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在抚州①丨主政抚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4:29 2

摘要:古代为官者,多注重以德为政,在参加国家或地方社会治理中,讲究民为本的德治和仁治,曾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无疑是后世官员以德为政的楷模。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的通化坊,祖籍琅琊山东临沂,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之后从政五十年,历仕玄宗、肃宗、

古代为官者,多注重以德为政,在参加国家或地方社会治理中,讲究民为本的德治和仁治,曾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无疑是后世官员以德为政的楷模。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的通化坊,祖籍琅琊山东临沂,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之后从政五十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秉性笃实,耿直谏言,得罪五名奸臣宰相,六遭贬斥,却不计个人安危,始终不忘忠国爱民,为国守政。古稀之年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遭到凌辱不屈,凛然拒贼,义殉蔡州,留下“天之昭明,其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的绝命书。德宗皇帝闻讯辍朝五日,举国悼念,追赠司徒,谥文忠。

仕宦早期,颜真卿在监察御史任上,铁面无私,维护公平正义。出使河、陇时,劾奏朔方不孝县令郑延祚,平反五原冤狱,民众感其恩德,称之为“御史雨”。贬任平原郡太守期间,广施惠民政策、罢黜贪官、重用贤德官员,使郡内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友人高适为之作“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赞其平原治绩。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各郡接连沦陷,而他以平原郡城为据点,联合各郡县义军,发起抗击叛军的护国运动。他誓师时言“国家之恩,勠力死节,无以上报!”使军民振奋,成功牵制了叛军急速南下的步伐。当唐玄宗收到“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捷报时,感慨道“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此役使其名震朝野,颜氏一门有30多人殉难。朝廷念及他镇守平原郡、凤翔护驾有功,授官为宪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颜真卿两次上表辞官,说:“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有必赏之令。”“停臣一职,别授忠贤”。后来,贬官饶州亦有德政,州人将他与宋代范仲淹的饶州之治称为“颜范遗风”。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时任宰相元载欲阻塞言路,通过御史中丞李进以代宗名义诏谕百官:“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妄想在代宗与朝臣之间建立一道无形的屏障,以达到他独揽专权的目的,百官皆敢怒不敢言。时任吏部尚书的颜真卿不畏元载权势熏天,果敢地站出来,向代宗上奏《论百官论事疏》。疏中有言“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揭穿元载阻止朝臣百官上谏的阴谋。

同年二月,朝廷祭祀太庙,元载以诽谤时政的罪名,奏请代宗将颜真卿贬为硖州(今湖北宜昌市)别驾,官阶从二品朝中大员降至从五品的地方属官。赴任路途异常艰辛,曾言“驿上无马,私乘泡转几死,前进不得。”三月改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别驾。次年,他在写给晚辈的书信说“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绪汝等当须会吾之志,不可不守也。”此时的颜真卿已是年近花甲的老者,却因敢于“言事”的正义之举,遭到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贬官,饱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失落的打击,仍坚贞一志,不改忠义之心,着实让人敬佩。

或许是颜真卿为国守政的赤胆忠心感动了代宗皇帝,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四月,颜真卿由吉州别驾起复为抚州刺史,开启了他为期四年的抚州仕宦生涯。唐代的刺史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别驾为刺史副官。因此抚州之任,让他再次主政一方,以“约身减事”为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兴修水利、匡正民风、奖掖人才等。为纪念他多次“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的为政之德,抚州建造了颜鲁公祠堂、忠孝堂来纪念他,曾巩作《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熊彦诗、刘克庄分别为“忠孝堂”作记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民众生活和国家财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安史之乱之后,江西已经成为朝廷财赋重地。朝廷所需粮食和军需物资多由江西筹措供给。据载,南丰等县所产的红朱稻米、银朱稻米,相继成为上供朝廷的“贡米”。抚河是抚州的母亲河,早在唐代以前,抚河上游的汝水流经城郊,在城西七八里处形成瑶湖,瑶湖至孔家渡一带地势平坦,土质疏松。中唐时期,抚河因暴雨猛涨,河堤冲开一个决口,形成一条支港,径流两百多里,至萧公渡才汇进主流,导致主流干涸,瑶湖一带良田土地被水淹没,逐渐荒芜。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抚州刺史周法猛组织建立“述陂”,引渠灌田两百余顷。唐上元年间(公元674年—公元676年),百姓在刺史的率领下在支港端口筑华陂,以遏河水,令河水进入主河道。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颜真卿看到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农田被淹没的现状,便集资鸠工,主持对华陂进行修固扩建。他亲自率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面,建起一条石砌长坝(后称之为千金陂)。不仅起到防洪抗旱,增加农业收入的作用,还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水路交通,对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工程完成后,他还撰并书《千金陂碑志》,记录了此陂筑堤之始末,可惜碑、文皆佚失。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六月,抚州兵曹参军柏虔冉在《新创千金陂记》中记载:“沿流三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余顷,自兹田无荒者,民悉力而开耕。”“奔流贯激,通舟楫之利。”千金陂工程给当时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千金陂,凝聚着先贤与宦抚官员颜真卿、戴叔伦、古之贤等人治陂灌田的智慧。2017年,抚州市对千金陂遗址相关史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考证,并向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申报加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9年9月,千金陂在第三届世界灌溉论坛和国际灌排委员会上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这一承载着千年抚州文化的水利瑰宝焕发新姿。

唐代时期,抚州儒学教育起步较晚,文明教化明显低于江西的其他地区。唐僖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刺史危全讽始建州学学庙,晚于江西其他地区50到200余年。唐代江西区域共产生65名进士,而抚州无一人。当时抚州区域佛道盛行,民众信奉佛道,而佛家遁世思想和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大地限制了州民在政治上的企求。社会上缺乏读书仕进的良好氛围,那些致力于科举的读书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颜真卿到任后,针对这样的社会风气,以兴学化民为己任。他积极鼓励抚州学子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为此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勉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实为抚州崇文重教的发端。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还主审儒生杨志坚离婚的案件。杨志坚,临川人。夫妻闹离婚时,杨氏曾作《送妻》一诗,诗云:“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表达他矢志读书仕进的愿景和现实生活的困顿,导致夫妻离婚时的无奈心情。杨妻便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找到颜真卿。颜真卿在了解情况后,遂作《案杨志坚妻求别适判》。他在判词中说:“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阿王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仍令远近知悉。”赞扬儒生杨志坚贫而好学的精神,不仅给予了他精神上鼓励,物资上帮助,还他留在官署中任职,同时还对嫌贫爱富的杨妻进行责罚。其影响甚广,不仅极大地激发学子读书的热情,还对抚州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乃至在整个江西区域数十年来“莫敢有弃其夫者”。而杨志坚的这首《送妻》诗,因此成为抚州区域现存最早的诗歌作品,被《全唐诗》《全唐文》收录。杨志坚也成为抚州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诗人。

颜真卿非常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在抚期间,他不仅擢用本地的杨志坚、左辅元、姜如璧等,还褒奖清德官员抚州刺史张景倩、崇仁县令元子哲等。左辅元,抚州秀才,深得颜真卿赏识,多年追随颜真卿至湖州、京都长安等地,是颜真卿的座上宾、门中客。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他参加了颜真卿在湖州岘山组织的“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雅聚,并作有“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的诗句。在抚州时,左辅元与乡人姜如璧(生平不详)协助颜真卿编成《临川集》十卷,完成《韵海镜源》三百卷。建中三年(公元781年),左辅元还在京都长安协助颜真卿编成《礼乐集》十卷。从时间上来看,左辅元追随颜真卿至少十余年。褒奖崇仁县令元子哲,元子哲(公元718年—公元770年),字子晰,号东山,河南罗山县人。天宝年间进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任崇仁县令,在职四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卒于崇仁任上。是年朝廷下令为建祠立碑,颜真卿为之撰并书《抚州元子哲遗爱碑》。对此《抚州府志》有载:“大历五年令崇仁,有惠泽民,为立遗爱碑,太守颜真卿记之。”可惜此碑仅存目录。是年十二月,他撰并书《张景佚清德碑》,褒扬表兄张景佚在抚州刺史职位上“立身谨约、为政清明”的政绩。张景佚,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任抚州刺史。其父为御史台大夫张知泰,母亲为颜真卿堂姑。颜真卿在《魏夫人仙坛碑铭》中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三月,张景佚以“圣德感应”为魏夫人仙坛立碑颂述。

颜真卿在抚州施行这些仁政对从外孙韦丹影响很大。韦丹(公元753年—公元810年),字文明,唐朝循吏、水利专家。少年时期父亲韦政去世后,以甥孙从学于颜真卿,颜真卿在抚期间,韦丹年在15至19岁之间,当是学习的最佳时期,韦丹可能在抚州生活过。韦丹在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所在洪州(今南昌),管辖洪、饶、吉、江、虔、袁、抚、信八州(当时江西地域框架基本形成,江西也由此得名)。观察使是唐代中后期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掌管地方的军权、政权、财权和监察权。韦丹在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期间实行了精简行政、兴修水利、改善民居和修缮州城等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恩泽施及八州百姓。去世后,唐宣宗诏令为他立碑铭功,杜牧撰写《遗爱碑》,韩愈撰写《墓志铭》。大中年间,江西毛鹤起义,宣宗令韦丹之子韦宙出任江西观察使,发兵讨伐毛鹤,江西民众对韦丹惠政深怀感激,当他们听说其子来江西为官,“皆愿缚贼出迎”。可见,韦丹在洪州百姓中的声誉和影响之大。韦丹自幼受到外叔祖颜真卿言传身教,后来他在洪州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也是对颜真卿以德为政理念的承继与发展。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