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岁的高尔夫小冠军刘宇婕有个心愿:不是让别人称她为“刘国梁的女儿”,而是有一天人们称呼乒乓球冠军刘国梁为“赢赢的老爸”。
六岁的高尔夫小冠军刘宇婕有个心愿:不是让别人称她为“刘国梁的女儿”,而是有一天人们称呼乒乓球冠军刘国梁为“赢赢的老爸”。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这句古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但为什么鲜有赞扬女儿自强的名句?这不是因为女儿们不符合条件,而是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中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
事实上,不是男儿才当自强,女儿也很自强。从桑兰到张海迪,从普通家庭女孩到世界冠军的女儿,无数事例证明:“女儿当自强”并非空话。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如何培养自强的女儿和女性如何自我成长。这不仅关乎女性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一、心理学视角:主体性培养是自强根基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对500名12到18岁期间的女孩追踪调查发现:那些母亲提供自主性支持(如允许参与家庭决策、鼓励表达不同意见等)的家庭中,女儿成年后的职业主体性和关系边界意识往往更强。
当一个女孩从小被允许做自己后,这份体验就会逐渐内化为她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她会相信自己有权利选择,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指出: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很多女孩是听着“你要乖”“要合群”“要有礼貌”的规训声长大的,这容易导致她们忽视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当父母以接纳的态度倾听女儿的声音,她便获得了探索世界的勇气。真正的爱不是塑造她成为你期待的样子,而是让她成为她自己。”
二、教育学视角:独立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警告:“父母对自己的女孩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女孩招致毁灭。”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角色尤为关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如果要做到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首先就要欣赏孩子。”
托马斯曾说过:“有的时候,及时而有力的鼓励就是对女孩最好的帮助。”母亲的鼓励可以帮助女孩走出困境,树立信心。
自律自强的精神往往通过家庭教育传承。刘国梁四岁时被父亲带去北京,在父亲老乡张立家中,年幼的他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将来要做世界冠军的种子。这种自强精神后来也传给了他的女儿。
三、社会学视角:打破“公主”迷思
马伊琍在离婚后表示:“不会将女儿培养成‘小公主’,希望她可以自强自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依靠父母,不依赖另一半。”
这是她对自己婚姻的总结,也是对女儿未来的期许。新时代的女性要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女儿时一定要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常常限制了女孩的发展。《童年的秘密》中说:“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将其塞进“男孩该如何”“女孩该如何”的模板。”
女孩可以如溪流般柔和,也可以似礁石般坚硬;能在实验室里钻研公式,也能在舞台上释放锋芒。只有当她不再为“不像女孩”而自我怀疑时,她的天赋才能自由生长。
四、成功案例:自强女性的光芒
案例一:刘国梁女儿刘宇婕
刘国梁六岁的女儿刘宇婕(小名赢赢),以总杆数106获得女子七岁以下组高尔夫比赛的亚军。她三岁开始打球,四岁全国打比赛,从来没叫过苦。
她对父亲说:“为什么大家都说我是刘国梁的女儿呢,有一天,我要让他们说你是赢赢的老爸。”
案例二:先天残疾的魏清
先天没有左臂的女孩魏清,不仅成为同济大学首位学生籍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还被法国迪卡侬集团录取为设计员,赴法国总部实习。
她的成功离不开母亲袁敏娟的培养方式。袁敏娟十分好强:“越需要动手就越要让魏清去做。”以系鞋带为例,未满3岁的小魏清整整用了两个小时才“抖抖豁豁”地完成。
案例三:桑兰和张海迪
1998年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桑兰不幸因脊髓严重挫折而造成瘫痪。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当挫折的挑战者。
张海迪因疾病而高位截瘫,她说:“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视作真正的幸福。”她一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为社会做贡献。
五、行动指南:培养自强女儿的实用方法
1. 保护女儿的主体性
允许女儿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她表达不同意见。这会帮助她建立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鼓励女儿自己做决定
小到选择穿什么衣服,大到参与升学和社交的选择,让女儿学会权衡喜好与实际,理解“每个决定都有代价”。
3. 培养动手能力
不要过度保护女儿,让她自己尝试做事。即使是系鞋带这样的小事,也要鼓励她自己完成,培养她的独立能力和毅力。
4. 灌输“女性不是弱者”的观念
告诉女儿:“做个女强人也没什么不好”,这里的强不是性格强势,而是积极主动、自强自信、勇敢独立。
5. 教会女儿学会拒绝
家人要给予女孩子正确的引导,当遇到不公的事情或别人欺负自己时,要敢于发声,巧妙拒绝。
6. 父母以身作则
董卿在《面对面》里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你应该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你有爱也有尊敬。”
魏清的母亲袁敏珍有一摞日记本,23年来点点滴滴记录了自己与女儿的快乐、忧愁甚至痛苦、迷茫。她在日记中写道:“女儿成了我自律自强的一面镜子。我要迎头赶上。”
培养自强的女儿不需要奢华的物质条件。普通家庭给女儿最好的富养,不是把她裹在凡事听安排的温室里,也不是用奢侈品为她堆砌出虚假的安全感,而是小心呵护她心里那份“我想试试”的勇气。
能自己掌舵的人生,才是一个女孩独有的生命航线。
来源:开拓客dlA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