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几种说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1 07:18 2

摘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期,在中国的史籍中,记载不同,说法各异,尚无一致意见。最早记载,见于唐杜环《经行记》中,惜此书已佚,只在杜佑《通典》中保存其一二。杜环是杜佑的族子,天宝年间曾随高仙芝军队西征,被阿拉伯人俘虏,居西域十二年,后从海道回到广东。杜佑的《通典•大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期,在中国的史籍中,记载不同,说法各异,尚无一致意见。最早记载,见于唐杜环《经行记》中,惜此书已佚,只在杜佑《通典》中保存其一二。杜环是杜佑的族子,天宝年间曾随高仙芝军队西征,被阿拉伯人俘虏,居西域十二年,后从海道回到广东。杜佑的《通典•大食传》与新旧唐书中的“大食传”大致相同,皆谓系永徽二年大食始遺使

来朝,但没有提到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和如何传教之事。最初谈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时期的,则为《明史•西域传》。现就儿种主要说法,略述如下,

一、隋代开皇说

《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默德那国传》说:

“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幹葛尔斯,始传其教入中国。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不替”。

《皇明世德录》中说:“穆罕默德,生而神灵,西域诸国,并臣服焉,其教以事天为本,而无像设。嘴开皇中,始传入中国”。

上引文献,史学家认为不足为信。因力《明史》、《皇明世德录》主张伊斯兰教在隋开皇中传入中国,都是以西安府天宝元年王铁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

为根据,此碑中说:“西域圣人谟罕默德生于孔子之后,居天方之画,•••圣道虽同,但行于西域,而中国未闻焉。及隋开皇中,其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曼于天下。”①但此碑根据陈垣等专家考证,实为明人所伪托。因为碑文语义,纯属宋明以后语,与唐人语绝不相似。其书法亦非宋 明以前书法。唐代称“大食”,碑文则代以“天方”,唐代称“摩诃末”,碑文则称“谟罕默德”。碑文后又有“万年县”,这是公元九五一——九六〇年即后周时代的地名。故此寺建子元明之际,此磚或成于此时,而绝非唐代天宝元年之产物。由于碑的产生年代晚,所以它所记载的事,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同时,穆罕默德生于公元五七一年,当为陈宣帝太建三年。穆罕默德开始在亲友之间传教是在公元六一〇年,当为我国隋大业六年。其逃出麦加,出奔麦地那之年,即为伊斯兰教历纪元之年,亦即公元六二二年,是我国唐武德五年。其殁于公元六三二年,则是唐贞观六年。隋开皇中,为公元五八一年至六〇〇年。据此,隋开皇年间,穆罕默德尚未开始宣传伊斯兰教,怎能说伊斯兰教此时传入中国呢?

所以此说是不可信的。

二、唐代传入说

唐代传入中国说,有四种不同年代的说法。

(一)唐武德中传入说

何乔远著《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条云:“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贤美,其国王聘 。••••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二) 磨贞观二年传入说

张星 著《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引《回回原来》

(又名《西来宗谱》)云:《大唐贞观二年,唐王夜参一缠头人追赶妖择入宫。此日早 ,臣上奏日:缠头本是西域回回。臣闻画回,诚实无欺,忠浮无伪。如以恩结之必能忠心悦服。更乞吾皇差使臣进见回王。

请求邀使来华,以饜我国。天子开奏,乃遣使聘请。

……回王道该思、吴哀思、喷心三人,投奔中国。行至中途,该思、吴哀思,不服水士而亡,余噶心一人至中国,唐王选三千唐兵移至西域,更换三千回兵来中国,生育无穷,中国乃有回回也。”英人威尔斯著《世界史纲》第三十章中云:“在景教徒到唐太宗朝廷之前五年,即公元六二八年有一群值得注意之使者,由阿拉伯麦地那之扬布埠,乘商船越海至广州,奉穆罕默德所遣,持书往见唐太宗,书信内容同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利,及忒息丰之咯瓦氏书信相同,太宗既不像希拉克利那样置之不理,亦不像喀瓦氏之侮辱来使,皆待之以礼。对于使者关于其神学之见解,颇加赞许,遂助之建一清真寺于广州,以备阿拉伯商人之使用,至今犹存,此寺盖世界最古清真寺之一也”

(三)唐贞观六年传入说

蓝煦著《天方正学》卷七旺各师墓志云,《大人道号旺各师,天方人也,西方至圣之母舅也。奉使护送天经而来,于唐贞观六年。行抵长安。唐太宗见其为人耿介,讲经论道,有实学也。再三留驻长安,因勅建大清真寺,迎使率随从居之。大人著各讲章经典。劝化各国。嗣后生齿日繁,太宗后赖江宁、广州,亦建清真寺分驻。厥后大人期颐之年,由粤乘海船,放洋西去。既抵青石,伏思奉圣谕而往,未曾奉命而还,何可还厥梓里,是以复旋粤海。大人在船中复命归真,真体大发真香,墓于广州城外”。

张星煨著《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第二册中,引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俄国驻北京总主教柏雷狄斯,曾获得由阿拉伯文译成汉文的古代布告一张。此布告叙述伊斯兰教初入中国的事迹谓:“唐贞观六年、(西纪六三二年)穆罕默德之母舅依宾哈姆撒,率徒众三千人,携《古兰经》来至中国。哈姆撒道高品善,太宗皇帝见之大悦,并其徒众悉优礼之,留之长安,筑礼拜寺一所以居之。嗣后徒众日繁,乃于江宁、广州别筑分寺。哈姆撒次与众讨论经义,立规戒,以便遵守。分僧侣为三级以利传教。第一级曰依妈姆,次曰咯梯巴,三日麦爱清。依妈姆犹之佛寺方丈,咯梯巴乃讲经者,麦爱清则招呼祈祷者。僧之职在讲解圣经,俾众遵守,乱纪者惩罚之。”布告后又列举了十四条戒规。诸如婚姻丧葬,禁止吸烟饮酒、赌博和高利贷,以及念《古兰经》等,作为信徒之指南。

(四)唐永徽二年传入说

陈垣先生著《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一书中谓:欲知回回教进中国之源流,应先知中、回历法之不同。

回历以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一年,并无闰月。若与中历与之对算,则每经三十年,即差一年,百年则差三年,一千年应差三十年。回历纪元,明以来皆谓始于开皇十九年己未(公元五九九年),其误因洪武十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甲子采用回历时,为回历七百八十六年。由此按中历上推七八六年,则为开皇十九年,故有此说。若按回历推算,实为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六二二年),与开皇己未说,相差二十三年。此二十三年,为研究中国回教源流者之一大症结。《西来宗谱》一书中谓始于唐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亦由于误算年数,非有意作伪,所谓贞观二年者,实永微二年(公元六五一年)。贞观二年与永徽二年适相差二十三年。其说本不谬,特误算耳。

他说:旧唐书本纪及《册府元龟》,均谓永微二年,大食始遗使贡。因唐代外使来期,向有铜鱼之制,雌雄各一,铭其国名,置于彼国。未通使者,当无此,故知其为始末。故大食与中国正式通使,确自永徽二年始。

根据上述所引文献,可归纳如下几点:

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有四种不同说法。实际上为武德、贞观及永徽三种年代。贞观二年及贞观六年,相差仅四年,有可能是伊斯兰教徒于贞观二年自阿拉伯出发,经广州,至贞观六年才到达长安面会唐朝皇帝的一段时间。武德和贞观年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依据,主要有穆罕默德的母鼻“旺各师”和“伊宾哈姆撒”以及该思,吴哀思,噶心等一些伊斯兰教徒,奉穆罕默德之命,致书唐朝,来中国传教。但这些人的活动记载,多数学者认为皆见于明以后的记载中,明以前的则未见到。从到中国的时间看,武德年间传入中国说和贞观年间传入中国说,须进一步找证据。因力所引事实,均是明清以来一些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口头传说编写的史实。我认为不论是旺各师还是伊宾哈姆撒,虽不一定有其人,也不一定是唐贞观年间来中国的伊斯兰传教士,但这样的传教士精的,县长眠于中国者不少。陈垣先生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确始于永徽二年。这个论点,得到我国史学界的普遍认可,但究其更实着,仅限于正式通使,在正式通使之前,有没有传教活动的可能呢?是有可能的。因为:(1)在《唐书》及《册府元龟》中,都认 大食与中国正式通使,始于永徽二年。但在《唐书》及《册府元龟》中,并未提到关于传教之事。

(2) 唐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正是穆罕默德之后第三任哈里发鄂斯曼时代。由于欧默尔的军事扩张,在鄂斯曼时,波斯、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地,已被伊斯兰教征服和管辖,并且东北一线与中国边境相接。伊斯兰教势力的发展,除武力扩张外,海上商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唐初,中国与西方海上的贸易,以波斯为最盛,其次则为阿拉伯人。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波斯全境皆为阿拉伯伊斯兰教徒所占领,波斯人已改宗伊斯兰教。因此。在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以前,必有大批的阿拉伯和波斯的伊斯兰教徒在来中国经商贸易时,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陆路方面,也不亚于海上,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灭东突厥。公元六四〇年以来打败臣服了西突厥的高昌等国,至六四八年西突厥五叫陆部降唐,碎叶川亦和今新腦金部才为唐控制,丝绸之路复通,网拉伯和中亚伊斯兰教徒的商队,从此来中国的西北部者一定不少,他们完全有可能将所信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3)中国历法,在元、明两代,多采用伊斯兰教历。如果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期,鉴于各种不同的记载,是由于中历与伊斯兰教历在推算上的错误所致,那么元明时期,那些有学问的伊斯兰教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既能改制中国历法,就必定懂得中历与伊斯兰教历的不同,但他们何以没有发现推算上的错误而加以纠正呢?

所以永徽二年只能是两国正式通使之年,而不能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与阿拉伯商人有很大关系,应当沿着这条线索去溯本求源。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本士,是在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在公元六三一年之前来华的阿拉伯商人。或者还有一部分不一定是伊斯兰教徒。在公元六三一年之后,来华的阿拉伯商人,则绝大部分是伊斯兰教徒。公元六四二年(唐贞观十六年)。伊斯兰教已占领波斯,在此之后来中国的波斯商人,也大都是伊斯兰教徒。这些商人有的长期居住中国,为了便于举行宗教仪式,也很快的修建了清真寺。同时穆罕默德生前也曾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你们亦当往求之。”①说明穆罕默德生前也注意到中国的文明。范文澜同志说:《当时中国文化独步在世界上,为摩诃末所推荐,阿拉伯与中国在精神上的友好关系,从摩诃末时就开始了。”①穆罕默德的话,对其教徒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定会有众多的教徒响应的。所以伊斯兰教很可能在穆罕默德迁都之后或在公元六三一年(唐贞观五年)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到了中国。永徽二年正式派遣使节来到中国首都长安,朝见唐高宗李治,主要是致谢中国未出兵援助波斯和宣传大食建国的经过及国内情况的,完全是为修好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来的。上述论点,虽未获得确切证据和学者的一致公认,但随着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和挖掘,一定会得出正确结论的。

来源:秋天的落叶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