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子大力站起身,动作大到差点把椅子掀翻,用一种深恶痛绝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气得全身发抖:自己学习不上进,父母还说不得了?
文字|周周
“行了,别唠叨了!天天就这么几句话反复念经,你嘴不累吗?我都要烦死了!”
儿子大力站起身,动作大到差点把椅子掀翻,用一种深恶痛绝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气得全身发抖:自己学习不上进,父母还说不得了?
那个曾经乖巧懂事的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好像突然变了个人。问他作业情况,他各种不耐烦;周末在家,总抱着手机不放。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不太理想,我刚叮嘱几句,就引发了这场冲突。
夜深人静时,我辗转反侧: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直到用心学习后,我才惊觉:孩子“烂掉”的起点,不是从沉迷手机开始,也不是从懒惰开始,而是从父母亲手破坏了他的内驱力那一刻开始。
我们都在犯的致命错误:用外驱力扼杀内驱力
心理学将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包含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其中,自主感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是积极还是消极。
当孩子觉得行为是自己选择去做,能靠自己决定时,驱动他行动的才是内驱力。而家长的催促、批评、说教,则形成了 “外驱力”,这种外力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剥夺孩子的自主感。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做事,但它带来的感受是痛苦和压抑。
小时候,孩子还可以被家长的外力推着走。但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增大,孩子感受到的阻力会逐渐大过推力。
这时如果还没激发出内在动力,孩子就会丧失积极性,变得消极厌学。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懂事、认真学习,长大了反而顶嘴逆反、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
三个信号:你的孩子正在“内耗”中沉沦
1. 情绪火山随时喷发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脾气暴躁、情绪难以控制,稍有不顺心就发火,容易激动,经常和家长发生冲突。
他们会觉得父母非常唠叨,只要和他们说话就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甚至有摔门和拍桌子的行为。
2. 自我封闭的孤岛
以前那个黏着你说悄悄话的小不点,突然变得爱关门、爱顶嘴,日记本藏得严严实实,手机屏幕恨不得贴在脸上。”
你想关心他,他却用“别管我”筑起高墙。当你忍不住闯入他的私人空间,换来的可能是长时间的冷战。
3. 自我否定的黑洞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陷入“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一次考试失利就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朋友疏远便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当成绩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当父母的爱变成无形枷锁,孩子会通过“躺平”完成对成人世界的反抗——这不是懒惰,而是用极端方式呼救。
拯救计划:三把钥匙重启孩子内驱力系统
第一把钥匙:从负面监视者到积极反馈者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操心方式,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负面观测。随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然后带着指责和评判开口:“少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能敏锐察觉父母的不信任,在内心产生叛逆情绪。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言行是果,父母的负面沟通方式才是因。
转换方式:当看到孩子没写作业在看手机时,不说“作业写完了吗?就在这看手机!”,而可以说“你现在对时间的规划越来越心中有数了,策略意识进步了。”
通过对小进步的积极反馈,激活孩子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大脑对即时反馈有天然敏感性。家长把对孩子自律的长期期待,拆解为可量化的“小进步”并积极反馈,能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
孩子听到这样的反馈,很快会主动放下手机,强化自己“时间规划能力”的成就感。
第二把钥匙:从控制者到支持者
很多父母渴望培养积极自律的孩子,却在日常生活中做着相反的事——替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关注作业和成绩,要求按自己的节奏执行。最终自己累得够呛,孩子还反感消极。
觉醒后,我告诉儿子:“以后放学回家,你是选择先玩手机,还是先写作业,都由你自己决定。妈妈发现自己过去对你的‘指点’,是一种焦虑和不信任。你是有主见的少年了,该懂的道理都懂,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儿子表情从惊讶到不可置信,再到认真。从我的信任里,他感受到了被尊重。从学会放手开始,儿子真的不一样了。没了催促和唠叨,学习真正变成了他自己的事。他开始有了责任意识,慢慢学着搞定这一切。
第三把钥匙:从命令者到赋能者
用“我担心”代替“你必须”
一位妈妈发现女儿偷偷化妆,没说“学生就该有学生样”,而是说 “我看到你化眼线,担心老师会说你,也怕化妆品伤皮肤”。女儿愣了愣,说“我就周末化,平时不化”。比起命令,说出真实的担心,反而让孩子愿意商量。
用共情代替说教
男孩因被老师批评回家摔杯子。爸爸没说“你还有理了”,而是递给他一瓶水:“看你挺生气的,是觉得老师冤枉你了?”孩子突然红了眼:“他根本不听我解释!”等孩子说完,爸爸才说:“被冤枉确实难受,但摔东西解决不了问题,下次试试跟老师好好说?”
情绪没被接住时,道理永远听不进去。
用自主权代替包办
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就不会锻炼出自我控制。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也是一样。
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周末是跟同学吃饭看电影,还是在家玩手机?寒暑假是补课,还是在家自学复习?鞋买五颜六色的,还是简约的基础款?
经历自己的选择,孩子才会对这些事负起责任,锻炼出对学习、生活的掌控感。
父母的终极顿悟: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需要改变
《爸爸是座山》的作者梅格·米克写道:“父亲比其他任何人对奠定女儿的人生轨迹都重要的多,是女儿一生中真正的‘靠山’”。
所谓靠山,不是挡住所有风雨,而是让孩子敢淋着雨继续出发。
父亲对妻子的态度,藏着女儿自爱的密码。心理学上的“镜像神经元”理论早已证明:孩子会无意识复制父母的互动模式。若父亲总对妻子冷嘲热讽、颐指气使,女儿会在潜意识里认定:被轻视是常态,被怠慢是本分。
但如果父亲能够记得妻子的喜好,在意她的情绪,在她疲惫时搭把手,女儿就会从这些细节里读懂:人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我的边界该被守护,我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人。
《人民日报》发布的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三不要”中特别强调:不要放弃自我成长。空洞的说教,在鲜活的反例面前不堪一击。要求孩子自律学习,自己却沉迷手机?希望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暴躁焦虑?
教育孩子,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只有持续学习、拓展认知、反思调整,才能真正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与矛盾。当你专注自身成长与丰盈,传递给孩子的就不再是焦虑、牺牲、控制,而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内驱力苏醒的奇迹
当我改变后,儿子身上的变化悄然发生。少了我的焦虑、安排和指挥,**他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减轻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多了自主感和参与感,他觉得自己既被尊重,也是自由的,也更愿意积极行动。
后来儿子告诉我,当他第一次听到那句 “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决定”时,内心深受冲击。那是第一次,他深刻感受到了“我可以”的力量。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理智思考,关注自我成长,反省自己行为,发自内心地自我约束。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解药。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安排和包办,而是被当作“有血有肉的人”!
给孩子尝试、犯错、成长的平台,支持孩子成为有自主感、胜任感和自我归属感的“健全人格者”。
点个【在看】,每个暂时“躺平”的少年,都可能在理解与尊重中重新站立。
毕竟,成长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马拉松。
当父母放下外驱力的鞭子,孩子内心的火种才可能重新燃起。
来源:开拓客dlA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