊!”饥饿更难熬,饿得前胸贴后背,就嚼干玉米秆、啃叶子充饥,刮得嗓子生疼。“可乡亲们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最后一点粮食塞给我们。”说到这儿,她眼中泛起泪光,那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打赢日本鬼子!
攻打临汾时,李斌在前线手术室担任护士长,正在观察运伤员担架队,一发炮弹就在身后炸开了,天崩地裂的气浪将她掀翻,只听见战友大声喊“你耳朵流血了”,自此,她的左耳就听不见了。
历经艰险抵达延安后,未满18岁的李斌提前入党,后又经过中央党校学习,随后回到358旅任图书干事。“书不算多,大多是苏联来的‘宝贝’,我把它们理得整整齐齐。”她回忆,“油灯下翻书,字里行间仿佛充满着力量,在那段艰苦岁月注入了信仰和光。”
在陕北,李斌与在120师师部工作的战友仇明林相知相爱,结为革命伴侣。李斌的子女回忆:“老母亲给我们讲过很多次,有一天师部和旅部驻地在仅隔一里地的两个村子,好不容易隔这么近,干脆就把婚结了。”李斌找了一张纸写了申请结婚报告,找到旅长张宗逊,对方哈哈一笑立刻签字同意。当晚旅部驻地响起通知:“今天晚上,李干事结婚,开水管够,杯碗自带!”
新中国成立后,李斌带领十八兵团家属队,跟随兵团政治部乘汽车翻过秦岭进入四川,一路南下到达了成都。1952年,李斌转业至成都仪器厂工作。1958年3月8日,周恩来、陈毅等在成都参会期间,接见了出席四川省和成都市各族各界妇女干部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联欢会的全体人员,李斌就是其中一员。“当时周总理在会议中抽时间接见我们,大家都很兴奋。”李斌说到此,调整了坐姿,她回忆道:“周总理特别精神,和我们挨个握手,感觉特别亲切,还询问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最后还和大家合了影。”这张泛黄的照片一直被摆放在李斌客厅的显眼处,成为了她一生中珍贵的记忆和精神动力。
采访尾声,李斌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再次穿越时光,与当年那个背负手榴弹、在寒夜中倔强跋涉的少女班长相遇。如今,岁月虽已染白她的双鬓,但李斌心中的那团烽火从未熄灭。她的经历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勇毅拼搏,续写辉煌。
报道:黄成薇
来源:锦绣青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